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鄂西 ~ 梭布垭

Wyb

<p class="ql-block">  梭布垭,土家族语的音译。梭布即“三”的发音;垭即山口。意为三个山口,泛指众多山口。形成于4.6亿年前的奥陶纪。是典型的石林地貌,在21平方千米的景区内,分布着石林狭缝,灰岩溶纹,石芽石峰,地下溶沟溶洞,海洋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演化特征,被国内外权威专家一致公认为“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奥陶纪?下面我试着用最通俗的语言稍加说明。</p><p class="ql-block"> 在地质年代的寒武纪与志留纪的划分中,过去一直存在较大的地质年代重叠。英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提出了以“奥陶纪”来表述,并在1960年得到国际地质大会正式确认。其主要特征为 :距今约4.5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地球表面大部分陆地被海洋覆盖,此时,主宰地球的主要是无脊椎动物诸如腕足类、头足类、苔藓类、三叶虫类等海洋生物空前繁荣。至4·2亿年前的地球进入冰川期,导致85%的生物灭绝,被称为地球上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前后共发生过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地质年代中的“奥陶纪”。</p> <p class="ql-block">  这张拍摄于梭布垭石林的岩石照片,我特意用红线圈出上面的海洋古生物化石,清晰可辨。它有力佐证了梭布垭石林的奥陶纪年代标本性特征。</p> <p class="ql-block">  步入石林,我们所见到的岩石峰林,大致近似水平状的页岩,4亿年前的海相沉积尤为显著。虽经亿万年的自然风化剥蚀,地壳隆陷无常,但石林岩体水平横纹明显。并且造就了千奇百怪的奇特形态。</p> <p class="ql-block">  在如此广大的区域内,呈现出高度连片集中、地质成因一致,形态展示完美的奥陶纪石林,世界也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  两巨石夹一缝隙,石林中最常见之景象,也可称“一线天”。</p> <p class="ql-block">  状若罈罐,故曰“喜酒罈子”。</p> <p class="ql-block">  在约21平方千米的石林中,形状怪异,大小不一的石峰石笋石芽石幔,林林总总,汇聚成林。在这些象形石景观中,人们善意地赋予了它们各种美妙的名字,有莲花台、石塔涧、雄鹰展翅、神虎合玉等等,虽然牵强,却也有趣。</p> <p class="ql-block">  此处曰“南门关”。一巨石斜跨道中,像一扇半开的门。</p> <p class="ql-block">  此石曰“神龟驮经”。在一整块方形大石下,一只“老龟”伸头探脑,背负“经书”,缓缓前行。</p> <p class="ql-block">  此处名“千佛岩”。可见一列石佛,耸立林间,肃穆庄严,睨视三界。</p> <p class="ql-block">  此景曰“群蛙啸天”。数只石蛙仰天鸣叫,到也形象。</p> <p class="ql-block">  此处曰“绿野仙踪”。寓意人行其间,有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  此处为“莲花寨”。放眼细观,石如莲花,似开未开,万年不变,故得此名。</p> <p class="ql-block">  此景曰“坐井观天”。人在其下抬头仰望,一片蓝天,光透井底。</p><p class="ql-block"> 不知天外有天,无知无畏,世上此类两脚兽可谓不少噢!</p> <p class="ql-block">  此景曰“篝火石”。状如土家人燃起的一堆篝火,确也不谬。</p> <p class="ql-block">  犀牛沟,是石林景区最美的一段。人们穿行在峡口隙缝之间,一会儿钻入地下溶洞,一会儿爬着阶石攀高,窄缝处必得收腹侧身移行,低矮处还需弯腰撅腚得过。此处空气中高含负氧离子,气温也低于他处,感觉空气特别清新。</p> <p class="ql-block">  此景曰“石磨盘”。土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现在的城里人,尤其是小青年已不知何为石磨了。</p> <p class="ql-block">  此处曰“石塔涧”。蜿蜒的石林小道上,一塔高耸,层层叠叠,浮屠七级,镇守石林。</p> <p class="ql-block">  梭布垭石林,是我们走进鄂西问山寻景的第二站。虽然只是4A,也还感觉不赖。对明天的恩施大峡谷,我们更是期待!</p><p class="ql-block"> 2025.5.27 于真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