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厂的氛围好,这是我长期的感觉。我在这间厂干了37年,就没遇到特别乱的事。不是没有矛盾,矛盾是到处存在的,但那些矛盾有些解决了,解决不了的也没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总之,干群关系是融洽的,职工普遍是团结的,绝大多数职工是遵纪守法的,厂里面的气氛是很不错的。这些并不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我们厂能长期保持良好气氛,我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重视思想教育,领导班子中一直有专人负责抓这项工作,并对这项工作有研究,有布置,有检查。当一个单位的职工普遍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时,这个单位里的风气自然就会比较好。</p> <p class="ql-block"> 其二,党组织长期不散,大多数党员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厂的党组织不是徒有虚名的,许多党员能在生产上、工作上和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有许多这样的人,邪气就不容易上升。</p> <p class="ql-block"> 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新党员,扩大党的队伍</p> <p class="ql-block"> 党组织活动的形式既有严肃的、又有活泼的,内容不古板,不单调,有活力,职工相信,愿意靠拢。</p> <p class="ql-block"> 其三,民主风气较好。厂内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发扬民主作风,调动众人智慧,职工代表可以大胆表达心声。职工有说话的地方,积怨就少。</p> <p class="ql-block"> 当生产、经营遇到困难时,会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一起商量解决。如遇到的问题比较大时,还会找地方专门讨论几天,参加会议的人也出以公心认真发言。</p> <p class="ql-block"> 其四,表彰先进,树立榜样,鼓励大家向标兵人物学习。</p> <p class="ql-block"> 工作做得好,能被人承认,工作做得出色,能得到荣誉,这样职工就会有上进心。</p> <p class="ql-block"> 李锦池在技术革新上有突出的成绩,厂里就积极向上反映他的事迹,最后他获得包括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p> <p class="ql-block"> 市劳模、铆焊工人杜胜昌又是我厂一位先进人物。</p> <p class="ql-block"> 其五,长期坚持开展宣传工作,对职工思想教育不放松。</p> <p class="ql-block"> 各支部都有黑板报,出黑扳报还有比赛。主管部门还办过如何出好黑板报的学习班。,教大家怎样把黑板报出好办活,让职工喜欢看。有一段时间机械行业搞黑板报比赛,我厂每次都获得最高奖。</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厂还有出厂报的传统,早期,那些厂报都是油印的,并且不定期,一般是逢重大节日时才会出。后来慢慢地形成比较固定的油印厂报。开始这份厂报叫《韶水通讯》,因为那时连韶关市委办公室出版的一份相当于当时韶关的报纸都叫《韶关市通讯》,那我们的油印刋物当然也不好叫什么报。后来,当韶关水轮机厂改名叫韶关发电没备厂时,我们的这份油印小报就直接改名叫《韶发报》。那时《韶关日报》已发行几年了。</p> <p class="ql-block"> 有一份这样的厂报,使职工对厂的情况比较了解。了解后,肯定会比较关心。</p> <p class="ql-block"> 职工也会投稿,反映他们的工作或生活上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在跨入九十年代后不久,因康立公司的成立,我们厂一份比较像样的厂报也终于问世了,这就是用先进的激光照相排版的《康立报》。</p> <p class="ql-block"> 这是《康立报》的合订本。</p> <p class="ql-block"> 当我向老总提出办这样一份厂报时,他不太相信我们能办,但也没有明确反对,何书记说,他没反对你就办。</p> <p class="ql-block"> 《康立报》问世后,好评如潮!得到多方人士肯定。广东省机械厅厅长说我省机械行业有五家报纸办得好,他数出的五家就包括《康立报》。我市的行家也认为《康立报》在韶关的企业报中属于办得最好的。