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许我青春再少年?—写于大学毕业三十周年(3)

黄勇

<p class="ql-block">这三十年,因为科技的进步,我们几乎是无论脑洞开多大,都无法想象今天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比如通讯。</p><p class="ql-block">当时异地之间基本的方式是写信,这是延续了上千年的唯一的方式。</p><p class="ql-block">杜甫大人就有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p><p class="ql-block">湖北博物馆里就有战国时期秦国小兵写给长兄的书信,那时候是用竹简。</p><p class="ql-block">我大概看了一下,和我们写信的套路是一样一样的。</p><p class="ql-block">我们上学时基本的通讯也是靠写信。</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的信箱号是33号,也就是说只要你写山西大学33号信箱就会送到你的手中。</p><p class="ql-block">我这个人比较懒,不太爱写信,记忆中刚到学校没多久给家里写过一封信,后来就没怎么写了。</p><p class="ql-block">当然偶尔也会给异地同学写信。</p><p class="ql-block">当时还流行笔友,和异地不认识的人通过信件建立联系,写一些不想和身边认识的人说的心里话。</p><p class="ql-block">有点像,漂流瓶。</p><p class="ql-block">但漂流瓶只有实物才会真的有缘分的感觉,QQ软件早就有漂流瓶的功能,但完全没有那种感觉吧。</p><p class="ql-block">我也曾经写信给家里要过钱,一般开学时会把下次回去的钱带够,应该有一次不够了,家里就给我电汇过来,我拿着电汇单到物贸大厦那边的邮局去兑换,可能也就2百元,这已经是个大数了。</p><p class="ql-block">一年级的时候,一天的菜金也花不了一元钱。</p><p class="ql-block">最贵的过油肉7毛钱,土豆丝3-4毛钱,一份炒面四两粮票二毛钱,我第一学期回到家和老爸老妈讲学校的食堂很便宜,当然后来就逐年上涨了。即便如此,那时候家庭孩子多,一家里有两三个大学生的并不少见,并不会出现上不起学的情况,无非是节俭一些,那时候普遍如此,想多花也多不了多少。况且第一年上学时学校还有补助每人月8元。后来因为通胀涨到了每月20,30,但补助增加的速度应该是赶不上通胀的速度的。</p><p class="ql-block">如果看不上学校食堂的口味,那么可以到旁边的小摊上去改善。</p><p class="ql-block">很多的摊主就是旁边的无线电二厂职工出来创收。</p><p class="ql-block">我有时晚上去吃刀削面,带肉的一块一一碗。肉很肥很香。</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晚上自习后,我买一碗面回到宿舍,遇到隔壁宿舍的同学,很贴心的形容我,**同学满足的端着一盆面回宿舍。</p><p class="ql-block">一碗面是可以吃饱的。</p><p class="ql-block">也有卖饺子的,一元一份,大概十个,摊主30多岁,雇个带眼镜的帮忙,摊主叫他眼镜,但一份真吃不饱。对于年轻的小伙子来说,量大管饱才重要。</p><p class="ql-block">后来食堂旁边的小摊如雨后春笋,最多的是刀削面和饸络面。</p><p class="ql-block">此时我的家里还放着一台饸络床,对山西人来说,吃饸络如印在过去生活记忆里的一副画,永远不会褪色。</p><p class="ql-block">说起食堂话题,可以写一大章。</p><p class="ql-block">很多女同学吃馒头要把皮剥掉,我家里就去过一个学姐,吃馒头也要剥皮,我爸就很奇怪,他不了解学校食堂养成的坏习惯。</p><p class="ql-block">主食是用粮票,粮票是发的,不花钱,每月30斤细粮,六斤粗粮,这是供应粮的标准。</p><p class="ql-block">大米相当不好吃。</p><p class="ql-block">后来小灶卖过一段好吃的大米,不但人多抢,量给的还少。平素吃四两米的,买那个需要打六两。</p><p class="ql-block">吃完有剩下的,就往餐桌上倒了,偶尔有次看到菜里有条大虫子,就直接倒了,如果是现在,应该不会了。</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学校食堂都是提供餐盒和筷子的,我们那时候都是自带盆,很少有用饭盒的,没人用筷子,大多是勺子。</p><p class="ql-block">可能因为筷子携带不方便,丢一个没发用吧。</p><p class="ql-block">我们南院有两个食堂,一大一小,后来食堂还提供单炒,一份砂锅一块五,里面有几块大肥肉,很解馋。</p><p class="ql-block">北院的食堂我几乎没去过,其它学校的食堂我也去的很少,大家水平应该都是半斤八两。</p><p class="ql-block">大锅菜炒出来的都是那个水平,我见过他们炒菜,炒菜那个盆可以给娃娃洗澡,炒勺就是个小铁锹。</p><p class="ql-block">但比起我的高中同学描述高中时的学生食堂,已经是天上人间了。</p><p class="ql-block">高中同学说起自己的打饭经历,恨不得都得先擦擦泪。</p><p class="ql-block">大学食堂最起码是不用抢的,开放式的窗口,十几个菜,一两分钟总是会买到饭的,高中时候就得依靠人高马大往里闯,站定了有利位置就开始一个一个往外传,所以那时候大家就得拉帮结派,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打饭有优势。因为打不到确实就没有了,确实要饿肚子,但我没有经历过所以体验不深。</p><p class="ql-block">翻一翻高中时的同学合影,就能体会到饥荒年代的同学。偶尔有一个胖的,那一定是家庭条件特别好的。</p><p class="ql-block">周末就只有两顿饭,上午9点和下午4点。</p><p class="ql-block">两顿饭对于年轻人来说,真是不可承受之饿。</p><p class="ql-block">夏天的时候,我会去路边修车摊上买瓶酸奶,7毛钱。一份菜钱。</p><p class="ql-block">所以那时候有家里人带着去趟馆子,真的是奢侈。</p><p class="ql-block">再说回通讯。</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每个楼都有一部电话,但那个基本属于上古时期电话,根本打不出去,打进来是需要总机转的。</p><p class="ql-block">所以有电话铃响,大部分人是从来不接的,因为肯定是不是找自己的,当然也有例外的,约定好时间到电话机旁边等,应该是可以和家里人通话的,但全楼就一个电话,怎么可以一直占用。</p><p class="ql-block">到95年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出现了移动电话,就是那种摩托罗拉早期的大哥大,身边拿着一个大哥大,所有人都会觉得你掌握着重要资源。</p><p class="ql-block">因为没有,所以根本想象不到现今电话的普及。</p><p class="ql-block">因为有了手机,所以消灭了信件,电报,所有人动动手指,就可以联系到千里之外的人,这时候,信件能传递的那种人情味和期待反而看不见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