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71、凿壁偷光</b></h1><h1><br></h1><h1>【释义】在墙上凿开一个小孔,偷借邻家的灯光读书。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刻苦学习。</h1><h1><br></h1><h1>【语出】 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h1><h1><br></h1><h1>【成语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h1><h1>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h1><h1>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h1><h1>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h1><h1>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h1><h1><br></h1><h1><b>72、刮目相看</b></h1><h1><br></h1><h1>【释义】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h1><h1><br></h1><h1>【语出】宋·杨万里《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归天童山》:“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h1><h1><br></h1><h1>【成语故事】吕蒙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靠姐夫接济,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仗很勇敢,最终得到了孙权的赏识。目不识丁的他以为凭勇敢就能打天下。有一次。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吕蒙嘻皮笑脸的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哈哈。” 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从这时候开始,吕蒙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学识长见得很快。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常常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鲁肃很高兴地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很好啊, 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 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h1><h1><br></h1><h1><b>73、围魏救赵</b></h1><h1><br></h1><h1>【释义】 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魏、赵:战国时的国名。</h1><h1><br></h1><h1>【语出】《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h1><h1><br></h1><h1>【成语故事】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h1><h1><br></h1><h1><b>74、一诺千金</b></h1><h1><br></h1><h1>【释义】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h1><h1><br></h1><h1>【语出】《史记·季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h1><h1><br></h1><h1>【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h1><h1>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h1><h1>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h1><h1>“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h1><h1><br></h1><h1><b>75、杀妻求将</b></h1><h1><br></h1><h1>【释义】为了谋求大将的职位,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比喻为追求功名利禄,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情。</h1><h1><br></h1><h1>【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span style="color:inherit;">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span></h1><h1><br></h1><h1>【成语故事】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记载,战国时代,魏国人吴起曾先后在鲁、魏、楚三国做官。他在鲁国时,齐国人来攻打鲁国。鲁国因为吴起有一定的将才想要任命他做将军,率兵与齐军作战。但由于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鲁国怀疑他与齐国的关系,对任命他做将军一事迟疑不决。在这种情况下,吴起想成就自己的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杀死了,以表明他与齐国没有什么关系。鲁国最终任命吴起为将军。吴起做将军后,率兵攻打齐军,把齐国打得大败。</h1><h1>这个故事说明,吴起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忍心杀害自己的妻子,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后因以 “杀妻求将”比喻忍心害理以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h1> <h1><b>76、前倨后恭</b><br><br>【释义】先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br><br>【语出】明·吴承恩《西游记》:“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br><br>【成语故事】苏秦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家乡洛阳。家人见他如此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苏秦的嫂子不给做饭,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br>这件事大大刺激了苏秦,经过一年的苦心揣摩,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在周游列国时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其嫂更是“蛇行匍匐”。面对此景,苏秦对嫂子说了这句话“嫂子为什么之前那么傲慢,而现在又那么恭敬呢?”<br><br><b>77、不学无术</b><br><br>【释义】 术:技术,技艺。没有学问;没有本领。<br><br>【语出】《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之术;暗于大理。”