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久闻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馆最早、藏瓷丰富的唯一一所陶瓷艺术专业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一直想到此见识历代陶瓷精品、了解传统陶瓷文化,此次景德镇之行,终于得偿所愿。<br> 离芜前已网上预约,4月17日上午,我们按时来到中国陶瓷博物馆。</h3> <h3> 进入博物馆大厅后,请了一位讲解员,跟随他上电梯,进入常规展厅。虽然实行了预约制,参观的人还是很多。讲解员说,我只能带你们看重点,然后你们自己再慢慢看。我们跟着他在人流中快速穿梭,像似赶大集。<br> 最先来到宋、元展厅,先看了宋代的一盏一瓶一罐。</h3> <h3> 中国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传统,以青为贵。景德镇在北宋时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调和温润的质感,创造性地烧造出了一种“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的青白瓷,使青瓷艺术达到了高峰,成为了宋代青白瓷窑系中最杰出的代表。</h3> <h3> 北宋,青白釉托盏。</h3> <h3> 北宋,青白釉连盖魂瓶。</h3> <h3> 南宋,素胎刻花堆塑四灵盖罐。</h3> <h3> 然后看了一件镇馆之宝之一、国家一级文物——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此瓶小口、丰肩、收腹,器身自上而下绘五层纹饰:肩部覆莲瓣纹内嵌八宝纹,腹部以缠枝牡丹为主题,下腹饰仰莲瓣纹。釉色青白莹润,青花发色浓郁如墨,层次分明,纹饰繁而不乱,展现了元代青花瓷的雄浑与精致,被誉为元代青花的代表作之一。<br> 此梅瓶不仅工艺精湛,更因其存世稀少而珍贵。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纹饰融合了中原文化与西域风格,反映了元朝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h3> <h3> 接着进入明代展厅,首先看了一件明•正统青花大龙缸(修复件)。此缸广口、短颈、圆腹、平底,形制古朴厚重,缸腹绘青花五爪龙升腾于云海间,云龙纹样刚劲威武,尽显皇家气派,是明代大型御用青花瓷器中的经典之作。<br> 这是考古人员在发掘明官窑遗址过程中,发现了大量青花大龙缸的瓷片,经鉴定,这些瓷片为明代正统年间被砸碎的不合格大龙缸碎片。瓷器专家利用这些瓷片修复出一件完整的青花大龙缸。由于工艺的时代局限性,完整的传世明早期大龙缸极其罕见,这件经修复的大龙缸也如凤毛麟角般珍贵。</h3> <h3> 明万历时期,官窑瓷器品种主要有青花和五彩两大类,锦地开光是万历青花瓷装饰的一大特色。 <br> 五彩到万历时达到了高峰,改变了以往彩瓷构图疏朗的风格,以满、密为胜,同时用色浓艳,追求华丽的效果。</h3> <h3> 明•万历青花斗彩人物图盘。</h3> <h3> 明•万历五彩七格盘。通体以五彩装饰,色彩对比强烈,展现了明代五彩瓷的绚烂风格。</h3> <h3> 接着进入清代展厅,首先看了康熙时期的几件展品。康熙年间,清王朝派遣督陶官赴景德镇督陶,将景德镇制瓷业推向高峰。主要品种有青花、五彩及颜色釉。</h3> <h3> 清•康熙青花山水凤尾尊,此尊器形高大挺拔,尊口外撇如凤尾,故名“凤尾尊”。圆筒长颈,弧肩鼓腹,胫内收,底外撇。颈与腹部绘山水画卷,青花料色浓艳,用笔遒劲挺拔,康熙青花独特的“料分五色”分水技法,使画上青色浓淡相宜,增添了更多韵味。</h3> <h3> 清•康熙古彩琴棋书画人物图瓶,是康熙朝彩瓷的代表作之一。器型规整挺拔,盘口直颈,长腹渐收,矮圈足,整体古朴凝重,硬朗大气。纹饰构图主题鲜明,以“琴棋书画”四艺为核心,搭配山水、人物故事,寓意文人雅趣与偃武修文。突破明代青花五彩局限,使用釉上蓝彩取代釉下青花,并广泛运用金彩,使画面更富丽堂皇。