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福建泉州行:洛阳桥

小样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历时约7年建成,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p><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首创了“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等先进建桥技术,这些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前列。</p><p class="ql-block">洛阳桥和安平桥都是跨海梁式大桥,但洛阳桥比安平桥早约85年,更古老,因此洛阳桥的建造技术为后来的安平桥提供了参考。</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原名是“万安桥”,因桥址为古万安渡口而得名。唐初,大量中原人因战乱南迁至泉州及闽南一带,他们看到当地的山川地势与古都洛阳相似,便将此地命名为洛阳,洛阳江也因此得名。而万安桥位于洛阳江上便命名为“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南侧有座"忠惠蔡公祠",亦名蔡襄祠,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蔡襄而建。</p><p class="ql-block">蔡襄祠内现存石碑共11方,内有蔡襄手书的《万安桥记》石碑,是为了纪念蔡襄主持建造洛阳桥的功绩。《万安桥记》碑刻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蔡襄的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蔡公祠内也有游客在拍簪花照。</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最初建成时长1200米,后来经过多次修复和改建,长度有所缩短。现存全长约731米,宽7米,高7.30米,共47孔。整座桥一共45个桥墩、7亭9塔、4尊护桥石将军,还有20方历代碑刻。桥面以300多长条石板铺就,最长者约11米、宽1米、厚0.8米,重达15吨,每孔上置6或7条石板。</p> <p class="ql-block">2011年,著名诗人余光中用1060步丈量了这座千年古桥,写下了这首《洛阳桥》,诗中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历史的感慨。“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江水东流,海波倒灌,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也走过了洛阳桥,用了多少步也没有细数,漫步在洛阳的古桥上,回想起当年人们的生活和时代的变迁,感叹时光的流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年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人不见桥头月,今月曾经照古桥”。洛阳桥已历经千年沧桑,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潮涨潮落,桥身依然稳固如初。傍晚时分,会有许多人来此散步,据说与所爱的人携手走过此桥便能白头偕老,因此也吸引了许多情侣来此打卡游玩。</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的中部偏南位置有建筑设施称为“中亭”。中亭依托江中天然巨石(今称中洲岛)而建,是洛阳桥的重要地标。</p><p class="ql-block">“中亭”周边有12方碑刻,亭东侧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亭西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西川甘露”碑刻,在中亭右侧为古时祈雨所在。</p><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上的中亭附近有一座纪念馆,也称为蔡襄祠纪念馆,正门上方挂有清道光年间泉州郡守沈汝瀚书"海内第一桥"匾额。展馆内详细介绍洛阳桥的建造过程及历史知识等,使游客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洛阳桥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中亭西侧这座“西川甘雨”碑亭是为了纪念明代泉州郡守方克为民求雨的感人故事而建。</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上现存有8座石塔,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月光菩萨塔。</p><p class="ql-block">月光菩萨塔塔高3.5米,为宝箧印经塔。双层须弥座的设计,塔身四方形,塔刹为圆盘基座,五级相轮,宝葫芦形刹顶。第一层素面无雕刻,第二层每面有四个佛龛,内刻结跏趺坐的佛像。塔身西面雕月光菩萨头像,面容和蔼,并刻有“月光菩萨,巳亥岁造”字样。该塔雕刻精美,造型独特,是宋代石塔建筑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当时高超的石雕技艺,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月光菩萨塔上刻的“巳亥岁造”这4个字价值连城,尤为珍贵。据此,人们确知桥与两侧之塔的建成时间为1059年。这是除石碑之外全桥唯一罕见纪年文物,准确无误地记载了这座历时近千年的梁式大石桥建造年代。</p><p class="ql-block">根据民间说法,月光菩萨像眉心曾嵌有一枚夜明珠,这颗夜明珠在夜晚会发出如月光般皎洁的光芒,照亮整个洛阳江,为过往的船只指引方向,因此得名“月光菩萨塔”。不过,这颗夜明珠在明朝时被入侵的倭寇盗走,如今在菩萨像的额头上仅留下一个凹槽。</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位于洛阳桥中洲树荫下。始建于宋代,现存高约2米,宝箧印经式石塔。塔身四面开圆拱形佛龛,龛内分别是尸毗王割肉饲鹰救鸽图、菩萨以眼施人图、摩诃萨埵舍身饲虎图和月光王施宝首图等佛本生故事浮雕。洛阳桥阿育王塔体现了古代泉州地区高超的石构建筑技术水平,是泉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阿育王塔是洛阳桥8座石塔损毁最厉害的一座。石塔修复得有些草率,缺失件直接就用石块填充。但从残存修复现塔看,此塔仍不失为一座耐看的古塔。后来参观桥南蔡襄祠看到后殿有几块石塔构件,估计就是这座阿育王塔的。</p> <p class="ql-block">“镇风塔”造型奇特,为一座圆锥形建筑,也叫文笔塔,位于洛阳桥江心岛东侧。是洛阳桥上的一座风水塔,其功能主要是用于镇风浪,以保桥上风平浪静,行人平安。</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北桥头附近矗立着一座高12米的蔡襄立姿石雕像。这座雕像由洛阳镇政府于1998年为纪念蔡襄在修建洛阳桥中的杰出贡献而立。蔡襄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书法家、文学家和茶学家,他担任泉州太守时,主持修建了这座跨海梁式大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桥北万安街建有“昭惠庙”。昭惠庙的前身是唐初建造的“镇海庵”。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蔡襄主持建造洛阳桥时,将“镇海庵”扩建为昭惠庙,并迎奉南安九日山海神“通远王”祀于此,作为镇海的精神支柱。故有“未有洛阳桥,先有昭惠庙”之说。</p><p class="ql-block">昭惠庙历经多次修缮与重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清道光七年(1827年)和咸丰七年(1857年)三次大修。1980年再次修整。2012年开始历时一年半重建,2014年竣工。庙额“昭惠庙”为清光绪状元晋江吴鲁书题。</p> <p class="ql-block">泉州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做人要“站如东西塔、坐如老君岩、躺如洛阳桥”,意思是做人要像“东西塔一样坚韧不拔、像老君岩一样从容淡定、像洛阳桥一样安稳可靠”。体现了这三处古迹在泉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一座集历史、文化、科技、艺术于一体的古代石桥,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