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蓬莱阁,触摸古阁檐角的千年时光

阿敏

微凉的初夏,我来到了从小就神往的蓬莱阁,走进这个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浪漫气息的人间仙境 。 蓬莱阁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丹崖山巅,传说中,这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div>据《山海经》记载,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蓬莱”作为三座神山之一,自古就是仙境的代名词。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听说蓬莱有神仙出没,就下令徐福前往寻找长生不老药,后来道教将这里奉为圣地并修建宫观。<br>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佑6年(1061年),是由弥陀寺、龙王宫、天后宫、吕祖殿、三清殿、蓬莱阁主阁等几组不同的祠庙殿堂、楼阁、亭坊组成的古建筑群。</div><div>远远望去,楼亭殿阁掩映在绿树丛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话中的仙宫。因此,自古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br><br></div> 走进蓬莱阁景区,但见草木青青,一派生机勃勃。一条石头铺成的林荫小道,两旁是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古木,给人一种古朴气息。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巍峨壮观的牌楼,上书“人间蓬莱”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相传是苏轼的手迹,瞬间将我从凡尘俗世拉入了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br>穿过牌楼,沿着石阶缓缓而上,两旁古木参天,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海盐味与花草的清香,每一步都踏出了尘世之外的轻盈与惬意。 弥陀寺是进入蓬莱阁的第一个景点,也是蓬莱阁景区内唯一的佛教寺庙。内供奉着西方三圣和十八罗汉。<br><br> 龙王宫是供奉东海龙王的地方 ,传说中龙王掌管着海洋的风雨和波涛 。正殿中间坐的是东海龙王敖广,东边站立的分别是巡海夜叉、千里眼、雷公和电母。西边是赶鱼郎、顺风耳、风神和雨神。 天后宫的朱门悄然开启。<div>这座供奉海神妈祖的殿宇,是蓬莱阁香火最旺盛的地方。斑驳梁柱承载着渔民的祈愿,宫内浮雕栩栩如生,描绘着妈祖护航的传说;每逢庙会,香火缭绕中舞龙戏狮翻腾,渔号子与锣鼓声交织成胶东民俗的活态画卷,每年都有许多人前来朝拜,祈求平安 。</div> 天后宫院内有一棵唐朝时种的槐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导游说它现在还会在春天发芽,但比其他的树要晚一个月。等到秋天的时候,别的树已经掉叶了,而这棵树还是很茂盛,非常神奇。<br> 百年龙爪槐,老树虬枝,盘根错节。 <br>天后宫的院墙边盛开的牡丹禅意浓浓。 吕祖殿是为了纪念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的 ,供奉着吕洞宾的神像。 三清宫,道教文化的瑰宝,供奉三清尊神,感受宁静与祥和。 我站在了云端之上的北宋风华---蓬莱阁主阁下。<br>这座双层木结构建筑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历经明清两代修缮,至今仍保留着古朴典雅的风貌。<div>蓬莱阁不高,只有两层。它不像滕王阁那样高大壮观,给人一种气势之美;也不如黄鹤楼那般诗意、潇洒。它透给人们的是一种端庄、典雅,给人一种梦幻的、腾云驾雾般的感受!<br></div> 阁上悬着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的金字匾额“蓬莱阁”,给人以浑厚凝重之中不失明媚亮丽的感觉。<br>走进阁楼内驻足细看,全阁结构精巧,对缝接榫,没用一钉一铆,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清末刘鹗在《老残游记》描写:“这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掩雨,十分壮丽”,看来并不夸张。 一楼正门,一副环墙画映入眼帘。画中是我们熟识的人物: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个个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从墙上走下来! 二楼正中间有一张八仙桌,桌上摆了壶酒,围着桌子是八仙们的雕塑,他们个个面若桃花,洋溢着快乐的神情,仿佛刚刚开怀畅饮了一番。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传说,便源于此,<br>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就是在蓬莱阁醉酒后,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飘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美丽传说。 八仙的雕像后面就是“八仙过海”的入海口,我们在这里想象神仙们腾云驾雾各显神通的仙姿。 蓬莱阁最令人神往的就是海市蜃楼。自古以来,关于蓬莱仙境中出现海市蜃楼的记载屡见不鲜,充满了神秘与诱惑。