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之行 从一场公益宣讲开始

用脚步丈量城市的凌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月24日上午10点30到达韶关博物馆,刚巧遇到韶关税务部门在此举行少儿公益宣讲活动。通过观看宣传片、讲解及问答等方式,让我也在第一时间了解了关于韶关历史、韶关名字来历及税务的一些基础知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韶关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12.9万年前,韶关“马坝人”的脑容量就达1350毫升,是我国早期智人阶段的典型代表,完善了中国原始人类发展序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韶关以前叫韶州,自唐朝张九龄开拓梅岭,打通了岭南与中原交通,促进了岭南与中原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明清时期,在广州“一口通商”的历史背景下,扼守岭南通往中原水陆交通重要咽喉之地的韶州,成了海上丝绸之路陆路通道的集散地、中转枢纽和陆路节点,也是岭南最大的榷税关城。清代,商民称过韶州太平关为过“韶关”,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民间称谓就以“韶关”代替“韶州”。到1943年,当时的广东省政府正式设立“韶关市”,“韶关”这个地名从此就由官方确定下来,至今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税务的作用,孩子们纷纷举例说:可以建学校,可以修公路,可以改善医疗,可以支持国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4日,我参观了韶关博物馆、南华寺、百年东街、太平关;25日,骑电动车在韶关三区,游览了仙桥古渡、韶关海关、中山公园、关帝楼惨案纪念碑、余靖纪念馆、韶州府学宫、隆盛酱源博物馆、斌庐、广州会馆、韶关东站等。经过两天的游览,我对韶关有了一定的了解。</span></p> 韶关的三个基本概括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座佛教南派道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北宗主张“渐悟”,南宗倡导“顿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惠能,唐代新州人,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得传禅宗衣钵,尊为六祖,是禅宗一切皆空和潜心、顿悟理论的实际创立者。他在南华禅寺弘法37年,其影响由岭南传播到周边及海外。南华寺也成为著名的佛教道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座发达的工业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999年,岑水一带铜场“大发”,至1055年年产铜已达50多万公斤,成为全国三大铜场之一。1078年,岑水铜场铜的年产量也上升到640多万公斤,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88%。利用岑水铜场铜产品,永通钱监为朝廷铸钱币从45万贯上升到100万贯。韶州由此成为铜都和钱币铸造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后小三线建设,掀起了韶关工业建设的第二次高潮。1969年,重工业比重占73%,达到了历史最高峰,韶关成为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的重工业城市,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70%的轴原材料,机械、电子、钢铁、有色金属开采等各类产品享誉四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座百年火车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韶关东站,诞生于1916年的粤汉铁路, 她闪耀在粤北雄关,控扼南北交通之要塞,连通中原大地和岭南珠水,畅通人流物流,沟通起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韶州站、韶关站、韶关东站……一路走来,她历经风雨,沧桑百年,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兴衰荣辱,更见证了京广铁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光辉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忆中,1971年父亲带我第一次回广东老家,就是从新余上火车到达广东韶关火车站,再从那里转车的,印象中也是我人生第一次乘坐火车。因此,我到达韶关东站下火车的那一刹那间,就感觉到这座城市无比亲切。</span></p> 韶关的三个代表人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个人物:张九龄。</b><span style="font-size:20px;">韶州曲江人,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历史上第一位岭南籍宰相。 716年,他主持修筑大庾岭新路,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在当宰相主理朝政期间,他的施政方针,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 起了重要作用。 因唐玄宗总问后人“风度得知九龄否?”,因此,当时郡人就建了一座“风度楼”纪念他,但种种原因,目前该楼不复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称为“岭南诗祖”。“海上升明月,天涯若比邻”出自他的诗《望月怀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个人物:余靖。</b><span style="font-size:20px;">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宋仁宗时期的名臣,累官至工部尚书。余靖为人正直,敢于直谏,1052年,他受命解决了广西的叛乱及交趾入侵事件,授尚书左丞知广州。他四使契丹(辽)处理宋、辽、西夏关系,平定侬智高之乱,安抚岭南,被誉为“风采倾天下”。在南海做官十年,离任时不带走南海一物,因此以“风采清华”称颂于世。后人为纪念余靖,于1497年建“风采楼”以纪念他,现在保留下来的风采楼重建于1934年。