<br><br>【成语故事】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临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br>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br>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br><br><b>78、三令五申</b><br><br>【释义】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令:命令。申:说明。<br><br>【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乃设鈇(斧)钺;即三令五申之。”<br><br>【成语故事】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br>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鈇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br>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br>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br>这故事原出于《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后来人们把孙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伸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br><br><b>79、呕心沥血</b><br><br>【释义】 呕:吐;沥:滴。比喻极度劳心苦思。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亦指倾吐真情或怀抱真诚。<br><br>【语出】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br><br>【成语故事】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br>李贺在他短暂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br>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br><br><b>80、近水楼台先得月</b><br><br>【释义】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br><br>【语出】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唐,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即荐之。”<br></h1><h1><br>【成语故事】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但他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后来,他做过右司谏、知州、参知政事等地位很高的大官。他曾在岳阳楼题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身为朝廷重臣,范仲淹为人却极为正直,待人谦和,尤其善于选拔人才。他在杭州做知府的时候,关心帮助城中的文武官员。很多官员靠此得到了可以发挥自己才干的职务,因此都很感激范仲淹。有一个叫苏麟的巡检官,由于在杭州外县工作,所以未能得到范仲淹的提拔。一次,苏麟因公事见到范仲淹,便乘此机会给范仲淹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两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说的是靠近水边的楼房可以最先看到月亮,朝着阳光的地方生长的花草树木易成长开花,显现出春天的景象。苏麟是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巧妙地指出接近范仲淹的人都得到了好处。范仲淹读后心领神会,哈哈大笑。于是,便按照苏麟的意愿,为他谋到了一个合适的职位。<br><br></h1> <h1><b style="font-size:20px;">81、东施效颦</b></h1><h1><br></h1><h1>【释义】<span style="font-size:20px;">效:模仿;颦:皱眉头。 美女西施因病皱眉,显得更美。邻里丑女(后称东施),机械地模仿,也皱起眉头,结果这副苦相使她显得更丑。比喻不顾具体条件,不加分析地胡乱摹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显得可笑。</span></h1><h1><br></h1><h1>【语出】<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曹雪芹《红楼梦》三十回:“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span></h1><h1><br></h1><h1>【成语故事】<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她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0px;">82、老骥伏枥</b></h1><h1><br></h1><h1>【释义】骥:千里马;枥:马槽。伏枥:就着马槽吃食。老的千里马虽然趴在槽头吃食,但仍想奔驰千里。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壮志。</h1><h1><br></h1><h1>【语出】东汉·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成语故事】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后,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逃至柳城,又逃至平洲。曹操没有继续追击,他深知公孙康与袁氏兄弟关系紧张,必有变故。果然,几天后公孙康将袁氏兄弟的首级献给了曹操。曹操彻底消灭了袁氏家族的力量,并统一了北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曹操班师回朝途中经过河北昌黎,登高临海,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回营后,曹操心潮澎湃。他想到东吴的孙权、西南的刘备仍然独霸一方,虽然自己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但对统一大业的期望却丝毫未减。于是他挥笔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篇,表达了自己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span></p><h1><br></h1><h1><b style="font-size:20px;">83、有勇无谋</b></h1><h1><br></h1><h1>【释义】<span style="font-size:20px;"> 勇:勇气,胆量;谋:计谋,策略。只有胆量,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凭勇气猛冲猛打,而没有周密考虑。</span></h1><h1><br></h1><h1>【语出】<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span>·陆贽《论西河及淮西利害状》:“(王)武俊蕃种,有勇无谋。”</h1><p class="ql-block"><br></p><h1>【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为了争夺土地爆发了长平之战,赵王让赵括代替老将军廉颇去带兵打仗。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战术,一味地只知道按照兵书来打仗,结果被秦将白起利用埋伏计大败,40万士兵全部被坑杀。所以后人就把不善于随机应变,只会生搬硬套的人叫做有勇无谋之人。</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0px;">84、阮囊羞涩</b></h1><h1><br></h1><h1>【释义】<span style="font-size:20px;">阮孚的囊内只存一钱“看守”,为的是免得羞涩。