<div>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出现在蓬莱的海市蜃楼有过较为详细的描述:“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br>历史上,蓬莱阁海市蜃楼出现,大都在春夏,夏秋之交晴空海静时,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山峦,或奇峰突起,或琼楼迭现,时分时聚,缥缈难测。可想而知,在那蒙昧未开的年代,当海市蜃楼突然出现在古人面前,是一种怎样的心灵震撼啊!所以古人笃信,在蔚蓝的大海上,漂浮着几座迷人的岛屿,那是仙人住的地方,那里琼楼玉宇,那里美乐飘飘,那里便是人间仙境。<br>在现代,蓬莱阁海市也频有发生,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便发生了七次。持续时间短者约20分钟,长者持续5个多小时,岛屿,树木、花草、道路、楼阁、车辆、行人、飞鸟等都依稀可见,景象纷繁,令人惊讶不止。虽然如今海市蜃楼被解释为是一种光学现象,然而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为何只有蓬莱才会出现海市蜃楼,至今仍是未解之谜。</div> 站在蓬莱阁上远眺,海面波光粼粼,烟波浩渺,海天一色,偶尔可见云雾缭绕之中,似有楼阁亭台若隐若现,我觉得那便是传说中的海市蜃楼。<div>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恍惚间觉得自己有着仙风道骨变成为了神仙,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只想永远沉浸在这份梦幻与美好之中。<br><br></div> 蓬莱阁不只供奉了神仙,也供奉着伟人。<br>蓬莱阁旁边的卧碑亭。它是以苏轼的《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横幅碑而得名的。 宋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在蓬莱阁写下了著名的《登州海市》,序言中说“东方云海空覆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雀藏珠宫”,可见海市是怎样的迷人了。虽不能就此判断他是否真的见到了海市蜃楼,却让蓬莱阁与蓬莱海市从此名扬天下。<div>这块珍贵的碑刻至今仍保存在苏公祠内。整首诗苏东坡借物咏怀,直抒胸意,描绘了一幅神山海市的绝妙画卷。留下了世代传颂佳作,也给蓬莱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br></div> 苏公祠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的。他曾在登州做过五日知州。但却在这短短的五天时间里为蓬莱人民做两件大好事。一是修筑海防,二是减免百姓的盐税。至今在蓬莱民间还流传着"五日知登州,千年苏公祠"的美谈。<br><br> 神奇的避风亭,建于正德八年(1513)。<div>亭内壁嵌刻石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力的观海市诗,董其昌代书,温如玉刻石,珠联璧合,堪成称三绝。而它的神奇迷离之处却是它高踞山巅,面临大海,不管刮多大的风,在亭内点燃一支蜡烛,火苗也会纹丝不动。</div> 建于宋代的宾日楼,八角双层十六柱木质结构建筑,面临大海。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当年大型历史舞蹈史诗《东方红》,曾选择这里作背景,该片开头的日出的画面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蓬莱阁的标志性建筑普照楼,我们从山下看到的最高建筑就是它,过去是指示航标的灯塔,最初是清代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修建的,1958年重修的。<br>这座建筑耸立于丹崖危岩上,近看似危楼悬空,摇摇欲坠,远观如鹤立云端,飘然欲仙。<br>我在这里留个影,也算是沾点仙气哟! 蓬莱阁自古为名人学士雅集之地,阁内各亭、殿、廊、墙之间,楹联、碑文、石表、断碣、琳琅满目,比比皆是,翰墨流芳,为仙阁增色不少。<br>“人间蓬莱”是苏轼的手迹,两旁楹联是书画名家刘海粟题的“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 丹崖仙境坊,坊额“丹崖仙境”四个字是董必武提写的。它与"人间蓬莱坊"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辅相成,将蓬莱阁景区串为一个整体。 万民感德碑。清朝康熙皇帝曾降旨普免田赋一年,登州官吏以百姓感恩的名义,建起这座碑亭。原碑早已毁坏,只剩下碑座,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 蓬莱阁底层墙外壁上嵌有“碧海清风”、“海不扬波”、“寰海镜清”刻石三方。 天后宫前殿内墙东西两侧嵌陈抟所题“福”“寿”字碑。 “碧海丹心”四个字是冯玉祥先生写的。 <br>“海天一色”碑。 蓬莱阁还承载着一段悲壮的抗倭历史。<br>明代时期,戚继光曾在此操练水师,抵御倭寇入侵。<div>沿着城墙漫步,当年的炮台、烽火台遗迹依然清晰可辨,仿佛还能看见将士们金戈铁马、浴血奋战的身影。在古战场遗址旁,那些陈列的兵器、战旗,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让人不禁对先辈们的英勇无畏肃然起敬。</div> 导游告诉我们,把整个景区走完一天时间都不够,可我们只有半天时间走马观花。<div>然而,尽管是走马观花,却仍然让我感觉是经过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朝圣:触摸了古阁檐角的历史文化脉络,感受了神话的浪漫,惊叹自然的魅力,领略到“仙境”的独特韵味。<br><br></div> 踏上归途,回望那座矗立在丹崖之上的古阁,发现自己不仅收获了一段难忘的旅行经历,更在“一眼千年”的震撼中,完成了与历史、与文化的深度对话,蓬莱阁的千年风华,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