办了《康立报》后,我还被选为“韶关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韶关记者协会”的理事,这些事我当年都没跟厂里人说。</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厂的职工对我们的厂报也是充分肯定的。《康立报》的创办还培养锻炼了一批写作人才。</p> <p class="ql-block"> 《康立报》后来因体制转換、厂里人数减了几百而停办,停办后我们又換了另一种形式,办了一份《众力通讯》来代替厂报的作用,这是一份自己动手油印的杂志型刋物。</p> <p class="ql-block"> 《众力通讯》是发到科室和班组的一份厂刋。而《康立报》是发到个人手中的。因为在印刷厂印报纸,每份起码要印一千张,而我厂改名众力公司后、只剩七百多人。</p> <p class="ql-block"> 《众力通讯》与《康立报》最大的差别是不能上照片。那么,我们拍的大量照片就让它在橱窗上与职工们见面。</p> <p class="ql-block"> 厂的橱窗一直是我们重要的宣传阵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以前橱窗是以我为主出版。肖宏来后我主要做组稿工作。</p> <p class="ql-block"> 換橱窗时则我部全体人员出动。</p> <p class="ql-block"> 我们每換一期橱窗,都会吸引许多职工观看。</p> <p class="ql-block"> 我们有时会利用橱窗举办一些小形的书画、摄影展览。这期叫“众力光影”的专题影展所有照片都是我在厂内拍的。</p> <p class="ql-block"> 为肖永前办的钢笔画展览。</p> <p class="ql-block"> 橱窗有时以文字为主,有时以图片为主。体制改革前,橱窗还要贴《人民画报》和《广东画报》,但这件事一般由广播员去做,我管过六位广播员,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只有广播员一位助手。直到创办《康立报》后,我部门的人数才多了些。我们人员编制虽少,但要做的事不少,北方的厂像我们这样的部门人很多。</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厂的广播室是设在一栋独立的高楼内,这座楼是在大搞“三忠于”时建的,故老人叫它“忠字楼”,因为刚开始上面有忠字。后来的人都叫它广播楼。我是在这座楼内时间最长的人。</p> <p class="ql-block"> 到后来,电脑也进入了我们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标语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厂内的标语最开始是用纸贴到墙上,后来那种有损环境卫生的落后方法被淘汰了,換了下面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 我在厂工作那些年,不知写过多少文章,修改过多少稿件。</p> <p class="ql-block"> 也不知拍过多少照片。</p> <p class="ql-block"> 那些文章和照片有些会投到《韶关日报》上。</p> <p class="ql-block"> 还有些被《南方日报》采用。</p> <p class="ql-block"> 还上过《广东》画报。</p> <p class="ql-block"> 有些照片用到封面。</p> <p class="ql-block"> 有些用在封底。</p> <p class="ql-block"> 还有用在展览会上。</p> <p class="ql-block"> 有些用于编经营上的宣传册。</p> <p class="ql-block"> 有的做成巨大的广告牌挂在厂门外。</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在中山公园门外做了个橱窗。</p> <p class="ql-block"> 有些则以参加摄影艺术展览的形式展示我们的产品。这张参加的是“广东省第十六届摄影展览”。</p> <p class="ql-block"> 这张在省机械厅与军工单位联办的展览上获奖。</p> <p class="ql-block"> 这张与韶关摄影协会的其它作品一道去过外地展出。</p> <p class="ql-block"> 有些刊登在《人民摄影报》上。</p> <p class="ql-block"> 我还为厂拍摄过不少录像。</p> <p class="ql-block"> 我们并不只是单纯为政工工作做宣传,我们还经常利自已的特长帮其他人的忙。无论是写字、照相或绘制图表,下面是帮各分厂画“定置管理图”。</p> <p class="ql-block"> 其六,关心职工生活,我们厂在关心职工生活方面做得的确是比较好,讲温情,这一点许多职工都认同。