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来到驰名中外的中华瑰宝——-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p> <p class="ql-block">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p> <p class="ql-block">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p> <p class="ql-block">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p> <p class="ql-block">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入佛知见”匾作为云冈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穿过“入佛知见”门楼,真正的震撼方才降临。</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复法后的和平年间(460-465年),兴盛于北魏孝文帝都平城的太和年间(477-494年),衰微于迁都洛阳后的北魏后期(494-525年),前后约60多年!</p> <p class="ql-block">初唐以后,平城(今大同市)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p> <p class="ql-block">贞观十五年(641年),平城(今大同市)守臣重建(大石窟寺)!</p> <p class="ql-block">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p> <p class="ql-block">金皇统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师禀慧重修“灵岩大阁”(今第三窟外的阁楼)!</p> <p class="ql-block">元朝时期,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p> <p class="ql-block">明朝初年,大同云冈再度荒废。明嘉靖年间,始称云冈。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路经大同,留部将张天琳驻守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清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亦曾有修葺!</p> <p class="ql-block">正是由于历朝历代的不断焚毁、重建,云冈石窟才得以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佛窟外面的宫殿形象!</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六窟是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凿的中心塔柱窟,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以15米高的双层塔柱为核心,雕刻了30余幅佛传故事浮雕和多元文化融合的造像,展现了佛教艺术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巅峰成就!</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七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之一,与第八窟共同构成北魏孝文帝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以其独特的“胡风汉韵”融合风格和“云冈六美人”供养天人造像闻名!</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珍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p> <p class="ql-block">雕刻、彩绘极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p> <p class="ql-block">第七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4年),与第八窟为同期开凿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其主室呈横长方形,分前后两室,前室风化严重,后室保存较完整。窟前现存清代三层木构窟檐,是云冈中期石窟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东传、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密切关联。!</p> <p class="ql-block">非常震撼!</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雕刻技艺精湛,佛像雕刻得栩栩如生,每一尊都有自己独特的姿态和表情。这些雕像不仅展现了古印度和中亚的风格特点,还融入了中原的传统审美和鲜卑民族的独特精神面貌!</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是云冈石窟的核心寺院,现为按北魏风格重建的三进院落仿古建筑群,包含山门、千佛殿、大雄宝殿等结构!</p> <p class="ql-block">第19窟以三世佛为主像,主尊高16.8米,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第19窟由中央主窟和两侧附洞三个洞窟组成,主窟由中央崖壁向内开凿,下辟窟门,上开明窗,窟内呈平面椭圆形,向上为穹窿顶。在两侧“八”字形的崖面,各开凿一座与主洞窟形制相同的较小洞窟,这样就形成了具有对称结构的洞窟布局,并成为昙曜五窟中规模最大、洞窟形制最为特殊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18窟设计严谨,造像组合完整,北壁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宽阔、身躯雄壮,身披千佛袈裟,气宇轩昂,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p> <p class="ql-block">东西壁的胁侍佛像对应而立,端庄肃穆,与主尊共同构成了三世佛格局。东侧胁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主佛与胁侍佛之间,雕有胁侍菩萨和十大弟子像。左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p> <p class="ql-block">第17窟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洞窟平面马蹄形,穹窿顶,前立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地面低于窟外地面一米深,依旧保持了开凿时凹凸不平的糙面。洞窟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大像,菩萨高15.6米,头戴宝冠,发缕垂肩,胸配龙形项链及珠宝璎珞,臂戴钏,上身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西壁立佛面庞浑圆,造型古朴!</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独特,既有中原的艺术风格,也有西域的异域风情。这种风格的融合使得云冈石窟在佛教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偶遇两个女僧人玩互拍!</p> <p class="ql-block">眼镜、双肩背,都市人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与时俱进啊!