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长安】洛阳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隋唐遗址牡丹花旅三日

月枫的原创空间

<p class="ql-block">文字:月枫,摄影:月枫</p> <p class="ql-block">  4月11日[第1天]下午17:53,乘坐高铁G2832由西安北客站出发,晚上19:31至洛阳龙门站,打网约车至市区,入住颐君酒店(洛阳高铁龙门站八里堂地铁站店)</p><p class="ql-block"> 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成周、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嵩京 、洛城等。属十三朝古都,建都的朝代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p><p class="ql-block">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北与济源、焦作接壤。</p> <p class="ql-block">  洛阳地处豫西地区与东秦岭褶皱地带,西高东低,山川丘陵交错,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小山脉。大的山脉有伏牛山、外方山、熊耳山及崤山,地理上归属秦岭东部支脉。伏牛山自西南横贯南部,外方山为东南屏障,熊耳山自西南斜贯中部伸向东北,崤山位于西部。</p><p class="ql-block"> 洛阳境内的河流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等。黄河为北部界河,过境长97 km;洛河过境长200 km;伊河发源于伏牛山区,在偃师汇入洛河,过境长175.3 km。境内河流主要属黄河流域,发源于伏牛山的老灌河、白河属长江水系。</p><p class="ql-block"> 洛阳的历史源远流长。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地。夏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为都。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周平王元年,东迁洛邑,是为东周。</p> <p class="ql-block">  汉高祖五年,初期建都洛阳,后迁至长安。东汉光武建武元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黄初元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西晋泰始元年,仍以洛阳为都。</p><p class="ql-block"> 北魏太延二年,置洛州。太和十八年,孝文帝迁都洛阳。隋开皇元年,置东京尚书省;大业元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唐贞观六年,改东都为洛阳宫。显庆二年,颁布《建东都诏》,改洛阳宫为东都,实行两京制。光宅元年,改东都为神都。后梁、后唐、后晋均建都洛阳,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p><p class="ql-block"> 北宋,以洛阳为西京,置河南府。金代,定洛阳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元至清代,洛阳不复为京,为河南府治。</p> <p class="ql-block">  1912年,民国建立,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占据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至洛阳。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七七事变后,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p><p class="ql-block">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p><p class="ql-block"> 在酒店稍事休息后,晚上7:40,打网约车至洛邑古城南门。该古城是一处热闹去处,灯火辉煌的,巷道中挂满红灯笼,店铺门口也是国色天香牡丹的灯牌,显得特别喜气又贵气。</p> <p class="ql-block">  牡丹赏花时节游人多,古城中挤满了游客,都在兴致盎然地玩赏五光十色的夜景,有许多青春女子身穿汉服,手里拿着团扇,袅袅娜娜的,三五成群地从巷道中走过,颇似天上仙女下凡尘。</p><p class="ql-block"> 古城文峰塔近旁有一片池塘,曰新潭,水面上建有拱桥,有紫色光带,岸边又装点了不少红灯笼,还有青绿色的光斑,雾朦胧水朦胧的,显得颇为梦幻。有不少汉服彩女在水岸边拍摄留念。</p><p class="ql-block"> 古城的房子呈明清建筑风格,青砖灰瓦,古香古色。巷道里到处是小商小铺,商业气息浓郁,多数经营小食品,也有酒吧、汉服店、旅游工艺品店等。每家店铺前都围着不少游客,有享受美食的,也有盘头做脸试穿汉服的。据说做完一套汉服工艺,需要300-400元钱,女孩子为了美可真是舍得花钱呢。</p> <p class="ql-block">  洛邑古城地处老城区九都东路与柳林街交叉口北侧,东至新街,西至承福门大街,南至九都路,北至玄武门大街。主要景点有:文峰塔、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p><p class="ql-block"> 文峰塔,始建于北宋,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该塔为密檐式砖石建筑,截面呈四方形,高约30 m,九层。