</h3> <h3> 清•康熙天青釉刻如意耳梅瓶,唇口,直颈,丰肩,肩以下渐内收,近底外撇,双层台式圈足。直颈的中部凸起弦纹一圈,上腹的两侧饰如意耳一对。通体施天青釉,釉色光润、匀净、淡雅,造型端庄。</h3> <h3> 清•康熙五彩鱼藻纹盘,瓷盘上画了十余尾各色鲜活跳跃的鱼,因鱼与“余”谐音,因而,该盘呼应了人们都喜欢称“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的美好愿望。</h3> <h3> 接着看了雍正时期的两件展品。<br> 清•雍正窑变花釉双耳瓶,此瓶双耳造型典雅,通体施窑变釉,釉色如火焰流淌,红、蓝、紫三色交织。窑变釉为清代单色釉的创新品种,因烧制时釉料自然流淌形成不可预测的纹理,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br> 雍正帝崇尚简约雅致,此瓶虽色彩斑斓,但器形线条简洁,体现了“绚烂归于平淡”的审美哲学。据清宫档案记载,此类窑变釉器成功率极低,十窑九不成,现存完整器屈指可数。</h3> <h3> 清•雍正红釉南瓜瓷雕,外形扁圆,八瓣瓜棱,上有半截弯曲的藤柄,整体造型自然,线条柔和圆润。上施珊瑚红釉,色彩逼真。轻巧俊秀,典雅精致,显示出高超的烧制技艺。</h3> <h3> 然后看了乾隆时期的几件展品。乾隆时期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这时粉彩在彩瓷领域中取代了五彩的地位,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种大器型甚为流行。这些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器皿是乾隆彩制品中的杰出代表。</h3> <h3> 清•乾隆粉彩兽耳百鹿尊,此尊器型庄重,两侧饰兽首衔环耳,通体以粉彩绘“百鹿图”。画中山林溪涧之间,群鹿或嬉戏、或饮水,形态各异,寓意“百禄”(福禄绵长)。粉彩工艺细腻,色彩明艳,尤其是鹿毛的晕染层次分明,展现了乾隆时期御窑厂的极致技艺,是粉彩瓷的巅峰之作。<br> </h3> <h3> 清•乾隆金地粉彩莲纹葫芦瓶,此瓶唇口、束腰、卧足,整体呈葫芦形状。金地为底显雍容,瓶口描金,身绘缠枝莲纹配飞蝠万字等,寓万福齐天、延年益寿之意。</h3> <h3> 清•乾隆粉彩镂空蟠螭福寿字双耳瓶,镇馆之宝之一。造型奇巧,钵口、长颈、圆腹、高圈足,颈部饰虬龙双耳,气势威严。外瓶以粉彩装饰,红地、黄地衬托缠枝莲纹、万字纹、如意纹及莲瓣纹,腹部以镂空技法雕琢“福”“寿”“万字”组成的吉祥图案,其间穿插姿态各异的龙纹,镂空处玲珑剔透,宛若鬼斧神工。透过外瓶镂空纹饰,可窥见内瓶青花绘制的山水楼阁,内外嵌套,浑然一体,尽显乾隆御窑“炫技”之风。<br> 粉彩镂空套瓶为乾隆朝独创,需分烧内外双瓶:先以高温烧制青花内胆,再塑外瓶胎体,施粉彩后二次入窑。因内外胎体膨胀系数差异,烧制时极易开裂,故“百窑难成一器”。据清宫档案记载,此类套瓶仅烧成十余件,专供皇帝赏玩或馈赠外邦。</h3> <h3> 清•乾隆粉彩九桃天球瓶,直口微撇,直颈,腹部丰满浑圆,圈足。通体绘桃树一株,树干茁壮,枝上结蟠桃9个,桃树旁衬一簇月季。此瓶运用渲染手法绘画桃实,饰彩浓厚,成功地表现出成熟桃实的娇艳色彩,构图疏密有致,形成叶有阴阳向背、树有老枝新芽的效果,是乾隆粉彩大件器物的代表作品。</h3> <h3> 清•乾隆洋彩万国来朝太平尊,江西省“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记录了乾隆时期外国使节前来中国的历史,是古代中国盛世景象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实证,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和瓷都景德镇制瓷巅峰的代表。<br> 此尊撇口、长颈、斜肩、深弧腹、圈足,器身线条简洁流畅。造型硕大敦厚,以拉坯成型,再拼接成器。素坯施釉后,先入窑经1300摄氏度的高温成瓷,再于白胎上彩绘,后经红炉800摄氏度低温焙烧,集压印、剔划、绘画、堆塑、描金等工艺于一体,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体现出历史上制瓷业鼎盛时期的精湛水平。