这些宿舍是八、九十年代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厂里还有托儿所,七十年代,这样的托儿所让人感觉蛮漂亮。他的设计者叫潘汝鑫,也是本厂基建科职工,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我们厂的医疗所、理化楼和办公楼都出自他手,那年代建筑好看的不多,但他设计的职工都很认可。进入改革开放后,他被上级调走。</p> <p class="ql-block"> 厂里还有小学,就在宿舍区。学生根本不用接送。</p> <p class="ql-block"> 职工饭堂。我刚进厂时就被分配到这里干这些事。</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厂的医疗所也挺不错。</p> <p class="ql-block"> 每逢夏天的下午,都有人送雪条或其他清凉饮料到车间。</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韶关市通讯》上登载的一条消息,说的是我厂无息贷款给职工买电视机的事。</p> <p class="ql-block"> 改造供水管道,改善职工用水问题。</p> <p class="ql-block"> 那时有人说工厂大而全不好,于是后来厂内的许多后勤部门都没有了,但这绝对不是职工的意愿。没有人不希望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但不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去讲效益就好吗?</p> <p class="ql-block"> 进入市场经济后,我们为厂的经营工作没少出力。为做好广告,我去过珠影。为开好广州的新闻发布会,领导叫我联系新闻单位,请他们派记者来。于是我一番运作,请来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经济日报、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和韶关日报等媒体的记者,当这些人现身时,领导非常惊喜。</p> <p class="ql-block"> 请外面的记者来厂,陪同并为他们找到他们想采访的人,这些也是我们经常做的,这样做有利于扩大我们厂的知名度。</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厂氛围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经济效益较好,职工的收入相对较高,这点对情绪影响很重要。早期收入较高是因为我厂很多老工人是拿广州的工资,广州工资级别比韶关高不少,十里亭商店的营业员也说,水轮机厂的人最舍得买东西。后来进入市场经济,因我们厂效益好,长期有活干,因此收入也高得让十里亭其他厂的人眼热。有较高的收入,还有谁会去闹事。</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为厂投的最后一张照片稿。</p> <p class="ql-block"> 其七,我们厂有不少小团体,这些都是文化体育的团体,如球队、宣传队和上个美篇中讲到的那些协会,有这些小团体,让许多有文体方面特长的人在厂内能找到“组织”,找到有相同爱好的人,也让他们有“用武之地”,这样会使他们对厂更有感情,也有为厂争光的思想。心情舒畅了,谁还去搞事搞非?</p> <p class="ql-block"> 参加了这些团体,就会经常一起出去玩,彼此之间会很快熟络起来,感情也很快产生。他们的活动,又推动了厂在文化艺术上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厂集邮协会、摄影协会和山泉笔社的会员登上黄岗山,在参观了机房、看了荧屏后,在雷达天线下与两位部队同志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石坑崆看日月同辉时,阿文给我拍的这张相我挺喜欢。</p> <p class="ql-block"> 青年人在我们厂不会寂寞。</p> <p class="ql-block"> 很多活动等着他们参加。</p> <p class="ql-block"> 这些活动的内容都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p> <p class="ql-block"> 学雷锋做好事。</p> <p class="ql-block"> 其八,有困难大家帮。我们厂的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风气还是很浓的,一人有难,众人帮忙已成为共识。2006年洪灾时,当仓库和转轮分厂的职工得知骆新苟、骆乙华的家被洪水淹没后,他们很快派代表带上职工们的捐款到骆家慰问。</p> <p class="ql-block"> 骆新苟是我厂仓库搬运工,他儿子骆乙华是转轮分厂打磨工。