原塔内供奉文昌星和奎星,故曰文峰塔,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河南府文庙,位于老城区文明街,始建于金元时期,是供奉和祭奠孔子的地方。唐开元二十七年,孔子被封为文宣王,故称之曰文宣王庙。明代后改曰文庙。河南府文庙为宫殿式建筑,坐北朝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妥灵宫,位于老城区东南隅文明街东端。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关羽被孙吴所杀,传首曹魏,曹操以王候之礼安葬,并建造寿亭侯祠。北宋时,关羽被加封为武安王,故该祠被称之曰武安王庙。清乾隆十五年,曰妥灵宫。妥灵宫原规模宏大,现仅存武安殿等。</p><p class="ql-block"> 四眼井,清《河南通志》称郏鄏井、武库井。郏鄏,是周代都城洛邑的别称。西周时,周公营建洛邑,郏鄏井估计是当时开凿,年代约为公元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 西汉初年,在郏鄏井附近建立武库,亦被称为武库井。清乾隆《洛阳县志》城关全图中,对四眼井作有标注,井栏为方形,有4个井口。</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在文庙东成立洛阳联合纸箱厂,为了交通需要,四眼井被覆盖,在其上修建了四眼井街。2016年,四眼井位置被重新发现,启动了复原工程。</p><p class="ql-block"> 洛阳金元古城墙遗址,位于老城区,《元河南志》载,金初仍宋制,正大初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为金昌府。筑城,东据瀍水,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一里。洛阳城,是在金元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4月12日[第2天]上午8:30,天气阴沉,5级大风。打网约车至龙门石窟西北服区。步行至检票口,通过闸口进入西山石窟景区。</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景区位于洛龙区,基本景点有:西山石窟、东山石窟、白园、香山寺等。据景区介绍,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60多块。</p><p class="ql-block"> 石窟地处伊河西岸的龙门山与东岸的香山上,北起龙门镇和铁路桥,南至乾元山南山脚和魏湾,东起郜庄至压口小道,西至西山洛栾公路。属石灰岩质石窟遗址。</p><p class="ql-block"> 景区地貌是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间穿流而过,颇似一座天然门阙。春秋战国以来,称曰伊阙。隋朝炀帝在洛阳营造东都城,因宫殿城门正对伊阙,故曰龙门。</p><p class="ql-block"> 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的几年里,开凿了古阳洞等。唐朝时建造了潜溪寺,开凿了宾阳南洞、大卢舍那像龛等。清乾隆帝游幸龙门,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历经约10个朝代,约1400余年。</p> <p class="ql-block">  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开凿的功德窟,属龙门石窟第一窟。洞内佛龛有1000余尊,龛内佛像造型颇具北魏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 莲花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因洞窟顶部雕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洞内正壁为释迦牟尼佛,左侧迦叶手握锡杖,右侧阿难致礼肃立。南壁上方是高2cm的小千佛。</p><p class="ql-block"> 窟顶大莲花周边有6个手捧果品、仙袂飘飘,驭风飞舞的飞天仕女,其姿态飘逸优美,栩栩如生,使整个藻井变得颇具艺术感。</p><p class="ql-block"> 据《魏书》记载,宾阳洞是景明初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母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发愿开凿的功德窟,永平时中尹刘腾又为宣武帝开凿石窟一所,合为三所,即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和宾阳北洞,合称宾阳三洞。造窟始于北魏景明元年,终于正光四年,历时24年。当时仅完成宾阳中洞,南北二洞主体造像由唐代雕凿而成。</p> <p class="ql-block">  对于宾阳南洞,北魏仅完成洞窟外立面,内部空间结构及窟顶莲花藻井等,未及造像即辍工。</p><p class="ql-block"> 据《伊阙佛龛之碑》记载,洞内正壁五尊大像是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亡母长孙皇后做功德所雕凿,完工于贞观十五年十一月。</p><p class="ql-block"> 正壁主佛高8.60 m,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面容饱满,肩胸宽厚,衣纹刻划为圆刀刀法。除正壁主佛、两侧二弟子和二菩萨外,洞窟内有小龛350余个,其中唐贞观纪年像龛有27个。</p><p class="ql-block"> 药方洞始凿于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或以前,因洞窟甬道两侧壁及窟门外金刚力士台座表面刻有大面积的石刻药方而得名。