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网络图片</i></b></p> A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附着于生命基因的端午情节</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湘西南一带的端午节,是一年里所有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甚至超过了春节。而今过年没有以前闹然了,年味已经随着乡村炊烟的消散而逐渐的散淡。一家人能团聚在老家过年的越来越少,乡村里过年的气氛是一年淡如一年,正月里拜年的仪式感也越来越冷清,摆在农家桌上超市里买来的糖果,再也没有以前自家制的薯丝糖那种嘣嘎脆的香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明节回乡祭祖的人很多,但回来的人再多,气氛无法跟端午节相比。村庄前后老坟山间弥漫着一股凄凉的味道,坟头香火纸钱忽明忽暗的燃烧,花花绿绿的吊钱在微寒的风中肃穆的摇曳,人们心头压抑着思念与缅怀的情绪。而端午节就不同了,它是活跃而欢快的,它是热情而奔放的,它是年轻气盛而活力爆棚的。尤其是那些一年里难得回乡一次的年轻人,他们彼此心气相通,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欢呼雀跃地涌回家乡,就为了奔赴一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用我们新宁的土话讲,回家看龙船,回家扒龙船,过一场快快活活的龙船瘾,过一个闹闹然然的端午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家乡黄龙石床也有扒龙船的习俗,在我的印象里,在船渡年代,石床人扒龙船用的是渡船,一直没有制作首尾尖翘的龙船。倒是扒桡做得很精致,是用原木削凿而成,长长的手柄,桡板呈凸凹的弧形,凸面还写有如力争上游一类口号式的文字。表演式的扒龙船用凸面划水,一旦比起赛来就用凹面划水,人也立起身来,腰板曲弯着像一张拉满弦的硬弓,脸镚得像劲猛的张飞,嘴里嗬嗬发出拼命般的吼声。石床人每年端午节用渡船跟其他村的龙船比赛还是很有实力的,这当然离不开全村人疯癫一样手舞足蹈的鼓劲助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宁人的端午情节,我体会最深的是在清江桥乡的桃花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我在桃花村驻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就是桃花村每个组都有一艘玻璃钢做的龙舟,比起石床的渡船来气派多了。桃花人说起扒龙船,那是眉飞色舞劲火子十足,没有比端午节扒龙船更有激情的事了。你要是说大家集点资,搞一个小小的公益事业建设,就算是磨破了嘴皮子也难得凑出几两银子。可要是说端午节凑钱扒龙船,那既不要组织,也不要动员,一个个争先恐后,出手大方得让人不可思议。外地赶回家的年轻人,人还在路上,份子钱就已经转账到操心人的手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桃花村扒龙船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桃花坝的修建,形成一个偌大的赤木湖,水面开阔平缓,用于扒龙船、看龙船那是天造地设的绝佳之地。初到桃花村搞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寻找突破口。一句“桃花桃花,三餐餻耙”,说明桃花村并不富裕,是个二卡子村;一句“堡口豆腐桃花酒,莫得婆娘野眼塘走”,说明桃花村有点特色,但人心涣散不齐。我们驻村工作队一合计,一致想到利用桃花村人扒龙船的劲头,发扬龙舟精神,激发起桃花村人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于是,我们请来长沙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及邵阳城乡规划设计院的设计师,对桃花村进行规划设计。其中重点打造桃花村的两个码头,并在桃花码头规划一个龙舟陈列馆,在码头广场建设一个龙舟下水祭台,每年端午节举行隆重的龙舟下水及龙舟竞渡仪式。当然,这个规划设计过于高大上,超前几十年,也就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蓝图而已,或者说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但是,我们利用桃花人的龙舟精神,将桃花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搞得风生水起,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将桃花村打造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基层治理示范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我体会到,端午节不只是一个节日,它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明。扒龙船不只是一种习俗风情,它扒的是民心,龙舟竞渡时齐起桡子,唱起整齐划一的龙船调子,凝聚起的是民心民意;它扒的是民间活力,激越的鼓点锣声,箭一般飞驰的龙船,不甘落后奋力一搏的拼劲,焕发出的是蓬勃的民间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桃花村码头</i></b></p> B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屈原形象是蚀骨的精神图腾</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我们都会想起2500年前的屈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人,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因才华出众被楚怀王重用,任楚国的副宰相。他受法家的影响,主张变法图强,企望联齐抗秦。而历史上所有的变法都是有风险的,而且危机四伏,命悬于君王变化无常的喜怒之间。屈原的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上官大夫等人诬陷,被罢黜副宰相之职。优柔寡断的楚怀王听信谗言,两次流放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屈原悲愤绝望,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殉国,以死明志。楚地百姓为防止鱼虾啃食其遗体,划船投放粽子。后来,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屈原是值得我们纪念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深沉的爱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崇高的气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他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所有这些,构成了屈原精神的内核。