</p> <p class="ql-block"> 献上职工们的一片心意。</p> <p class="ql-block"> 我跟着这两个单位的职工去慰问骆家父子时,了解到骆新苟、骆乙华父子两人原来在自己家被洪水淹没的情况下,仍奋不顾身,撑着一条小船去抢救村中的二百多位村民。得知情况后,我为他们拍了照片,然后打电话向韶关电视台反映情况,希望他们能派人前来采访,电视台领导对这个情况非常重视,当即答应。电视台记者到后,我还送上照片和编写解说词用的文字稿,后来这照片和文字稿又登上了《韶关日报》。</p> <p class="ql-block"> 电视播出后,反响十分大,我拍的这张照片那段时间几乎天天都能在省、市电视台或报刋上见到。同时,还有多家新闻单位到骆家了解情况。图为浈江区宣传部长率队到骆家慰问,并对骆家父子给予赞扬。</p> <p class="ql-block"> 韶关宣传部的同志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当即决定报送材料到省委,并让骆新苟父子马上到省里参加抗洪抢险表彰大会,父子两人双双登台接受表彰。回到韶关不久,又在韶关的抗洪抢险表彰大会上再次登台。</p> <p class="ql-block"> 由于骆家父子都是我们厂的职工,因此他们的光荣也是我们厂的光荣。宣传他们的事迹也属于我们该做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以上种种因素,是造成我们厂氛围好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厂风气正,气氛好,因此许多老职工离开厂后,不管到了哪里,都仍非常怀念这块地方。许多人只要有机会,还会从广州、深圳、香港、或国外回到厂里探望。下面是当年《康立报》上刊登的一组反映老职工回厂参观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又是进入新世纪后的一次聚会。一批已回广州定居的职工又来到韶关。</p> <p class="ql-block"> 这是建厂三十周年时,厂里召开纪念大会,请了一些老领导回来参观。他们中包括韩兴、陈培和张江苏等人。</p> <p class="ql-block"> 也有些老职工是从国外或香港回来的。下图为原物理试验组的黄宗凯和黄芬莉夫妇回厂时与老职工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一群当年的“广州仔”和“广州妹”也回来了,他们不是因退休离厂的,他们离开厂时还风华正茂,回广州后有些人也事业有成。不管当时他们是以什么理由,用什么关系回去,我们都不能指责他们未坚持到底,毕竟从大城市到山区干了十多年,已经对得起这间厂了,当年迁厂自有迁厂的道理,他们回去,也自有回去的理由,这有点像知青上山下乡,去了就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但有几个人是坚持不回城的。</p> <p class="ql-block"> 尽管他们在厂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是对厂的感情是很深的,因为他们在厂那些年正是他们的人生花朵处于最绚丽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回厂参观的老职工有些还借此机会去景区参观,说起来可怜,以前在韶关那么多年,也没去过几个地方看看,这只能怪当时的条件不好。</p> <p class="ql-block"> 我于1997年写过一篇政工论文,在这篇论文中我以我们厂为例分析了影响企业文化个性形成的若干因素,这篇论文在韶钢召开的“企业文化建设现场会”上被指定为唯一理论发言(其他人的发言均为介绍工作经验),我发言后引来许多人的好评,因为此前从未有人提过企业文化的个性,更未从多方面去分析企业文化个性形成的原因,故我这篇论文当年被韶关市政研会评为一等奖。在韶关众多厂矿上送的几百篇论文中,一等奖一般也就三至五篇。我这篇论文发表后,使许多人加深了对韶关水轮机厂的认识与了解。</p> <p class="ql-block"> 我的“我爱我们厂”系列美篇做到这里就要结束了,美篇不过是一种用网络传输照片的“游戏”,我有时传输新照片,但这次传输的都是老照片,做这些既是我回忆自己在厂时的岁月,也想给老同事、老职工看,一起怀念我们当年一起工作时的日子。没有教育人的意思,也没有将它作为厂史对待,不过是发点感慨而已。把这些照片分类发出,是为了说事时不那么乱,写点文字也是为了串连这些照片,或作点提示,让人看得明白点,做得很匆忙,请多包涵。</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说一点,这个美篇是我自己要做的,它也可以说是我的一份记忆材料,因此用较多自己的照片很正常,里面也会多说一点与自己有关的事,大家不会见怪吧?毕竟,别人如何看它我无所谓,而我是要将其作为个人情感方面的一份资料保留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