共有药方140余个,主治病症70多种,是唐代初年医学、药物学的珍贵遗存。其中的大黄汤、竹沥饮等至今在中医临床和民间仍广泛流传使用。</p> <p class="ql-block">  火烧洞,北魏时期开凿。窟内后部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已损毁。其余壁面之佛龛大小不一,其中一例由清河王妃胡智、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母子发愿雕凿。</p><p class="ql-block"> 该洞窟外崖面上部有东王公、西王母对称骑乘龙虎的雕像,与洞内佛、弟子、菩萨、金刚力士、飞天等造像构成佛道一体的特殊组合关系,龙门石窟仅此一例,国内石窟寺中亦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 万佛洞内南北两壁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莲花周边有题记,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p><p class="ql-block"> 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宝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衣纹流畅。宝座束腰处雕刻有四位金刚力士。在洞内南北两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佛像高度4 cm。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分别刻有六位伎乐人,在翩翩起舞。洞口南侧有一尊菩萨像,头部向右倾斜,身体呈S形曲线。</p> <p class="ql-block">  摩崖三佛龛,开凿于唐武周时期,有三尊坐佛,四尊立佛,弥勒佛居中。工程似未完成,其半成品是研究唐造像雕刻工艺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像龛,是唐代佛教雕刻艺术之瑰宝。开凿始于唐咸亨三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终于上元二年。卢舍那大佛高17.14 m,头高4 m,丰神秀目,仪表庄重俊雅。弟子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华:服,天王雄壮,力士勇猛。</p><p class="ql-block"> 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龙门石窟中有2800余块碑刻题记,至清代中期,精选出二十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曰龙门二十品,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中。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字型端正大方,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的洞窟均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景区依山建有步道,需要不断地爬高下低,才能够欣赏到巧夺天工的石刻雕像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20,沿景区南侧的漫水桥进入伊河东部景区,主要景点有: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等。在水岸边石栏杆处远观了卢舍那大佛全藐。</p><p class="ql-block"> 白园是纪念白居易之园林,位于龙门香山北麓的琵琶峰上。基本景点有乐天堂、琵琶峰、白居易墓、卧石碑等。园内林木葱翠,景色秀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𦻒呈圆形,高约4 m,周长52 m,墓碑刻唐少傅白公墓。神道左侧立三块碑,分别为《太守赵于京题》字碑、《唐太子少傅香山白文公墓》碑及《特调洛阳县正堂候补同知张公捐修碑》等。在神道右侧的巨型石上,刻有《白氏长庆集》录文和《醉吟先生自然石部碑记》。</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杰出的大诗人。曾任左拾遗,江州司马,杭、苏刺史,河南尹,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晚年任太子少傅。</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又是高产诗人,现存世诗作有3000余首,其中吟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有上百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美刺指诗歌之社会功能,美即歌颂,刺即讽刺。</p><p class="ql-block"> 唐文宗太和三年,白居易辞去苏州刺史的官职迁居洛阳。在洛阳期间,他遍游名山古刹,惟独对香山寺情有独钟,并酬资60-70万贯修复香山寺。</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经常白衣鸠杖,来往香山寺,自称香山居士。唐武宗会昌五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张浑、卢贞、李元爽、如满大师组成九老会,常聚集一起,在香山寺煮茗烹茶,游乐赋诗。</p><p class="ql-block"> 下午15:00,从龙门石窟东北服务区打网约车至关林。