屈原的形象,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爱国与气节的象征,成为我们湘楚人刻骨铭心的精神图腾。湘楚地区将端午节与屈原的爱国精神紧密结合,使其超越节日本身,成为传承爱国忠诚、民族气节的文化符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宁历史上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夫夷江流域,早在宋代便有 "五月五日竞渡,谓屈原投汨罗日" 的记载。屈原精神对这片土地的浸润,体现在湘西南盛行不衰的龙舟竞渡上,体现在夷江两岸端午节粽子与艾草的芳香上,更体现在湘西南独特的“双端午节” 的文化现象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民间传说,屈原五月初五投江后,百姓沿江持续打捞十日,终于在五月十五日在下游发现其遗体。为纪念这一日,湘楚一带形成了在五月十五过“大端午”的习俗,与五月初五的“小端午”形成呼应。湘西南 的"双节" 传统,与资江流域的水运文化相关。因端午前后多雨水,江水上涨,有利于航运,江上物资运输繁忙,龙舟竞渡等活动常延至水势稍缓的望日。等到大端午,整个资江流域便成为热闹非凡的节日。龙舟首尾相接,在江面上激烈相赛;船头锣声喧天,船尾旌旗猎猎,桡手们整齐的号子声与岸边的呐喊声交织,江水在木桨翻飞中激起漫江的浪花,仿佛重现出古老的祭江场景,迸发出湘楚人霸蛮倔强的激情。两节相接,形成湘西南独特的以屈原为核心意象的端午传统习俗,不仅体现湘西南人对屈原忠贞爱国精神的传承,更成为湘西南地域文明长河中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坐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湘西南,由端午节衍生出来的民俗风情饶有趣味。草木与粮食的亲密结合,构成自然与生命相互敬畏与眷恋的密码。每年端午节来临,心灵手巧的女人们便相邀上山采摘粽叶,勤快的嫂嫂们还要翻山越岭采集制作乌饭粽的南烛叶,然后浸泡糯米,准备包粽子。端午节那天,各家各户门楣上悬挂上艾草与菖蒲,用着禳灾祛邪的精神寄托。在传统文化观念中,艾草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灵草,被古人赋予驱邪避凶、招财纳福的寓意。讲究的人家还将艾草扎成束、剪成宝剑形状,取意于斩断不祥,守护家宅安宁。而粽叶与糯米相结合的粽子,成为历经千年依然守护着人间烟火的美食。湘西南端午节的餐桌上,还有一样特色菜品,就是血浆鸭。新宁的血浆鸭,上过央视的《舌尖上的美味》。龙船、粽子、艾草与血浆鸭,成为湘西南端午文化的标志性符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教练的龙舟团队</i></b></p> C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在传承中守护好文化的根脉</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或许,我已看到端午节应有的节日氛围在复苏,心里竟然有按捺不住的激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很多年以来,端午节呈现出沉寂与没落的迹象,这当中有着难以言说的原因。有连续三年疫情莫名其妙的影响,也有当下行政生态草木皆兵安全责任方面的因素。如果矫枉过正演化为一种制度文化,那么我们曾品尝过若许多过犹不及的恶果还将延续。记得在桃花村时,因疫情禁止扒龙船,但桃花村几个胆大妄为的年轻人就是不信法力无边的行政禁令,偷偷摸摸将龙船弄下水,并煞有介事地扒起了龙船,结果被关了起来。我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也不能明目张胆地为他们说好话。但内心里认为,这端午节扒龙船是再努力禁也禁不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因为,两千多年的传统习俗已然凝结成文化的根脉,植入到炎黄子孙的生命基因,融化为心怀家国的民族精神。这是屈原精神内核的时代转承,是君子人格的当代范式。这种精神本身就蕴涵着忠贞不渝的道德情操和宁折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执着坚韧品性的写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端午文化习俗从历史符号升华至价值坐标,已经深深地融汇到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里。也正因为如此,2006年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8年起成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成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传统节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的端午节,我的两个健身教练被聘为龙舟队员,而且因为他们强健的体力与持久的耐力,成为当然的头桡选手。我期待着端午节那天,看他们的龙舟比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夷江岸边,看龙舟竞渡,听鼎沸人声,闻诱人粽香。体会扒桡与江水的对话,那是与屈原的对话,与古老文明的对话。在这对话里,有对历史的敬重,有对传统的珍视,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弘扬屈原精神,传承端午文化,让千年文脉在时代浪潮中奔涌,让端午节成为彰显民心与民力的精神家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将桃花村的"龙舟精神" 概括为:同舟共济,奋勇争先,力争上游,和谐发展。这一精神应该具有普遍意义。在桃花村,我们有一个心愿没有完成,就是想把新宁本土的龙船调发掘整理出来。还有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就是将赤木湖到湘塘这一带水域命名为清江湾,然后打造为湘西南最大的龙舟训练和比赛基地,这就更属于天方夜谭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的龙舟训练与比赛已经很难听到优美动听的龙船调了,这很显然失去了一种令人享受的情趣。而今,能够唱出完整龙船调的人应该是不多了,我小时候听过,但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印象。龙船下水后的训练,我们家乡叫告龙船。龙船上打鼍鼓的人,必定是核心人物,由他起唱龙船调子。那曲调宛转悠扬,与滔滔江水相应和,如泣如诉,在江面上回响飘荡。调词多为三字句,铿锵有力,一唱三叹,让听调子的人如痴如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嗬,嗬,端午节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嗬,嗬,扒龙船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扒雀喂雀,撒力扒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扒雀喂雀,争第一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