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记忆

恬宓

<p class="ql-block">  在北方,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要数吃粽子、缝香包了。随着节日临近,这几天街道上、商场里各式各样的香包和粽子琳琅满目,不禁又一次让我回忆起小时候过端午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农村家里穷,吃粽子算得上是一种奢侈,端午节自然是吃不到的。但每年乡政府办的交流会上,蜂蜜粽子可是我们盼望已久的美食。交流会一般都会演秦腔戏,乡镇周围的人们大都会停下手里的活计,哟喝着看戏走,三五成群聚集而来,各种小商贩也都会抓住机会跟风而至。<span style="font-size:18px;">记得好象一碟蜂蜜粽子两角钱,手里捏着家里给的钱,眼巴巴的望着桌上放的白花花的米粽样品,小心奕奕地问粽子多少钱,然后在卖粽人的示意下坐在前面的长条凳子上,看着他</span>扭转身从一只大铁桶里拿出两个早已包好煮熟的米粽,剥去裹着的粽叶,放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小的平底白瓷碟里,拿起一把长勺子,从一个塑料桶里舀出一勺蜂蜜,淋在粽子上,白白的米粽上一层黄亮亮的蜂蜜,更加诱人,一小块一小块地慢慢吃完了,碟子底部沾的蜂蜜是要伸长舌头舔干净的,然后才咂着嘴巴心满意足的离开。那种感觉现在仍回味悠长。</span></p> <p class="ql-block">  比起包粽子,缝制香包可是一件家家都拿手的活计。缝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家里到处都有,只肖买些彩线和香草粉。我们家乡把香包也叫绌绌,缝制香包也叫绌绌绌(第一个绌为平声,后两个为去声)。每到端午,心灵手巧的主妇们都会提前做好多绌绌,每家孩子胸前的纽扣上都拴着一大串,有十二生肖样式的、各种花朵样式的、爆竹样式的……,精巧生动,栩栩如生。最漂亮的要数绣球香包了,工艺复杂,颜色多样,圆圆满满更能寄托人们的期望。彩绳(也叫花花绳)也是必须要带的,五颜六色的彩线拧成一股绳,穿过已经缝制好的装有好多香草的“杏胡”绌绌(象铃铛一样的香包),带在小孩子手腕、脚腕上,预防纹虫叮咬,保佑平安。一直到农历六月初六绌绌方能被解下,端午节才算完全落下帷幕。</p> <p class="ql-block">  有些记忆会随着时间的节点不断涌现,让过去和现在在脑海里融合,生活中的美好一直都在。端午节即将到来,祝端午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