关林位于洛龙区关林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刘备于乡里招兵买马,关羽及张飞担任护卫。刘备为平原相,任命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统领部队。刘备击杀徐州刺史车胄,使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p><p class="ql-block">  建安五年,关羽降曹,被任命为偏将军。袁绍派大将军颜良攻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命令张辽、关羽为先锋出击。关羽望见颜良的车盖,于万军之中将其斩杀,斩其首还,解除了白马的围困。曹操上表加封关羽为汉寿亭侯。随后关羽封金挂印,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p><p class="ql-block">  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刘备攻取了江南诸郡,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刘备攻取益州后,任命关羽全权管理荆州事务。</p><p class="ql-block">  关羽为流矢所中,伤到左臂,伤口愈合后,每逢阴雨天气,骨头疼痛,医生建议手术。当时关羽正在请诸将聚餐,关羽伸出左臂让医生手术,臂血直流,装满了盘子,关羽割肉喝酒,言笑自若。</p> <p class="ql-block">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这一年,关羽率军攻打曹仁于樊城。曹操派遣于禁增援。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涨溢,于禁率领的七支军队尽皆淹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斩,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芒。</p><p class="ql-block"> 南郡太守麋芳驻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守公安,二人一直嫌关羽轻视自己。自关羽率军出征,二人负责提供军需,不尽其力。关羽说,等回来再惩罚,故二人怀惧不安。孙权于暗中使人诱降麋芳、士仁,二人便归降迎接孙权。曹操派遣徐晃增援曹仁,关羽不能克敌制胜,引军退还。孙权已占据江陵,将关羽的部下及士众妻子家属全部俘虏,关羽的军队遂散。孙权遣将阻击关羽,将关羽及子关平斩于临沮。</p><p class="ql-block">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曹操以王侯之礼葬关羽首级于洛阳城南,并建庙祭祀。</p><p class="ql-block"> 明朝万历二十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进行了扩建,殿宇廊庑增加至150间。万历三十三年,敕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关羽由此成为圣人。</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五年,敕封洛阳关帝陵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雍正八年,诏改武庙。清乾隆年间扩修,形成现今180亩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历朝历代对关羽的加封: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建安二十四年,汉中王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蜀汉景耀三年,后主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崇宁元年,封忠惠公;崇宁三年,封崇宁真君,大观二年,封武安王,宜和五年,封义勇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封壮缪义勇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p><p class="ql-block"> 元文宗天历元年,晋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加封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镇招讨使兼提调遍天下诸宫刹天地分巡案管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驾前都统军无倭侯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p> <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洪武元年,恢复原封寿亭侯;武宗正德四年,赐庙日忠武庙;世宗嘉靖十年,称汉将军寿亭侯;神宗万历十年,封协天大帝;万历十八年,封协天护国忠义帝;万历二十二年,进爵位为帝,赐庙曰英烈;万历四十二年,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明思宗崇祯三年,封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p><p class="ql-block"> 清世祖顺治九年,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世宗雍正三年,封关公祖辈三代,曾祖为光昭公,祖为裕昌公,父为成忠公。