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毕淑敏在《预约死亡》中写道:“尊严死不是放弃生命,而是放弃痛苦的折磨。” </p><p class="ql-block">若我有选择的权利,我会希望生命如秋叶飘落——在清醒时种下归途的种子,在爱与平静中完成最后的叙事。毕竟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如何活,也在于如何为故事画上句号。</p><p class="ql-block">近段时间,通过学习李春老师的《叙事安宁课》,如果单论主动选择死亡的方式,大抵有安乐死、辅助ZS、ZS以及以追求生命有尊严地离开的安宁疗护这四种方式。</p><p class="ql-block">年轻的沙白女士不堪疾病折磨远赴瑞士选择了辅助自杀,琼瑶女士在预立生前遗嘱七年之后以自杀结束生命,而哲学家朱锐教授在安宁与豁达中坦然赴死。这是他们主动选择死亡的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不能作主,但死可以预约,当生命走向不可逆转的衰落,如果可以选择,你想怎么死呢?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叶落归根,如果必须选择,我尊重自杀者的权利但坚决反对自杀行为,我会倾向在充分准备后,以安宁疗护的方式自然离世。</p><p class="ql-block">原因并非逃避痛苦,而是对生命完整性的尊重:</p><p class="ql-block">尊严的核心是“清醒的自主权”</p><p class="ql-block">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并非被动等待死亡,而是在生命末期主动选择拒绝无效医疗干预,将治疗目标从“延长生命”转向“提升生存质量”。这需要提前在意识清醒时明确意愿(如预立医疗指示),确保身体不受无意义创伤性抢救的折磨。这种对生命终局的掌控感,本身就是尊严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死亡是过程而非瞬间,需要被温柔对待</p><p class="ql-block">安乐死或辅助自杀追求“瞬间解脱”,但死亡往往是一个渐进过程。安宁疗护通过疼痛管理、心理支持、亲友陪伴,让人在告别中完成情感联结:弥补遗憾、表达爱意、接受自我。这种精神层面的“善终”,比单纯的肉体消失更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避免将死亡工具化</p><p class="ql-block">当社会允许主动终结生命时,可能衍生隐蔽压力:比如年长者因“不愿拖累家人”而选择死亡。安宁疗护则聚焦于消除痛苦而非消灭生命,更不易被异化为社会负担的解决方案,保护弱势群体的生存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失控恐惧”的平衡</p><p class="ql-block">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常源于失控感——疼痛、失智、丧失自理能力。安宁疗护通过专业团队控制症状(如90%以上的癌痛可缓解),让人在相对舒适的状态下保留意识,既避免痛苦延长,又保留告别的仪式感,这是纯粹自杀难以实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其他选择的伦理困境</p><p class="ql-block">安乐死/辅助自杀:虽能快速终结痛苦,但需严格法律保障。若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如心理关怀、贫困医疗),可能让绝望者“被自愿”选择死亡。</p><p class="ql-block">自杀:多源于未被缓解的极端痛苦(生理或心理),本质是求救信号而非自由选择。社会更应致力于建立预防性支持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键启示:真正的“死亡自主”需要系统性支撑个人选择自由的前提,是社会提供充分保障:</p><p class="ql-block">✅ 普及安宁疗护服务:让所有人免于疼痛恐惧,而非只有“提前死亡”一个选项。</p><p class="ql-block">✅ 完善预立医疗指示法律效力:确保个人意愿在丧失决策能力时仍被尊重。</p><p class="ql-block">✅ 消除死亡污名化:通过生命教育,让公众理解死亡是自然过程,减少非理性恐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您的选择是什么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