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5.29.上午十一点左右,抵达镇江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乘15路公交车半个小时即达西津渡,</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简介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街中有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多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着自唐朝以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这里有世界创建最早的江上救助组织遗址﹣"救生会"、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租界西洋建筑群-"英国领事馆",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元代过街喇嘛塔-"昭关石塔"等。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蒜山怀古</p><p class="ql-block">依山傍水西津渡,带楚襟吴古润州。</p><p class="ql-block">三国英豪藏故事,六朝帝业竞风流。</p><p class="ql-block">火烧赤壁千金计,诗赋蒜园万木秋。</p><p class="ql-block">独倚危亭何所望,天开胜境任优游</p> <p class="ql-block">浣溪沙夜游西津渡</p><p class="ql-block">波映西津月上弦,阑珊灯大小山前。</p><p class="ql-block">往来帆影已千年,水上歌飞清似洗。</p><p class="ql-block">楼头句涌润还圆,晚亭诗渡酒中天。</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清代小码头遗址</p> <p class="ql-block">味道蛮好</p><p class="ql-block">“5.29”今天,吃面了😊😊</p> <p class="ql-block">待渡亭始建年代不详,曾于同治七年</p><p class="ql-block">(1868年)重建。据光绪乙已年(1905年)地图标注,待渡亭曾随着江岸的北移,设在今西津渡街与长江路的交汇处,现址于解放后重建,1999年重修。待渡亭是古人来往送行,文人怀古凭吊之所。</p> <p class="ql-block">小码头街以“待渡亭”为点,分东街、西街</p> <p class="ql-block">"层峦耸翠"</p> <p class="ql-block">小码头街,位于城西云台山东北麓,东起五十三坡,西、北至长江路,全长约1000米。小码头街始建于六朝时期"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明清时一直为镇江南北驿道要冲之主要渡口,西津渡唐朝称"金陵渡",元代西津渡成为交通命脉,客旅络绎,江浙闽海物货由此以达京师,清代江南经济空前发展,被誉为银码头的西津渡口更加繁忙,道光以后,长江主航道北移,整条街功能由渡口转变为区域商贸中心并向西延伸逐步形成了商业街道。现街内留有赵朴初题写"西津渡街"石额,砖砌券门之上嵌有"同登觉路","共渡慈航", "层峦耸翠", "飞阁流丹"门楣刻,此外还有元代石塔,救生会,观音洞,待渡亭,街面建筑等众多古迹。</p> <p class="ql-block">"共渡慈航"</p> <p class="ql-block">昭关石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传佛教标志性建筑,青石质地,大约完工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昭关石塔由下部的云台及上部的石塔构成,通高8.635米,塔下云台设四门,门洞上额刻"昭关"二字。塔座下为亚字形须弥座四层,上置仰莲覆盆座,承以钵形塔肚、亚字形塔脖、十三天、圆形宝盖及塔顶。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元代过街石塔。</p> <p class="ql-block">观音洞依山而建,始建于宋,后由于战火,屡废屡兴、屡兴屡废。现建筑为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建,清同治元年(1862年)立"重修观音洞"记。门额上刻有清代侨高镇江的宜兴籍学者陈任国所书"观音洞"。古代观音洞香火旺盛、信众众多。</p> <p class="ql-block">普陀岩</p> <p class="ql-block">静观</p> <p class="ql-block">救生会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代,是世界上最早义渡和救生的组织延续宋元明清直至当代。现建筑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1999年由西津渡古街保护领导小组整修复旧。救生会修缮保护项目获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优秀遗产保护奖。</p> <p class="ql-block">“同登觉路”</p> <p class="ql-block">原镇江英国领事馆北门遗址</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在镇江博物馆围墙险情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现。该遗址主要由残存牌坊柱及斜坡道路组成,镇江博物馆实施了保护展示。依据1871年绘制的《根据现状在镇江领事建筑预留地(317号)上构建房屋的草图》、1876年绘制的《镇江英国领事馆馆区平面图》和1916年绘制的《英国驻镇江领事馆总平面图》,推测该遗址作为领事馆正门以外的另一通道,不晚于1876年。</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近代)</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十日公布</p><p class="ql-block">江苏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七年五月十日立</p> <p class="ql-block"> "层峦耸翠"</p> <p class="ql-block">“飞阁流丹”</p> <p class="ql-block">五十三坡,是西津渡小码头街的东端</p> <p class="ql-block">当日下午15:55分乘上火车返沪,</p><p class="ql-block">结束这次行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