授关公在洛阳的后裔为世袭五经博士,加封关公为山西关夫子;雍正四年,授关公在山西解州后裔世袭五经博士;雍正十年,授湖北当阳关公后裔世袭五经博士;高宗乾隆十年,礼部钦奉圣旨避关羽讳;乾隆二十五年,礼部钦奉旨易谥壮缪为神勇;乾隆三十三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乾隆四十一年,易谥神勇侯为忠义侯;仁宗嘉庆十九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宣宗道光八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文宗咸丰四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关圣大帝;咸丰五年,加封关公三代祖辈为王,曾祖光昭王,祖裕昌王,父成忠王,加封关公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关圣大帝;穆宗同治九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关圣大帝;德宗光绪五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p><p class="ql-block"> 洛阳关林是唯一的林、庙合祀关圣的圣域,主要建筑有:大门、仪门、拜殿、平安殿、财神殿、春秋殿、关冢、五虎殿、娘娘殿、钟楼、鼓楼等。</p><p class="ql-block"> 大门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中间大门上有九九八十一颗金色乳钉,是最高品级的标志。大门东西两边呈八字墙,篆写忠义仁勇4个大字,概括了关羽忠信、正义、仁爱、勇武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拜殿5开间,卷棚顶,明代建筑,是举行祭礼时谒拜的场所。殿中间有乾隆、慈禧书写的匾联,西端竖立着关羽的青龙偃月刀。</p><p class="ql-block">  平安殿与拜殿相连, 建于明万历十一年,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庑殿顶。四檐角饰有庞涓、韩信、罗成、周瑜四神将,悬铁马金铃。大殿正门雕刻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水淹七军、三顾茅庐、单刀赴会、挑锦袍、斩颜良等图画。殿中奉祀关圣帝君像,关平、周仓、王甫、廖化侍立两旁。</p><p class="ql-block">  财神殿建于明万历二十年,五开间,庑殿顶。殿内正中奉祀关羽戎装像,长髯飘洒、庄严威武,关平、周仓两旁待立。前檐下绘有斩颜良、诛孔秀、大战夏侯敦、古城会等图画。后门绘有华容道义释曹操、东吴赴宴、水战庞德等图画。</p><p class="ql-block"> 娘娘殿,财神殿东侧配殿,建于明代,奉祀的是关羽夫人胡氏,儿子关兴和女儿虎女。民间传说胡夫人能够祛病送子,故常有信众求拜。</p> <p class="ql-block">  春秋殿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五开间,硬山顶。殿檐下绘有三战吕布、威镇荆州、战长沙图画。殿内供奉关羽夜读春秋像和关公睡像。</p><p class="ql-block">  关帝冢呈八角形,筑有围墙。冢前有石碑,曰《敕封碑记》,属康熙皇帝为关公追加封号所立碑。石牌坊三开间,正额题汉寿亭侯墓。</p><p class="ql-block"> 晚上19:00,打网约车至应天门。应天门是隋紫微城的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避武则天讳,改曰应天门。</p><p class="ql-block"> 应天门历经隋、唐、五代、北宋等多个朝代,存世530多年。南宋绍兴十年,被金兵焚毁。2016年,应天门遗址保护工程开工,2019年,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因当日洛阳大风,应天门景区临时关闭,未能入景区内部游览。景区外部是灯火通明,聚集有大量游客,显得热闹非凡。许多女子精心化妆打扮,身穿颜色各异的汉服,于人群中穿插行走,有的站于应天门外部的墙壁处,打着聚光灯,做着各种雅致的动作,在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 4月13日[第3天]上午8:30,由八里堂站乘坐地铁2号线,至隋唐园站下车,步行约100m进入隋唐城遗址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园内面积颇大,约2800余亩。划分为:千姿牡丹园、野趣水景园、木兰琼花园、百草园、梅园、竹园、桂花园等17个植物园区。</p><p class="ql-block"> 千姿牡丹园占地400余亩,共种植牡丹1000余个品种,30多万株,涵盖9大色系,10种花型。有4个专类园:</p> <p class="ql-block">  百花园,种植835个品种,8万余株。涉及国内中原、西北、西南、江南的四大品种群及欧美、日本的牡丹亚群。</p><p class="ql-block"> 牡丹特色园,种植73个品种1万余株,主要是特大型牡丹、什样锦牡丹、花型变化多的牡丹以及特色鲜明的品种。</p><p class="ql-block"> 九色园,种植87个品种10万余株,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的牡丹。</p><p class="ql-block"> 科技示范园,主要进行牡丹的引种、新品种选育等科学研究工作,种植牡丹有687个品种11万余株。园中有传统牡丹资源圃,收集了100余种古老珍稀的遗留品种。</p> <p class="ql-block">  千姿牡丹园中有一株牡丹,内瓣如菊,洁白细长如丝,颇似美女俏佳人,名曰银丝贯顶,属于园中仅此一株的珍稀品种。该花由几位身穿古装的工作人员24 小时日夜守护,游客需要排百米长队,等待约一小时以上才能观看。</p><p class="ql-block"> 银丝贯顶是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种的一个托桂型牡丹品种。