陶瓷墨彩描金大师夏忠勇先生

何苦呢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三年出生于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夏忠勇先生,原籍江西九江东城畈。其家族曾是富裕殷实的大家庭,然而,随着时局动荡不安,这个大家庭逐渐走向衰败。夏忠勇自己于苦难的童年耳闻目睹家族的兴衰变迁,这一经历宛如一股强大的动力源泉,鞭策着他勤勉好学。</p><p class="ql-block"> 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夏忠勇先生在陶瓷墨彩描金技艺领域,既继承传统又独辟蹊径,卓然而立,成为该领域里独树一帜的人物。他荣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高级会员,同时也是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的理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师承与技艺传承‌从艺历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4岁时,家中九口人生活艰苦。因热爱画画,他放弃了九江最好的学校——同文中学。从九江到景德镇父母身边度暑假,他的父亲当时在景德镇陶瓷出口公司任职,结识众多早在民国时期便已声名远扬的艺人,那时的夏忠勇暑假闲暇无事,便拿着母亲的照片学着绘制瓷相。大人们见他有此兴趣,便利用自身业务关系以及身边众多名家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时常带他去画家的工作室参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进入瓷厂打工做了三年学徒工后,他开始上线手绘瓷器。未曾想到与一些名家同处一个工作室。彼时的他吃苦耐劳,以苦为乐,珍视当下,目标明晰,深得师傅们的喜爱与赏识,备受老师傅们的器重。老师傅们对他助力颇多,使得他能够博采众长,样样皆能画,被人称为“多面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国营瓷厂,老师傅们早在民国早期就在行业中各有建树,是当之无愧的国家栋梁之才。国家刚刚走过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之后,考虑到他们的年事已高,担忧技艺出现断代的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因此,夏忠勇恰在这个时候得到墨彩大师周湘浦的认可,被周湘浦指定为唯一的传授对象,肩负起传承技艺的使命。周湘浦师父比这位徒弟整整大了四轮(48岁),用夏忠勇的话讲就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周湘浦师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一技之长传授给了夏忠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墨彩描金《天生图》,传统人物故事,上天创造了人类,人离不开“金、木、水、火、土”是图五老代表着五星正在为出生的婴儿洗澡 夏忠勇创作绘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墨彩描金《吕布与貂蝉》选自(三国故事) 夏忠勇创作并手绘</b></p> <p class="ql-block">  追溯墨彩描金。</p><p class="ql-block"> 瓷器上的墨彩描金工艺,源于宫廷御窑厂(官窑),此工艺由康熙年首创,在雍乾二朝盛行。由于工艺复杂,至光绪时走向衰败,一度失传。</p><p class="ql-block"> 夏忠勇的师父周湘浦从御窑厂所珍藏的一块清雍正墨彩瓷片上获取灵感启发,为使这一技艺得以延续发展,周湘浦精心研究,摸索出一整套工艺。基于原有工艺而言,其贡献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清朝雍正时期的这块墨彩瓷片来看,其工艺较为粗陋。此工艺至清朝末年已然失传。而周湘浦师父历经多年的仿效研究,不仅使这门技艺得以传承,而且在矿物彩料配比方面独出心裁另辟蹊径,还对主要工具毛笔进行了探索。在毛笔极易散的情形下,他采用棉线缠绕笔锋的方式,制作出独特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夏忠勇先生踏入陶瓷行业,拜墨彩描金创始人周湘浦为师,研习墨彩描金技艺,传承了周湘浦所独创的整套工艺流程,成为其关门弟子。在墨彩描金技艺的发展上,他在线描和色彩运用方面进一步开拓进取,逐步形成了其独有的“墨色浓淡相宜、雅洁宜人”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夏忠勇先生是墨彩描金技艺颇具代表性的传承人,在仕女人物画和墨彩描金装饰方面颇为擅长。</p><p class="ql-block"> 1980年,他有幸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受教于梅健鹰、胡美生、范曾等教授,从而具备了深厚的艺术理论素养。</p><p class="ql-block"> 他的论文《传统的装饰程式要革新》发表于《陶瓷美术》杂志。此外,他还在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任教,投身于陶瓷教学工作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墨彩描金瓷板画《天女散花》图为“佛经”故事 夏忠勇创作并手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形成自已的艺术风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夏忠勇先生曾在景德镇艺术瓷厂工作三十多年后又转向从事教学工作十余年,专精墨彩描金(黑白金三色釉上彩)技艺。此项工艺复杂,需要极高耐心与深厚的线描功底,他擅长将传统仕女形象与墨彩描金技法相融合,通过简洁构图和淡雅色彩展现人物生动性,尤其在仕女人物创作方面造诣颇深。他笔下的仕女人物形象优美,婀娜多姿,栩栩如生。他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诸如《嫦娥奔月》《洛神》《太白醉酒》等以仕女人物题材作品皆为其代表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的‌艺术成就斐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像《屈原》《西厢记》《丽人行》等作品分别荣获赴京作品展市优秀作品奖。在1999—2001年期间,他连续三年荣膺上海艺术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这一成就确立了其在当代陶瓷艺术史的坐标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此外,他的作品《钟馗捉妖》《群英会》《硕果》也曾获全国中青年陶艺家精品大奖赛中荣获优秀作品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背景图是镶嵌于日本上野新干线车站的陶瓷壁画——《上野四季繁荣图》。在这幅壁画前,位于左一的夏忠勇先生,正在接受日本媒体记者们的采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日本《讀賣新聞》、《每日新闻》、《産業經濟新聞》等报刊纷纷报道中国风陶板壁画《上野四季繁荣图》及主笔艺术家</b></p> <p class="ql-block">  他创新性地拓展了墨彩描金的应用范围,比如主笔创作东京上野火车站陶瓷壁画巨作,今装饰在东京上野火车站,永久陈列的《四季繁荣图》。