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可不能像你一样”</p><p class="ql-block"> 一周的培训马上就要结束了,难得今晚不上课,睡不着的时候回想这几天的课程。这句话就突然在脑子里冒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是这样,有一节课,是一个很厉害的教授讲经济,从中美贸易到当前应届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引用各种实例,本来晦涩难懂的课题,在他精彩幽默的讲述下,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的出处,来源于他的学生,大抵是说他带过的一个博士生,在交出一个项目时,作为导师的他认为还有提升的空间,可学生却执拗的认为自己已经做的够好了,已接近完美。当导师以自己为例准备苦口婆心劝导一番时,“我可不能像你一样”便从学生嘴里脱口而出,事隔多年,至今他仍在纳闷“我到底是什么样?”</p><p class="ql-block"> 这好像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却都很在意别人的眼里自己是什么样,我读过很多鸡汤,都在说要洒脱,不要让别人定义自己,可是老子也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既然自知比知人更难,那么从别人的眼中审视自己,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有时候自己看自己,多少有点“灯下黑”的意思,当看不清自己的时候,恰恰是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句“可不能像你一样”,就能像镜子的碎片一样,照见自己平常忽略的那个小棱角。</p><p class="ql-block"> 所以啊,也不用太抗拒别人眼里的自己,从镜子碎片里看到的自己,愿意改改的,就改改,不愿意改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无需挂怀,更不必纠结。以教授的睿智,这点小小的“坎”,想必早已越过——课堂上的分享,</span>不过是为了捉住听课人的心,引发共鸣设计的巧思罢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一天,这面“镜子”恰巧在眼前碎裂,又有几个人愿意在这些碎片里,一片片捡,一片片拼,慢慢拼凑那个不一样的自己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