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是我们这些60后的小学初中岁月,在儿童节到来之际,花甲之年的我们仍然忘不了50年前在上派二小及初中部(后来的安徽肥西二中)的少年时光。这里写的这段文字生动勾勒出那个时期中国县乡镇中学特有的时代图景,为您梳理这份承载集体记忆的校园画卷。</p> <p class="ql-block">【学工编筐】暑假里,晨雾还未散去,我们一群少年,扛着编筐工具,走向学校的一间空教室。那里,将成为我们短暂暑假里的另一个“战场”。竹篾在稚嫩的手掌中翻飞,宛如灵动的精灵,在指间跳跃,渐渐编织成器。初时,手指被竹篾的毛刺扎得生疼,但很快,那份疼痛便被专注与成就感所取代。汗水沿着额头滑落,滴在竹篾上,仿佛也赋予了它们生命。</p> <p class="ql-block">【学农栽秧】炎热的午后,阳光毒辣地照着大地。我们被老师带到稻田里,赤脚踩在松软的泥土中,开始学习插秧。那歪斜的秧苗行列,是我们初次尝试的证明。裤管上沾满了春泥,散发出一股独特的芬芳,那是大地的气息,也是劳动的味道。汗水与嬉笑交织在一起,每当有人不小心滑倒,溅起一片泥水,大家都会笑得前仰后合。尽管疲惫不堪,但那份快乐却是如此纯粹。扁担,是那个夏天另一个难忘的伙伴。我们学着大人的模样,将扁担压在稚嫩的肩膀上,试图挑起一担担沉甸甸的待栽秧苗。起初,那重量让肩膀火辣辣地疼,渐渐地,皮肤变得粗糙,肩膀也似乎变得更加坚实。每当看到自己也能像大人一样挑起担子,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自豪。</p> <p class="ql-block">【学习雷锋】放学的路上,总能看到大板车上的农民伯伯。他们挥汗如雨,艰难地拉着车。我们便会争抢着上前搭把手,那场景,就像雷锋日记里描述的一样,在乡间的土石路上真实上演。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帮助,但那份助人为乐的心情,却如同夏日里的清风,让人倍感凉爽。</p> <p class="ql-block">【政治风云】教室外青砖墙上墨迹未干的大字报随风翻卷,红小兵们举着自糊的纸旗列队穿过新华街,稚嫩的"批林批孔"口号惊飞檐下燕群。灯光球场的审判会上,我们攥紧拳头却听不懂那些激昂的罪名,只记得老槐树影里民兵的钢枪泛着冷光。教室后墙的"学习园地",黄帅反潮流的大字总被班主任用新剪报悄悄覆盖。</p> <p class="ql-block">【青春印记】柳条帽歪戴的少年趴在油菜田埂,把防空演习当作捉迷藏的新玩法。派河清波里跃动着古铜色的身影,县化肥厂澡堂蒸汽中偷学的成人笑话引发阵阵哄笑。劳动课抬石子的队伍里,谁悄悄把蚂蚱塞进女同学的草帽?课桌上留下的三八线是那时男女生的稚嫩印记。</p> <p class="ql-block">【时代烙印】当忆苦饭的麸皮窝头难以下咽,老贫农的补丁棉袄让我们第一次触摸历史的褶皱。文艺汇演时,扎红绸的女生把《北京的金山上》跳成了皮筋舞步。去盛习友纪念馆的拉练途中磨破的解放鞋,馆里烈士的搪瓷缸,都在记忆里窖藏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纯真与炽热。</p> <p class="ql-block"> 这段斑驳的岁月胶片里,既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印记,更凝固着无论哪个时代的少年都拥有的率真与鲜活。那些掺着泥土味的欢笑,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自顾自绽放的青春,构成了特殊年代里不可复制的成长诗篇。</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少年如今都已进入老年,虽然时光已逝,但那份记忆却永远镌刻在心间,也有了更深的领悟,这几十年来,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无论多么艰难,都能勇敢地面对,努力地拼搏,用汗水与智慧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张锐 写于2025.05.29</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文中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