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也表明他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国际认可。</p><p class="ql-block"> 夏忠勇先生的作品被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日本恩巴美术馆等收藏。</p><p class="ql-block"> 他的学术体系研究成果与理论构建方面也不容忽视。其论文《传统的装饰程式要革新》发表于1965年第一期的《陶瓷美术》杂志,在多部专业著作中,他的艺术生涯和作品被收录,例如《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辞典》,主要作品刊载《中国景德镇陶瓷名家精品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景德镇艺术陶瓷精品鉴赏》(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3))》(江西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和《江西工艺美术藏品选》(1999版)等,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他在陶瓷艺术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墨彩描金福桶《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为解说 夏忠勇创作并手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夏宝记”瓷行传奇是他艺术生涯的基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在民国时期,据资料查证,景德镇的“江西夏宝记瓷”裕德堂唐氏定制笔舔,以及民间收藏的“夏宝记瓷”浅绛彩小茶碗,均为民国时期极具收藏价值的瓷器艺术品。“夏宝记”乃江西赫赫有名的瓷器商号,而家族中沿袭后来的夏忠勇先生作为后起之秀脱颖而出,则是中国瓷坛上堪称首屈一指的墨彩描金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  祖籍浙江会稽,原籍江西九江,出生于景德镇的夏忠勇。他的祖父北伐战争前夕在九江开设“夏宝记瓷号”,专门经销景德镇瓷器。之后,夏忠勇的家族又在景德镇开设了瓷行,并且拥有私家两艘大帆船,常年航行在长江、鄱阳湖水面往来于景德镇和九江之间运送瓷土和瓷器,颇具规模。</p><p class="ql-block"> 受家族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夏忠勇自幼便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7年,年仅14岁的他便进入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社,后期被分配到著名墨彩描金老人周湘浦先生门下学艺。这一学就是9年,夏忠勇最终成为周湘浦的关门弟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纸为草,草为纸”,那是压倒“夏宝记”瓷行的最后一根稻草,便是这三张纸</b></p> <p class="ql-block">  关于民国时期“夏宝记”家族兴衰,从三份资料中可看出致使“夏宝记”加速倒闭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军阀混战的岁月里,家族中的兄弟们怀着满腔热血与不屈的毅力,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他们一路在艰难险阻中摸爬滚打,为家族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1925年,于九江的张官巷2、6、7号铺面,家族创立了“夏宝记”瓷器店。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房东急于出售这些出租的店铺。彼时夏家更多考量的是自身的承受能力,只想购置所租赁的三间铺面,然而店面主执意要一次性整体出售七个店铺。夏家的当家人一气之下,倾尽所有资金并加上部分借款,一次性将张官巷1、2、3、4、5、6、7号共七间门面全部买下。这一消息迅速在商界传开,很快传入瓷都景德镇,“夏宝记”的名声大振,众多新老客户纷纷请求“夏宝记”瓷行代理代销自家产品。</p><p class="ql-block"> 1926年冬季,北伐军最早进入九江城的首领是来自浙江老家的一脉同族夏超,在北伐战争中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军长。在其庇护之下,夏家以非凡的胆略在九江城内首家带头开市,打开铺面做生意并得到北伐军警站台保护,可想而知,其销路日益拓宽,生意越做越红火。1929年,夏家又在滨江路购得四间门面,从而成为当时九江“瓷器帮”乃至长江沿线城市之首。</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抗战与内战的相继暴发,社会环境极度动荡不安。抗战时期,夏家无奈舍弃苦心经营多年的家业,踏上流离失所的逃亡之路,只求保命,店中财产物资洗劫一空,家业遭受重创;抗战胜利后归来时,已然一贫如洗,元气大伤。夏家人不认命,凭借战前“夏宝记”在景德镇积攒起的崇高信誉,硬是咬牙苦撑,拼尽全力试图重整旗鼓。经过数年努力刚刚有恢复元气之势,内战却又爆发。伤兵土匪如蝗虫过境,频繁打劫、横加滋扰,使得“夏宝记”正常的生产经营无法正常进行,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市场也遭受严重破坏,“夏宝记”由此失去了稳定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经济环境。</p><p class="ql-block"> 此外,祖父夏宝泉虽在中家排行老二,却实打实是家族企业的顶梁柱、“夏宝记”的核心人物,但身为真正的老大劫只顾抽大烟,对业务不闻不问,将本该分担的重担尽数推给夏宝泉。长期的高压加之过度操劳,他于1949年春节大年初三患脑溢血,撒手人寰。可悲的是,夏家人在丧事操办上,为撑面子、讲排场,不仅棺木极尽奢华,出殡当日更是包揽了全市三四十辆黄包车,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绵延近一里长,这场奢糜的葬礼让“夏宝记”从此背负下了不少债务。加上剩余的货物想通过水运到上海进行最后一搏,期待能绝处逢生。命运却再次无情捉弄,商船在途中被打劫、沉船,货物尽失,唯一的希望就此破灭。而解放初期,繁重如山的税务政策丝毫未顾及 “夏宝记” 的死活,什么营业税、动产税、不动税以及遗产税等照征不误,而此时夏宝记已经在连年战争的冲击下元气大伤,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税负,这样雪上加霜加速了“夏宝记”倒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墨彩描金瓷板画《麻姑献寿》,故事出自“山海经”之“仓海桑田”神话 夏忠勇创作并绘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夏氏家族瓷艺的坚守与创新</b></p> <p class="ql-block">  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依然有如夏花般绚烂的芳华绽放。