于1979年由菏泽牡丹技术员李丰刚发现并命名。</p><p class="ql-block"> 属牡丹晚开品种,花粉白色,外瓣2-3轮,平展宽大,质薄硬;内瓣明显小于外瓣,狭长,细条状,若菊瓣。近花心处有几片略宽的大瓣,花瓣基部具浅紫红晕;雄蕊瓣化,雌蕊退化变小。花梗较长,侧开花朵,花期晚。</p><p class="ql-block"> 中午12:00,在师味葱扒虎头鲤(元华店)用的午餐,点的菜品有:葱扒虎头鲤、砂锅丝瓜堡、大油条、牡丹铁棍山药等,口味颇佳,堪称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  下午13:30,打网约车至白马寺。该寺位于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 </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坐北向南,沿着南北主轴线分布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大佛殿东侧是客堂、卧玉佛殿,西侧是六祖殿、玉佛殿,山门附近是钟鼓楼等;沿着接引殿北侧道路向西,是泰国风格佛殿苑,缅甸风格佛塔苑,偏南是印度风格佛殿苑。山门外东侧是齐云塔、大雄宝殿等。</p><p class="ql-block"> 山门,明嘉靖二十五年重建。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中间门洞大,两侧门洞较小。山门是佛寺之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p><p class="ql-block"> 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头戴辔络,身置鞍鞯,相传是汉代驮经之马。该马原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石马,民国二十四年,迁置于山门之前。</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高台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3间。殿内奉祀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观音三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等佛尊。悬挂于殿内东南角的大钟,铸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通高1.65 m,重1000余kg。</p><p class="ql-block"> 大雄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高台悬山顶,面阔5间,进深3间。殿内奉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及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等。</p><p class="ql-block"> 接引殿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年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重建,硬山顶,面阔3间,进深2间。殿内奉祀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p><p class="ql-block"> 清凉台是一座砖砌的高台,外观颇显古朴。毗卢阁建于台上,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阁内奉祀毗卢佛、文殊、普贤二菩萨。</p> <p class="ql-block">  泰国风格佛殿苑,始建于 1992年,坐西朝东,东垣建泰式山门,门前左右各置一匹金黄色铜马。苑中大殿重檐三层,黄色琉璃瓦,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铜质贴金。2009年,苑内增筑了殿、塔等,将原单座大殿扩建为群建筑寺院。</p><p class="ql-block"> 缅甸风格佛塔苑,建于2014年,仿曼德勒皇宫模式。主体建筑为缅甸大金塔,仿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高32.92 m。</p><p class="ql-block"> 大金塔内供奉4尊佛像,为释迦牟尼佛祖四相:成道相、说法相、布施相、禅定相。围廊东南角为经幢柱,下立4位护法神,柱侧有重若千斤的吉祥钟。周边安放有12尊星期佛。</p><p class="ql-block"> 大金塔东北侧有龙王护佛像,西北侧有风动石佛塔。苑内东南侧有小佛殿一座,内部供奉释迦牟尼佛像3尊。</p> <p class="ql-block">  印度风格佛殿苑,始建于2006年,2009年竣工。该苑坐西朝东,仿印度桑奇佛教遗迹苑中的建筑风格。主体建筑曰大佛殿,下部呈圆柱形,上部为穹顶,用印度黄砂岩装饰。</p><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内祀奉印度赠送的释迦牟尼坐像一尊,高4.5米,法相庄严。佛殿外墙壁有印度工匠雕刻的佛教故事壁画十六幅。四周环廊围绕,辅以牌楼、连廊、水体,左有佛足印迹,右有沉降花园,辟有法堂、展厅等。</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的历史颇为悠久,东汉永平八年,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十二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求法使团到达大月氏,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等,恭请二僧赴东土弘法宣教。