比喻经济困难,手头无钱。</span></h1><h1><br></h1><h1>【语出】<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span>·百一居士《壶天录》:“阮囊羞涩,行止两难。”</h1><h1><br></h1><h1>【成语故事】东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的儿子阮孚与他的父亲一样高傲放荡,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他整日衣冠不整,饮酒游玩,从不治家产,因此生活十分贫困,曾经把金貂拿去换酒喝。他经常带的钱袋,穷极时口袋里只保留一枚小钱。</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0px;">85、枕戈待旦</b></h1><h1><br></h1><h1>【释义】<span style="font-size:20px;">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span></h1><h1><br></h1><h1>【语出】<span style="font-size:20px;">《晋书</span>·刘琨列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h1><h1><br></h1><h1>【成语故事】<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精神练起剑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国。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span></h1><h1><br></h1> <h1><b>86、奇货可居</b></h1><h1><br></h1><h1>【释义】奇货:珍奇的货物;居:囤积。囤积珍奇的货物,以备高价售出。比喻凭借技艺或某种事物以获取功名财利及其它好处。 </h1><h1><br></h1><h1>【语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子楚,……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h1><h1><br></h1><h1>【成语故事】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h1><h1>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h1><h1>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h1><h1>他父亲回答说:“十倍。”</h1><h1>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h1><h1>他父亲又答说:“百倍。”</h1><h1>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h1><h1>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h1><h1>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h1><h1>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h1><h1>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h1><h1>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h1><h1>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带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h1><h1><br></h1><h1><b>87、拔山盖世</b></h1><h1><br></h1><h1>【释义】拔山:把山拔起来。引申为力大无比。</h1><h1><br></h1><h1>【语出】明·张岱《募造无主祠堂疏》:“千古英豪;后裔沦没;非越郡孤魂一祭;则拔山盖世之雄;几乎其为苦敖之鬼矣。”</h1><h1><br></h1><h1>【成语故事】项羽身材伟岸,力量强大,甚至能把一只重达数百斤的大鼎举起。陷入垓下重围以后,项羽知道大势已去,深感无力与绝望。他悔恨自己一身本事却败在了刘邦的手下。在与美人虞姬的最后一次饮酒诀别中,他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意思是:我的力量可以拔起大山,我的豪气无人能比。但如今时局对我不利,乌骓马也跑不起来了。</h1><h1>成语“拔山扛鼎”由此诞生,用于形容力大无比,气势不凡。该成语也被称作“拔山举鼎”、“扛鼎拔山”、“拔山盖世”等。</h1><h1><br></h1><h1><b>88、侧目而视</b></h1><h1><br></h1><h1>【释义】侧目:斜着眼睛;视:看。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h1><h1><br></h1><h1>【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成语故事】苏秦是东周战国时期洛阳人,曾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他游历列国多年,却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地回到家乡。回到洛阳后,苏秦受到家人的冷遇,妻子不理睬他,嫂子不给做饭,父母也不跟他说话。苏秦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秦闭门不出,潜心学习,最终掌握了合纵连横之术。他再次出游列国,向赵王推销合纵抗强的策略。赵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资助他前往列国游说。苏秦成功说服四国君主同意合纵,被任命为从约长,担任六国国相,佩戴六国相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苏秦衣锦还乡时,他的家人态度大变。妻子 “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子 “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这里的 “侧目而视” 形容妻子对苏秦既敬畏又愤恨的复杂情感。苏秦问嫂子为什么前后态度不同,嫂子说因为苏秦现在有权有势。</span></p><h1><br></h1><h1><b>89、庖丁解牛 </b></h1><h1><br></h1><h1>【释义】庖丁:厨师。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h1><h1><br></h1><h1>【语出】《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h1><h1><br></h1><h1>【成语故事】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h1><h1>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h1><h1>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意念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h1><h1>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h1><h1><br></h1><h1><b>9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b></h1><h1><br></h1><h1>【释义】 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h1><h1><br></h1><h1>【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h1><h1><br></h1><h1>【成语故事】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见。