<br> 其腹部通景绘“万国来朝”图。画面中山水灵秀、花木繁荫,各国使节队伍穿行其间,所携奇珍异宝琳琅满目,画中人物有40余个,均为异域装扮,体现出乾隆时期政清人和、德被四方、文化昌盛的繁荣景象,展现出乾隆盛世的恢宏气度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h3> <h3> 清•乾隆青花福禄纹葫芦瓶,乾隆时期的青花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此瓶直口、束腰、卧足。白地蓝花,藤叶繁茂,蝙蝠穿飞其间,寓意多福多财。青花发色浓艳,釉面白里泛青,浓淡相间,艳而不俗。</h3> <h3> 最后还看了两件光绪时期的展品,光绪瓷器多以仿效前朝的器形而闻名。但在工艺制作上也有所发展,手工绘制水平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华丽生动的纹饰更趋于完美庄重。<br> 清•光绪黄地青花九桃纹盘,盘内绘着青花折枝九桃纹,虬枝苍劲,硕果累累。纹饰之外覆盖了一层柠檬黄釉,明亮娇艳,与青花相映成趣,光彩夺目。<br> 黄地青花工艺瓷器在明代宣德时期就已创烧,是那一代的名品。到了雍乾时期,御瓷摹古风行,对黄地青花尤为喜好,仿烧不断。光绪年间仍多有仿烧。</h3> <h3> 清•光绪黄釉五彩堆雕莲纹竹节帽筒,外型有节节高升之义,莲纹有清正廉洁之意,与三支戟搭配更寓意连升三级,底部绘祥云,意为平步青云。整件器物从造型到纹饰都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初用于放置官员的顶戴花翎,后来发展成居家摆设和女儿家的嫁妆。</h3> <h3> 接着走进民国展厅。民国时期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造成了景德镇陶瓷史上的一次衰退。整个陶瓷界只有在陶瓷绘画领域一枝独秀,出现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一批陶瓷彩绘艺术家,留下了许多佳作。<br> 珠山八友当时的名称叫“月圆会”,是御窑厂停烧以后部分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他们以瓷入画,以胎为纸,在瓷板上彩绘,从而诞生了浓艳俏丽的新粉彩。这些作于瓷板上的画,汲取了中国画的营养,同时融合西洋画技法,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h3> <h3> 王琦(1884~1937)是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艺术革新先驱,珠山八友之首。他开创性地将西洋画技法与传统写意结合,形成独特的陶瓷人物画风格,被誉为“民国粉彩人物开山鼻祖”,其作品被列为“一律不准出境”的文物。他还创建首个瓷业美术研究会,对近代陶瓷艺术发展影响深远。<br> 王琦•粉彩雪里送炭图瓷板。</h3> <h3> 王大凡(1888~1961)是中国近现代著名陶瓷美术大师,景德镇“珠山八友”核心成员之一,以人物画见长,独创“落地粉彩”技法,其作品《富贵寿考》曾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其作品诗书画印结合,追求雅俗共赏,被誉为“瓷上文人画大师”。他将中国画理论与陶瓷工艺深度融合,推动了近代景德镇瓷艺的文人化转型,对后世陶瓷彩绘影响深远。<br> 王大凡•粉彩大富贵亦寿考图瓷板。</h3> <h3> 展厅中也还有一些看上去很养眼的瓷瓶,如:民国•粉彩雪景山水图瓶。</h3> <h3> 民国•粉彩碧桃图胆瓶。</h3> <h3> 还有很少见的古彩黑地梅花凤尾瓶。</h3> <h3> 其实,民国展厅里观看人数最多的既不是瓷板画,也不是瓷瓶,而是一尊“无语佛”。贴近欣赏并与之合影的都是年轻人,“之”字型的参观队伍排得很长很长。听说自从“无语佛”走红网络后,陶瓷博物馆的观展人数快速增加了很多。