永平十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建造白马寺,佛教由此传入中土。</p><p class="ql-block"> 北魏时期,洛阳寺院有一千三百余座,西域僧人三千余人。其他各寺院的建筑基本沿袭白马寺以塔为中心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佛教形成了八大宗派。寺院的建筑布局,由以佛塔为中心转换为以佛殿为中心,轴线对称的递进式庭院风格。垂拱元年,武则天大力扩建白马寺,寺僧增加至三千余人,是白马寺最为鼎盛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宋淳化三年,宋太宗敕修白马寺。崇宁二年,宋徽宗下牒文,追赐摄摩腾为启道圆通大师,竺法兰为开教总持大师,并敕赐西京白马寺。元代称大白马寺,元朝廷先后封白马寺四代住持为释源宗主。</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敕修白马寺。嘉靖三十二年,司礼太监黄锦奉敕对白马寺进行大规模重修,这两次修建,奠定了白马寺今天的规模和布局。</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国家先后三次拨款,对白马寺进行修缮。1973年,将故宫慈宁宫供奉的佛像及附属文物2300余件套,调拨至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译著校核的佛经:汉灵帝光和二年,《般舟三昧经》由天竺沙门竺佛朔在洛阳白马寺内译出。本经第一次宣传弥陀信仰,开中国弥陀信仰之先河。</p><p class="ql-block"> 东汉光和年间,《大宝积经》由月氏国僧人支娄迦谶在洛阳白马寺所译,属于大乘教法。</p><p class="ql-block"> 《大宝积经》又称《宝积经》,为佛教经典,纂辑了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诸经。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是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因其聚集了无量法门,故谓之积。</p><p class="ql-block"> 曹魏嘉平四年,《佛说无量寿经》由印度僧人康僧铠在白马寺译出。该经二卷,为净土宗所依经典之一。《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所著的《往生论》为净土宗所依的三经一论。</p> <p class="ql-block">  《正法华经》是大乘佛教早期经典之一,《妙法莲华经》的别称,西晋僧人竺法护所译。永熙元年,在白马寺校对。《正法华经》共十卷二十七品。</p><p class="ql-block"> 佛教清规戒律的制定。唐朝时,在江西奉新百丈山弘法的名僧怀海,折中大小乘戒律,率先制定丛林清规,称《百丈清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农生活。《百丈清规》为唐代佛教寺院、僧团生活规式,为后世寺院丛林所遵循。</p><p class="ql-block"> 北宋崇宁年间,宗赜对《百丈清规》进行了修订,制订了《禅苑清规》。该清规上承《百丈清规》,对宋元时期中国佛教寺院制度礼仪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是现存丛林清规类书中最古老的一部。</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期,惟勉参考《禅苑清规》编集校订出《咸淳清规》,亦称《丛林校定清规总要》。该清规中用小字夹注,引用了《禅苑清规》中大量原文。</p> <p class="ql-block">  齐云塔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200 m处,有东白马寺之称,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 </p><p class="ql-block"> 齐云塔,亦曰释迦舍利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己巳年。据《释源大白马寺齐云塔灵异记》记载,己巳年,汉明帝刘庄驾临白马寺,会见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摄摩腾问:寺之东南是何馆室?帝曰: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个土阜,高丈余,铲平后接而复出。其上时放光明,百姓皆以为奇,故称圣冢,自周代以来,经常祭祀,祈求灵验,情由未知。摄摩腾道:《全藏》云,如来灭度百年之后,有阿恕伽王,安放佛舍利於天下,共有八万四千处,东土中国有十九处。陛下所言圣冢即十九处中之一处。由此,帝便下诏,于圣冢之上,依二高僧所传印度佛塔样式,建佛塔九层,高五百余尺,岌若岳峙,号曰齐云。齐云塔初建为木塔,后毁于雷火。现存之齐云塔,高三十五m,共十三层,为金大定十五年重建,故又称金方塔。</p> <p class="ql-block">  齐云塔另有一奇,站在齐云塔南面约20 m处,用力击掌,可听到从塔身处发出哇哇的叫声,颇似青蛙之叫声。此乃齐云塔造型独特,塔面凸凹不平,导致回声不齐所致。</p><p class="ql-block"> 齐云塔院座北面南,占地面积四十余亩。建有禅堂、教室、观堂、僧房等三十余间及山门、碑廊等,是洛阳第一座比丘尼道场,现有尼众三十余人。</p><p class="ql-block"> 下午17:00,乘坐地铁2号线至洛阳龙门站,稍事休息后,乘坐高铁G673出发,于晚上19:40至西安北客站,转乘地铁2号线回到西安的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