</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神秘和现代的浪漫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氛围,每一处都充满了文化交融的气息。这种氛围使得游客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深刻的宗教影响!</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20窟是昙曜五窟之一,开凿于北魏文成帝时期(约公元460-465年),以13.7米高的露天大佛闻名,主尊释迦坐像融合犍陀罗艺术与鲜卑民族特征,成为云冈石窟的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第20窟为昙曜五窟(第16-20窟)中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由高僧昙曜主持,象征北魏五位帝王之一。其前壁及窟顶因岩层脆弱与公元512年大地震坍塌,使佛像露天,形成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主佛高13.7米,结跏趺坐,手结禅定印,袒右肩袈裟衣纹厚重,体现犍陀罗艺术影响;面部丰圆、深目高鼻,兼具鲜卑族特征!</p> <p class="ql-block">学者推测佛像原型为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体现“人佛合一”的皇家意志!</p> <p class="ql-block">侧面离大佛最近!</p> <p class="ql-block">火焰纹头光与舟形背光饰有飞天、莲花纹,顶部飞天手捧莲蕾,展现中西艺术交融!</p> <p class="ql-block">窟前设明窗与窟门,外有木构建筑,后毁于辽代战火!</p> <p class="ql-block">紫红色泥岩层风化及北魏延昌元年(512年)7.5级地震导致前壁崩塌!</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第20窟释迦坐像,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p> <p class="ql-block">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p> <p class="ql-block">该佛像挺拔健硕的身躯和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形象,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p> <p class="ql-block">其观赏视角最佳,被称为“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之一!</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20窟以西的区域主要为西部洞窟群,该区域多为北魏后期民间开凿的洞窟,规模较小且风格相对简化,与早期皇家工程(如“昙曜五窟”)相比,西部洞窟的造像更贴近民间信仰需求!</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博物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位于大同市云冈石窟景区内西侧,风貌保护区范围内,是整个云冈石窟景区改造的子项之一!遗憾的是目前正在维护,谢绝参观!</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参观结束后我们将踏上返乡的路程!</p> <p class="ql-block">第八站:交城县!来到这里是想拜谒华国锋陵园及游览卦山景区。华是担任过国家领导人中的好人、老实人,既然路过就一定要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的是,拜谒墓园不能携带手机、相机、录影机等所有的摄录设备!奇葩原因不得而知!无奈,在网上下载了两张片片用以说明!无可奈何!</p> <p class="ql-block">华国锋墓园和卦山景区仅一路之隔,由于拜谒墓园不顺故再看景区的心情荡然无存!只拍到一张国锋老人手迹“山水交城”!</p> <p class="ql-block">第九站:隰县小西天!</p> <p class="ql-block">千佛庵又名小西天,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东明禅师创建,千佛庵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p> <p class="ql-block">隰县 小西天 因作为游戏 《黑神话:悟空》 的核心取景地而迅速走红,其独特的 悬塑艺术 和宗教文化价值引发广泛关注!</p> <p class="ql-block">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入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p> <p class="ql-block">千佛庵分上、下两院,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上院有大雄宝殿、摩云阁、文殊、普贤两配殿;下院有无梁殿、韦陀殿、半云轩、钟鼓楼和两座掖门,一名“疑无路”,一名“别有天”!</p> <p class="ql-block">全庵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殿宇三面环山,庵前临河,古木参天,清流涓涓,凤凰山崖璧如削,千佛庵危立山巅,借山布景,格局灵活,重楼叠阁!</p> <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千佛庵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经临汾市宗教部门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明崇祯七年(1634年),千佛庵开始建于由东明禅师主持兴建,清代各朝多次修补!</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八年(1651年),千佛庵新建了韦陀殿。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千佛庵制作大雄宝殿悬塑。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千佛庵增修大雄宝殿两侧的文殊、普贤两殿!</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千佛庵增修大雄宝殿两侧的文殊、普贤两殿!</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三年(1725年),千佛庵陆续增建了钟鼓楼、僧察客座、马王祠、修葺了摩云阁、下院西廊、上院两廊、山门、院路及挡土墙等等,并对部分建筑进行了彩绘!</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山门!</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刊本《续修隰州志》卷2《重修千佛庵记》记载:“尝谓千佛庵之在隰,允称负郭之第一胜刹也!</p> <p class="ql-block">民国三年(1914年),千佛庵主要修缮为山下建石桥、遍植树木、补临崖砖栏及其破败之处,对大雄宝殿的残破现象进行了修饰!</p> <p class="ql-block">站在千佛庵中楼殿之上,俯瞰山下,又可将隰县山川风貌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殿顶有黄、绿、蓝三彩琉璃鸱吻,造型生动、色泽明透,整体效果艳丽精美,体现出鲜明的明代脊饰风格!</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雕塑是千佛庵,以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弥勒佛5尊主佛为核心,主尊佛分别有胁侍菩萨,在周围塑造十大弟子、六小沙弥、琉璃胜境、六欲之天、十大明王、天宫乐伎等塑像群!