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漯河食品中专舞阳分校【端午节】主题班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p><p class="ql-block">- **纪念屈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明志,百姓以粽子祭奠、龙舟竞渡表达哀思; </p><p class="ql-block">- **驱邪避疫**: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挂艾草、佩香囊、系五彩绳都是为了祈福安康; </p><p class="ql-block">- **自然崇拜**:龙舟竞渡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祭祀。 </p><p class="ql-block">无论哪种起源,端午节都凝聚着先人对生命、自然和家国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在古人的认知里,农历五月是个非同寻常的月份。《礼记·月令》中写道:“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这里的“日长至”,指的是五月里的夏至节气。这一天,白昼是一年中最长的;同时,在夏至时节天地间阳气达到极致,随后阴气便开始增长,因此有“阴阳争”的说法。而“死生分”则是指在五月,天地万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了一个转折点:有些生物开始繁盛,而有些则开始衰败了。古人是特别重视“重日”的,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等。《说文解字》中也说:“午,啎也。五月阴气忤阳,冒地而出也。”也是说五月是天地间阴阳两气针锋相对的时刻,而且是阳气大盛。端午节之后,天气逐渐转为酷暑,因此,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诸多的关于端午节之习俗多是以避凶趋吉、避恶禳灾为出发点的。在唐宋之际的敦煌艺术中就保留了雅致的端午习俗。</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插艾是因为端午前后,艾叶长势正盛,新鲜艾叶散发出的强烈芳香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杀菌素,能有效起到驱蚊杀菌的作用。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一诗中写道:“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意思是说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一定要让我得到芳香的艾草。端午节在门口或者窗户上插上艾草,有为家中招来福气,带给家人身体健康的寓意。在唐宋时期的敦煌,端午插艾闻艾早已蔚然成风。</p> <p class="ql-block">关于端午节饮酒习俗由来的原因,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卷五中引用《春秋说题辞》中写道:“若仲夏,物并长,故纵酒,人众聚。”意思是说端午节恰逢仲夏时节,此时天地间草木呈现出蓬勃生机,而人们也借着这季节之势,团圆欢聚,饮酒相悦。至于为何会多选择雄黄酒,古人认为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其实雄黄是一种天然的矿石,也是一种药材。雄黄酒当仁不让地成为在这天攘除疾病瘴疠的“端午定制”。北宋苏颂在《本草图经》中写道:“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辟除百疾而禁百虫。”说的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只有饮用或是使用了菖蒲酒、雄黄酒,才能够祛除百病也可以防止百虫的侵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