酒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对樊哙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项羽部下的武将。沛公:刘邦)。后用来比喻言行表现与真实企图不一致,别立名目暗藏或暗示对某种人、事的攻击和胁迫,殷勤的表面后面隐藏着杀机。</h1><h1><br></h1> <h1><b>91、相煎何急</b></h1><h1><br></h1><h1>【释义】 煎:煮;何:多么;急:紧迫。煮得为什么那样急,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h1><h1><br></h1><h1>【语出】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h1><h1><br></h1><h1>【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是权势显赫的人物,他的儿子们在他的庇护下成长,其中曹丕和曹植尤为出众。曹植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文学天赋而闻名,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曹丕对曹植的才华感到嫉妒,这种嫉妒逐渐演变成了对权力的渴望。当曹丕成为皇帝后,他对曹植的威胁感到不安,担心曹植可能会成为他皇位的潜在竞争对手。</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曹丕决定采取行动消除曹植的威胁。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这一命令给曹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他以惊人的才华和敏捷的思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一首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曹植的诗《七步诗》写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的意思是:用豆秸作为煮豆子的燃料,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无声地哭泣。豆秸和豆子本是同根所生,为什么要这样苦苦地互相煎熬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曹丕听了曹植的诗后,感到羞愧不已,最终没有处死曹植,而是被贬去镇守边疆。这一事件反映了曹丕对曹植的嫉妒以及他们兄弟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成为了 “相煎何急” 这一成语的由来。</span></p><h1><br></h1><h1><b>92、神机妙算</b></h1><h1><br></h1><h1>【释义】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h1><h1><br></h1><h1>【语出】宋·赵佶《念奴娇》:“妙算神机,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h1><h1><br></h1><h1>【成语故事】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的势力,一统天下。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对付曹操。东吴的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总想把他除掉。一次,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要造出十万枝箭,否则就会被斩首。周瑜暗自高兴,觉得诸葛亮肯定完成不了任务,可以借机除掉他。可是,诸葛亮早已想出了完成任务的办法。他私下向鲁肃借了二十只快船,每只船上都立了一千多个草人。第二天凌晨,诸葛亮趁江面上大雾笼罩,下令将草船驶近曹军水寨,装作攻打曹军的样子,这就是神机妙算的意思。曹操看到这种情况,下令军队用箭射向对方。霎时间,曹军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射箭。不一会儿,二十只船上的草人已经挂满了箭。诸葛亮让船上士兵齐声高喊:“谢丞相借箭。”等曹操明白时,诸葛亮的草船早已驶远了,曹操悔恨不已。周瑜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后,万分感慨地说:“诸葛亮灵巧的心思已达到神奇的程度,我的确不如他啊。”</h1><h1>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叫做“草船借箭”。这个成语就是从此故事中引申出来的。</h1><h1><br></h1><h1><b>93、笔下生花</b></h1><h1><br></h1><h1>【释义】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h1><h1><br></h1><h1>【语出】<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代</span>·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瞻逸,名闻天下。”</h1><p class="ql-block"><br></p><h1>【成语故事】传说李白少年时曾做过一个梦,梦中他看到自己使用的笔头上绽放出花朵。随后,他的文学才华愈发出众,名声传遍天下。这一传说成为了 “笔下生花” 成语的由来,寓意着写作能力出众,能够创作出精彩的文章或诗歌。</h1><h1><br></h1><h1><b>94、胯下之辱</b> </h1><h1><br></h1><h1>【释义】: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h1><h1>【来源】《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h1><h1>【典故】: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靠他们的人多势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 </h1><h1><br></h1><h1><b>95、家徒四壁</b></h1><h1><br></h1><h1>【释义】徒:只;壁:墙壁。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形容穷得一无所有。</h1><h1><br></h1><h1>【语出】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h1><h1><br></h1><h1>【成语故事】汉朝的司马相如是当时一个有名的才子,不过他的家境很不好。</h1><h1>有一天,大财主卓王孙邀请他到家里吃饭,顺便让司马相如表演他的琴艺。卓王孙的女儿那时候刚死了丈夫,名叫文君,对音乐很有兴趣。当司马相如在宴会上弹琴时,知道文君也在场,就用音乐表达他的爱意。宴会结束后,司马相如贿赂卓文君身边的人,希望他们能够帮忙转达他的感情。结果,当天晚上,卓文君就离家出走到司马相如住的旅舍,两个人一起回到成都。</h1><h1>可是回到司马相如的家,屋子里除了四面墙壁外,根本没有任何东西。</h1><h1>他们生活得十分艰困,靠着朋友的帮忙,才在卓王孙家的附近开了一间酒店。没多久,邻居们都晓得,卓王孙的女儿居然在街上卖酒!卓王孙为了面子,不得已只好送给卓文君一百名仆人和一百两黄金,让他们购买田产、房屋。</h1><h1><br></h1> <h1><b>96、焚书坑儒</b></h1><h1><br></h1><h1>【释义】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h1><h1><br></h1><h1>【语出】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书·地理志下》:“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h1><h1><br></h1><h1>【成语故事】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摆席庆贺打败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大喜事。