1977年拍摄的电影《从奴隶到将军》就曾在风采楼处取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个人物:廖燕。</b><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初曲江人,其一生潦倒,但在文学上颇有成就,其文恣肆犀利,其诗“新警雄逸”。其著述颇丰,1862年,他创作的《二十七松堂集》流传到日本,引起日本汉学家的极大兴趣,为之刻刊。1884年,日本人近藤元粹将廖燕列为中国明清文坛八大家之一。 </span></p> 韶关的三种居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广府人发祥地。</b><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花遍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及海外粤语族群中,历代口口相传着关于珠矶巷人南迁,辗转落户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故事。自南宋以来历代迁出珠玑巷的先民达数十万人之多,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许多家族都称来自南雄珠玑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客家人聚居地:</b><span style="font-size:20px;">聚居围居是客家民系的重要文化特征,韶关3区7县(市)1.8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28万多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左右为客家人,是客家人的故乡之一。新丰九栋十八井、翁源湖心坝长安围、始兴东湖坪永成保障围楼都是客家人聚居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过山瑶祖居地。</b><span style="font-size:20px;">乳源是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也是瑶族向中国西南地区以及海外各地迁出的主要地区。湖南、广西、云南以及泰国、 美国瑶族珍藏的各类《过山榜》或家先单(族谱)多有其祖先来自广东韶州府乳源辖地的记载,是历史上瑶族迁徙过程中的重要聚集地和海外瑶族的祖居地。</span></p> 韶关境内有三条河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浈江。</b><span style="font-size:20px;">源自江西信丰县,是珠江流域北江水系东源。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广东南雄、始兴、仁化,于韶关市浈江区江心岛与武江汇合称北江。明清时期,在浈江以浮桥拦江方面设关,设立了太平桥关。在广州一口通商的特定历史时期,太平关是中央财政一大财源:乾隆年间, 岁额银10万两以上;道光年间岁额达21万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沿海及内河口岸,加之后来粤汉铁路开通,致使太平关日渐式微,1934 年被裁撤,从此广东最早和曾经最大的税关——太平关黯然退出历史舞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武江。</b><span style="font-size:20px;">源于湖南临武县,是珠江水系北江水系西源。流经湖南临武、宜章,广东乐昌、乳源,于韶关市区江心岛与浈水合流称北江。明清时期,在武江以浮桥拦江方面设关,设立了遇仙桥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江。</b><span style="font-size:20px;">珠江三大水系之一,浈江与武江在韶关汇合成北江,干流经广东韶关、 英德、清远,至三水思贤滘,与源自云南、流经广西、广东的西江相通后汇入珠江三角洲,出珠江口入南海。</span></p> 发生在韶关的三段近代史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伐 韶关出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2年,在梧州军事扩大会议中,孙中山先生决定北伐,于韶关集结部队,并设北伐大本营。 北伐大本营设在旧韶州镇台署,即现在的韶关军分区大院内。旧址在1980年代被拆除,如今大本营内仅仅剩下当年孙中山与宋庆龄乘凉商谈国事的大榕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共粤北省委在韶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10月,中共广东省委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决定将省委机关由广州迁到韶关,1940年1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南方局根据形势需要,决定撤销中共广东省委,成立中共粤北省委和中共粤南省委。1941年春,中共粤北省委由始兴红围迁到韶关五里亭广东韶州师范学校农场小院,继续领导广东抗日战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东省国民政府在韶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9年1月,国民党广东省政府迁至韶关,之后,曾短暂迁至连县、龙川等地,后迁回韶关,直至1945年9月回迁广州。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1939年1月正式成立于曲江,机关设在韶州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内,司令长官由蒋介石自兼,后由代司令长官张发奎接任。1940年8月,划分为第四、第七两个战区,第七战区长官司令部设在原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旧址,司令长官余汉谋。1945年11月,撤销第七战区长官司令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和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第七战区长官司令部作为抗战期间国民党在广东省的最高领导机构,在组织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我第一次以旅游的身份游览韶关,以后肯定还会去韶关的。到时候,我一定会去首做韶州州府的始兴、广东大峡谷、韶关丹霞山、乳源瑶家山寨、南雄珠玑巷、乐昌楚粤分界碑、翁源八卦围、新丰九栋十八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