我问讲解员,“无语佛”为什么这么火?他说,因为表情。当时我着实不太理解,待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人群的空隙中拍了一张照片,仔细端详之后,似乎有些理解了。</h3> <h3> 这件作品是《釉下加彩十八罗汉塑像》中的一件,本名“沉思罗汉”。该沉思罗汉面相丰腴,眉目慈善,于冥想中静悟人所不知。其眉目低垂,嘴角略带微妙弧度的表情,呈现出了类似现代人“无奈”、“欲言又止”的神态,完美契合了当代年轻人面对职场和生活压力时的情绪状态,所以被网友称为“无语佛”。这种情绪共鸣,使其迅速成为网络上表达无奈、自嘲的符号,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来到博物馆观其“真身”,并拍下相似神态的合影。</h3> <h3> 最后来到现代陶瓷展厅,这里展出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陶瓷精品,主要包括一些具有创新设计和工艺的陶瓷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景德镇陶瓷的传统技艺,还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和先进技术,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h3> <h3> 豆青釉加彩天女散花瓷雕。</h3> <h3> 后来因为人多,匆匆拍了几张照片,连作品标鉴也忘了拍。</h3> <h3> 看了两个多小时,只看了一部分展品,大饱眼福,意犹未尽。对景德镇这座城市发展繁荣的历史,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r> 一,以帝王年号命名的城市。<br> 宋代以来,景德镇以其精美的瓷器闻名于世,一直受到朝廷的重视。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真宗皇帝遣官制瓷,贡于京师,并以其年号冠名“景德镇”。元代设置浮梁磁局,明代在浮梁磁局的基础上设立了御器厂,清代改为御窑厂,先后为皇室服务了六百多年。由于中央王朝的高度重视与直接参与,景德镇遂成为全国制瓷技艺最高的窑场。</h3> <h3> 二,以瓷业支撑千年繁荣的城市。<br> 景德镇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烧瓷,至唐、五代,不仅生产青瓷和白瓷,还创烧出晶莹剔透的青白瓷。宋代,景德镇“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瓷业开始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这座城市的经济支柱、立镇之本。元代,全国各地窑场逐渐衰落,唯有景德镇一枝独秀。明、清两代,手工制瓷工场建立,全国制瓷中心形成,社会经济日趋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民国时期,涌现出以王琦、王大凡为首的一批新粉彩画师“珠山八友”,又设立了中国陶业学堂,开创了中国陶瓷教育的先河。一座以单一陶瓷产业支撑一千多年的城市,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br> </h3> <h3>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徜徉在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如同走进一个精美的陶瓷世界,让我从中了解到景德镇由瓷器而形成陶瓷产业,进而独步陶瓷制造业高峰,成为“瓷都”的发展历史。从中感受到中国陶瓷艺术的光华与丰采,精湛与卓越。这里是了解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首选之地,如有可能,定当再度重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