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和罪恶】

深层心理疗愈师-DONY

<p class="ql-block">罪恶出现在多种相关的情況中,却有不同的感觉。当我们做出危害我们在原生家庭归属感的行为时,我们会体验到最严重的罪恶感,也就是对被排除的恐惧,因为这种恐惧与我们最早的联结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种害怕被排除的罪恶感非常强烈,所以我们会尽力挽回以维护归属感。这种罪恶感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使人与人间保持关系和联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种罪恶感,和施与受的平衡有关。当我从某人身上得到好处,就会对他有罪恶感。当我一旦没有回报,就一日感到不安,罪恶感会被当成一种责任感。我们常说:“我亏欠你某些东西。”如果我不做出补偿,对方对我会有要求,而要求总带有优越的成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很多助人者都带有这份优越感,所以有时求助者不愿接受帮助。这种相连关系中的罪恶感被当成责任感,而清白无辜地是一种不受责任束缚的自由感觉,或者可以向别人提出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类的共同生活中,有有妥协和原则的,谁能遵守这些原则生活,就感觉自己是有良知清白的。如果生活违反这些原则,人们就有罪恶感。可是,这种罪恶感是非常表面的,远远不及透过联结或施与受平衡关系所产生的罪恶感。这些都是有意识的罪恶感与有意识的潜白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意识的罪恶是来自一份无理的要求,例如孩子企图承担父母的责任,他们表现出比父母还要成熟。从治疗的经验中,我们看到很多助人者都带着这种态度,以为自己要为父母承担责任。奇怪的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是出于爱,所以也被看做无辜清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孩子的这种行为违返了隐性的序位,孩子提前了自己的顺阶,使自己高于父母。孩子的无理要求正是他罪恶感,如果孩子的无理要求非常严重,他便会遭受沉冤失败以作为惩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人绝对不会对他的行为感到罪恶,但其后果却是显而易见的,他的所作所为好像是犯了严重的罪行,这种罪恶便是很多重病的背景根源,治疗师必须评估到个案有关罪恶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要帮助求助者,治疗师千万不可把自己看成高于求助者的父母,或对他照顾无微不至的伴侣,否则治疗师会因自己的高傲而失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平</p><p class="ql-block">罪恶感应该可以随着时间消逝,执著于罪恶有时也是一种高傲;一段日子后,大家应得到和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让我们学习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罪恶感的类型与归属感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深刻的罪恶感源自于行为威胁到原生家庭归属感时,害怕被排除的恐惧让人努力挽回,从而维护归属。这种罪恶感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帮助个体与他人保持关系和联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施与受的平衡与罪恶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常围绕施与受的平衡。当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却没有回报时,会有罪恶感和责任感;而帮助他人时又可能产生优越感。清白感有时让人不受责任束缚,甚至向他人提出要求。很多助人者带着优越的姿态,反而让求助者难以真正接受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社会规则与表层罪恶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类社会有妥协和原则,遵守这些规则会有良知上的清白,违背则有罪恶感。但这种罪恶感其实很表面,远不及归属感和施与受平衡带来的深层罪恶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无意识罪恶与系统秩序的隐性破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深层的罪恶感来自无意识的“无理要求”,比如孩子试图替父母承担责任,看似出于爱,但实际上破坏了家庭系统的秩序,让孩子超越了本该有的序位。这类无意识的越位行为常常带来疾病、失败等严重后果。真正的清白是尊重系统秩序,回归自己的本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治疗关系中的谦卑与和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治疗师不能把自己放在高于求助者父母或伴侣的位置,否则容易因高傲而失败;最终,罪恶感应当随着时间消散,1执著于罪恶也是一种高傲;真正的目标,是在经历之后获得内在的和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