夏忠勇,作为夏家子孙中的佼佼者,虽然家族的兴衰并未给他留下多少物质上的富足,却更多地奠定了精神财富的基石。家族与瓷结缘,这份传承与热爱早已深深扎根于夏忠勇的血脉之中。</p><p class="ql-block"> 他精通墨彩描金技艺,手法娴熟,笔触细腻,每一笔都蕴含着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如今已至八十有二高龄的他,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沧桑的痕迹,却也赋予了他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p><p class="ql-block"> 夏忠勇的作品不仅承载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那个时代瓷器工艺的精湛水准,见证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如果我们将夏忠勇视为共和国墨彩技艺的第二代传人,那么他的子女——第三代传人夏黄勇和杨超珊,无疑是这一古老技艺的杰出继承者。在夏忠勇的悉心培养和悉心指导下,他们继承了父亲精湛的技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出许多极具代表性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不仅再现了当年皇家风范的华美与庄重,更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前人,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精神。每一件作品都如同一件艺术品,让人们得以一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精湛绝技,感受到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的焕然新生。从夏忠勇到他的子女,一代代的传承与创新,让这份古老的艺术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延续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一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现代社会的浪潮冲击下,传统瓷器工艺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现代工业化生产的瓷器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大规模的产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这些工业化生产的瓷器虽然在工艺精细度和艺术内涵上难以与夏氏家族传承的墨彩描金瓷器相媲美,但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它们满足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这使得传统手工瓷器的市场空间被不断挤压。</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传统瓷器工艺的传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夏黄勇和杨超珊在学习这一技艺的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钻研,从最扎实基础的功底开始,到掌握墨彩描金的独特技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打磨。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许多年轻人难以静下心来投入到这样一项耗时长久的技艺学习中。此外,传统技艺的传承还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风险,一些有潜力的年轻人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放弃,转而投身到其他更具经济效益或者更符合现代社会潮流的行业中。</p><p class="ql-block"> 但是,夏氏家族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夏黄勇和杨超珊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们立足于景德镇,不仅要传承家族的技艺,更要将其发扬光大。为了应对市场的挑战,在大都市上海他们开始探索传统瓷器工艺与现代市场相结合的新途径。他们利用现代的营销手段,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媒体、互联网上,父子同上阵接受专访,传播陶瓷技艺,他们详细介绍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制作工艺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墨彩描金瓷器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艺术展览开办讲座。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的作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国外的一些收藏家被这种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瓷器所吸引,纷纷收藏他们的作品,这也使得景德镇的墨彩描金瓷器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而在国内,他们的作品也让更多的年轻人重新认识到传统瓷器工艺的价值,激发了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夏黄勇和杨超珊也没有忘记创新。他们在传统的墨彩描金技艺基础上,尝试融入现代的艺术元素。例如,他们借鉴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和构图方式,使作品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更具现代感。他们还与现代设计师合作,开发出一些具有实用功能的瓷器产品,如带有墨彩描金装饰的茶具、餐具等,让传统瓷器工艺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氏家族的墨彩描金瓷器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们的努力不仅让这一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就像一盏明灯,在传统瓷器工艺的传承之路上照亮着前行的方向,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中来。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持着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对创新的追求,让墨彩描金瓷器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3月29日在景德镇与夏黄勇(左二)、夏忠勇(左三)合影留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