</p> <p class="ql-block">与其他佛寺不同的是,此大雄宝殿的彩塑并不以这几尊主佛闻名、而是以琳琅满目、规模宏伟的满殿悬塑著称!</p> <p class="ql-block">在这大佛龛上端的空中楼阁上有很多乐伎悬塑群,雕琢精细、小巧优美。如在阿弥陀佛龛、释迦牟尼佛龛、毗卢遮那佛龛的二层平台和南山墙上部就有天宫乐伎阵容!</p> <p class="ql-block">右起第一尊为弹琵琶乐伎,其头戴宝冠,面相丰圆,着天衣长裙,身饰嘤珞、臂钏,左手托琵琶上部,右手正在拨弦。腰身前倾,体态婀娜!</p> <p class="ql-block">其他乐伎也大都手执乐器,身段妖娆,在天宫中曼舞飞绕。这大小千余尊悬塑金碧辉煌、精美绝伦、各像大小不等,亭台楼阁层叠有致!</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景区的大雄宝殿内,1900多尊层层叠叠的彩塑作品,从最大的3米到最小的拇指大小,每一尊都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经历近四百年仍完整如新,被誉为“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景区不大很快就参观完毕!</p> <p class="ql-block">第十站:壶口瀑布!</p> <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来到黄河壶口瀑布山西一侧!</p> <p class="ql-block">山西一侧在吉县!</p> <p class="ql-block">河对面就是陕西一侧,是宜川县!</p> <p class="ql-block">不是雨季,河水泛青!</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已经来过多次!</p> <p class="ql-block">山西一侧参观壶口瀑布乘坐景交车为20元/人!</p> <p class="ql-block">从观赏角度来说,陕西一侧更佳!</p> <p class="ql-block">陕西一侧参观壶口瀑布乘坐景交车40元/人!</p> <p class="ql-block">水量不大!</p> <p class="ql-block">山西侧游客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七八月水量会增加滴!</p> <p class="ql-block">这下壶口瀑布两侧均已打卡,算是圆满了!</p> <p class="ql-block">本次旅行最后一站:吉县克难坡!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实地参观当年国军第二战区司令部遗址,再树“克服艰难”之信念,深深缅怀先烈们那些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8日,阎锡山率部分随从离开秋林,东渡黄河,进驻吉县西北的克难坡。克难坡原名南村坡,是个住有6户人家的黄土山梁!</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将这里定为营地后,因南村二字音近“难存”,并意欲标榜克服困难,故改名为克难城,通称克难坡!</p> <p class="ql-block">经过两年多的修建,竟将这个弹丸之地建成为一座窑洞叠立,颇具规模,可容纳两万余人的山巅小城!</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的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山西省政府等首脑机关于1940年至1945年曾驻扎在这里,一时成为二战区的军事重镇!</p> <p class="ql-block">“ 克难坡”距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10多公里。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等首脑机关驻于此地,也是第二战区的军事指挥重镇和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当年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记者团”于采访延安前,曾来此地参观采访;抗战八年中,这里曾被称为“小太原”!</p> <p class="ql-block">“ 克难坡”1939年由晋军一个工兵师,费时一年多时间建成后来的式样。在住进前 ,阎锡山为避讳‘难存’的谐音,亲自改称为‘克难坡’。1940年5月25日, 阎锡山率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负责人及工作干部,由秋林镇东渡黄河,在吉县克难城安营扎寨,直至1945年10月才全部撤回太原,在此居住5年多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村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乃一三面临沟河,一面通高原的葫芦状独立山梁,地势险要!</p> <p class="ql-block">建筑有阎公馆、实干堂、田步室、批评室、克难室、竞赛室、检讨室、真理室及望河亭、忠义祠等。除满山遍野的土窑洞外,重要建筑均为石头干砌,建筑技巧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莅此可访史怀古、别有风味!</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是多功能厅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万能洞简介!</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容纳两万余人,窑洞建筑群规模庞大(包括2000多孔土窑洞和99孔石窑洞),被称为“山巅小城”或“小太原”!</p> <p class="ql-block">因其易守难攻的地形(六道关卡控制进出、深渊峭壁环绕)和紧邻黄河的战略位置(便于撤退至陕西宜川),成为阎锡山抗战时期的秘密基地!</p> <p class="ql-block">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等“同盟国记者团”曾到此采访,国际影响显著!</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在此营造政治氛围(如命名“实干堂”“忠烈祠”等),试图通过建筑命名和警示标语强化抗战精神!</p> <p class="ql-block">克难坡是国共合作抗战的见证地,也是所有战区中唯一保留完整的遗址,对研究山西及中国现代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克难坡偶遇小松鼠🐿️</p> <p class="ql-block">黄河大合唱的灵感诞生地:作家张无名(然广)在此受黄河景象启发,创作了这首抗战经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阎公馆!</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所住的窑洞较深,中有小门可通向第三孔窑,为开舍接见与招待来客所用。第四孔窑洞是阎锡山的五堂妹阎慧卿与其夫梁廷武之寓。院东北方为普通庭院式大门,进门的照壁上有天地爷小神龛一个,内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神位”,系原住户所筑留!</p> <p class="ql-block">阎老惜走到那都要修建地道!</p> <p class="ql-block">这个地道直通到黄河边!</p> <p class="ql-block">国共合作抗战,筹资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时代不同了,烟土不行了!</p> <p class="ql-block">克难坡从黄土山梁转变为抗战核心据点,既是军事防御的典范,也是统一战线与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历史价值兼具军事、政治、文化多维度意义!</p> <p class="ql-block">再见,克难坡!至此,此次晋北游圆满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