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古街导游3:长寿灵应庙

明道学庵

<p class="ql-block"> 莆田古街导游3:长寿灵应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大路、后街、衙后、庙前四条古街的交汇处,有座修葺一新的长寿社。长寿社,是祀奉陈寅的千年古庙。该社又称“长寿灵应庙”,坐东朝西,面积约三百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长寿灵应庙创建于五代唐长兴元年(930年),是座已逾</p><p class="ql-block"> 千年的古庙。庙中所祀之神是陈寅,能护国灭寇,救火济贫。[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载:“长寿灵应庙,在左厢衙后,神,姓陈名寅,唐观察使岩之侄也。因侍岩仕闽,后家于莆。好善乐施,年九十余卒。未卒先一日,历言五纪事,后皆验,民尸祀之。五代唐长兴元年始创庙宇。宋初游洋寇窃发,仆射陈靖密祷于神,寇果就获。淳熙九年,海寇陈才逋诛 ,假梦于方士确迄,就擒。庆元六年,郡市火,神耀赤旗拥甲士扑灭之,台阃以闻。嘉泰四年,赐额‘灵应’。开禧三年,封显惠侯。淳祐四年,郡大疫,境之人依神独无恙,加封‘孚感’。宝祐二年,民艰食,巨室闭籴,蛇现于囷,急发籴,加封‘广济’。景定五年,海盗林长五猖獗,民见神拥旗鼓与湄洲神协力擒捕,加封‘善佑’。元至大二年 ,邑民方泰山募众重建,兴化路判官吴涛为记。”</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四记载的更为详尽:“长寿灵应庙,在左厢衙后,神,姓陈名寅,唐观察使陈岩侄,侍仕闽遂家于莆,好善乐施,里人歌之曰:‘陈公食我兮,饥有餐;陈公衣我兮,冬不寒;愿得陈公兮,寿如山。’年九十余,卒先一日历言五纪事,后皆验。民尸祝之。宋初仆射陈靖讨林居裔祈其默相,交兵日,贼见甲卒甚盛,旗帜皆署‘长寿’字,惊怖甚,一战而克,仆射以闻。敕封‘护国孚惠显佑长寿圣王’,建庙祀焉。庆元六年,郡市火,神耀赤旗拥甲士扑灭之,事闻赐额灵应庙。淳祐四年郡大疫,境之人依神独无恙,加封‘孚感’。宝祐五年饥,富室闭籴,蛇见于囷,惧而倒廪,饥民赖之,加封‘广济’。景定五年,海寇林长五猖獗,民见神护旗鼓与湄洲神协力擒捕,加封‘善佑’。元至大间,里人方泰山募众重建,本路判官吴涛记。明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并建路亭。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一月毁,邑人推官黄道晋募金重建。”</p><p class="ql-block"> 黄道晋何许人也?据《莆阳黄氏通书》载:黄道晋,字昭甫,黄誉孙,城关人,少喜读书,为秀才时,声噪艺林,家贫教徒为业,从学者百余人。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登进士第,授龙安府推官,清查积弊,刑狱肃清。暇则集诸生课艺,风化为之一变。迁武平知县,吏静民安。未几乞归,以原品致仕。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变乱,逃入山中,自号“耐辱老者”。事平后,郡延为大宾。康熙廿二年(1683年),主动募金重建长寿灵应庙。卒年87岁。</p><p class="ql-block"> 陈寅因“好善乐施”,让饥者有餐,寒者有衣,且寿近九十,能卒前历言五纪事,后皆应验,故被里民奉为神,立庙为祀,庙曰“长寿灵应庙”。显然,长寿地名由此而来,沿袭至今。长寿社地处衙后、大路、庙前、后街四条古街交汇处,是莆田古城南北交通要冲,也是南北城门必经之路。莆田城古有“九头十八巷”,其“社衙头”即今长寿社门前路口,系取长寿社的“社”字与衙后路的“衙”字并称“社衙头”。又莆田方言“衙”与“桥”近音,故被误称“社桥头”。</p><p class="ql-block"> 长寿社在1935年曾作为莆田县长寿救火会会址。后长寿社祭祀活动遭废,里民将其神像移藏于黄巷里祖社,而社址也一度被作为长寿街街公所。20世纪60年代,长寿社被城厢镇第一粮店租用,至20世纪70年代又被改建,面貌全非。</p><p class="ql-block"> 2012年2月1日,长寿社境内民众奉回主神社公、妈祖等神祇安坐,并踊跃募资筹款,重建复原了长寿社原貌。</p><p class="ql-block"> 重建的长寿社为单檐歇山式、四桩柱框架结构,面阔三开间,进深二开间,社龛分三室,中祀长寿圣王(陈寅)、尊主明王(社公),左室祀妈祖,右室祀李三夫人、后土夫人。如今长寿社香火不断,每年都举行上元祈福活动,沿街张灯结彩。正月十三至十六日,该社境民在庙前、顶大路、衙后、后街等轮值,十六日举行长寿社总元宵抬神巡游活动,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长寿社石雕龙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