文武官员全出席了。有七十个在学术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在宴会上博士的领袖周青臣举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秦始皇听了周青臣的颂扬,连连夸奖周青臣道:“说得好!说得好!”</h1><h1>可是这番颂扬却触怒了另一些满脑子旧思想的博士们,有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他听周青臣说分封制不好,郡县制好,心里十分难过。便急忙对秦始皇说:“陛下!我听别人说,殷周两代的国王传了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做诸侯,那个制度本来就很好。”</h1><h1>淳于越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听了心里很是厌烦。他叫大家再议论议论,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这时已经任丞相的李斯反对淳于越的谬论,并建议:史官所藏的书籍,凡属不是秦国的历史,全都拿来烧了;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诗经》、《尚书》,而是私家收藏的一类书籍,一律焚烧掉,杜绝混乱思想的根源。</h1><h1>于是秦始皇下令焚书。其具体办法是:除了那些讲医药、占卜、种树一类的书以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间所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在命令下达三十天之内,都要缴到地方官那里去烧掉。 </h1><h1>秦始皇下令焚书,使得许多读书人非常反感,不仅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反对他的暴行,连一些在朝廷里享受着高官厚禄的博士,也在暗地里议论。秦始皇听说读书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有的还逃走了,十分生气,决定狠狠惩治他们。于是下令查办那些在背后诽谤他的读书人。也不详细审问,查证核实,就叫人在咸阳城外挖了个大坑,把他们全部都活埋了。</h1><h1>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是想统一思想,压制那些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但他的做法太过分了,太残暴了。焚书,既毁灭了秦以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坑儒,又杀害了许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秦始皇是一个完成伟大统一事业的了不起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的皇帝。</h1><h1><br></h1><h1><b>97、囊萤映雪</b></h1><h1><br></h1><h1>【释义】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语出】1、“囊萤”典出《晋书</span>·卷八十三·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h1><h1><br></h1><h1>【成语故事】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h1><h1>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h1><h1><br></h1><h1><b>98、赔了夫人又折兵</b></h1><h1><br></h1><h1>【释义】赔:蚀本;折:亏损。比喻想算计别人,反而遭受双重损失。</h1><h1><br></h1><h1>【语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h1><h1><br></h1><h1>【成语故事】三国时,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 ,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 。 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同夫人逃出东吴 。 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h1><h1>后世因以“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得利不成,反而遭受双重损失。</h1><h1><br></h1><h1><b>99、路人皆知</b></h1><h1><br></h1><h1>【释义】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h1><h1><br></h1><h1>【语出】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h1><h1><br></h1><h1>【成语故事】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了司马氏父子的手里。司马懿死后,他的大儿子司马师辅助皇帝曹髦,但不久后司马师也去世了。<span style="font-size:20px;">司马师将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勃勃,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年轻的曹髦意识到自己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于是打算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他召集心腹大臣,激动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大臣们都清楚司马昭的势力强大,劝阻曹髦不要莽撞行动。最终,曹髦在司马昭的心腹贾充的指使下,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 20 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事后,人们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来形容司马昭的野心昭然若揭,已为人所共知。</span></p><h1><br></h1><h1><b>100、百步穿杨</b></h1><h1><br></h1><h1>【释义】百步:一百步以外;杨:指杨树的叶子。在百步之外射穿一片选定的杨树叶子,形容射箭技巧娴熟。 </h1><h1><br></h1><h1>【语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h1><h1><br></h1><h1>【成语故事】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 “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有管辖权。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也更大。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 </h1><h1>苏厉介绍了一个应该向白起讲的故事: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 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 “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地说: “喂,有了百步穿杨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h1><h1>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h1><h1>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