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忘却的“五七干校”

合家欢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每年的五月称之“红五月”,因为有“五一国际劳动节”,还有“五四青年节”,更要纪念“五七指示”……</p> <p class="ql-block">1966年5月7号,毛泽东主席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写了一封信给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其主旨本是各行各业都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毛主席的指示会立刻发表在各大套红报刊杂志上,各级机关马上组织认真学习,领会精神,落实在行动中。</p> <p class="ql-block">两年后的1968年5月7号,黑龙江省革委会在庆安县的柳河办了一所农场,组织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定名为“五七干校”。</p> <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立即报道了柳河这所全国第一个五七干校情况,并在编者按里公开发表了毛主席的一条批示。正是这条批示,由原来的“一业为主,兼学别样”变成了“干部下放劳动”,引导了后来“五七干校”在全国遍地开花。</p> <p class="ql-block">于是乎,全国上下掀起了广泛宣传的浪潮,各种宣传画,墙画,铺天盖地而来!</p> <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马上纷纷办起五七干校。中央机关起带头作用,在18个省创办了106所五七干校,把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艺事业单位的大批干部,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及其家属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人数上10万之多。而把全国的五七干校人数统计在内,人数达到了上百万!</p> <p class="ql-block">干校的选址都是比较偏远的贫困农村。组织结构按照部队的编制,分成连排班。这些“五七战士”白天从事体力劳动,接受“再教育”,晚上政治学习,批判资产阶级。下放人员中一是受到文革冲击而停止工作的干部和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部分家属,二是精兵简政后编余的干部,三是“有问题”的干部和知识分子。有的地方“老弱病残”也未能幸免。</p> <p class="ql-block">在这股洪流中,湖南省株洲县也不例外。株洲县的五七干校选址在离县城十多公里的朱亭镇对河的河包州。从县城渌口火车站到朱亭火车站,坐慢车需四五十分钟。</p> <p class="ql-block">下了火车,大约要步行二里路才进朱亭镇。</p> <p class="ql-block">然后在麻石街道上走一阵子才能到大码头,即湘江的朱亭渡口。</p> <p class="ql-block">渡口的摆渡船是烧柴油的机帆船</p> <p class="ql-block">从朱亭过了河,上岸就是河包洲,因为河水在这个地方绕了一个大弯,把陆地团团地包围起来,形成了一个洲的地形。</p> <p class="ql-block">河包洲地势平坦,适合培育树苗,种植茶树,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现在大面积种植的 “黄辣椒”已经成为当地的标志性特产。</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变化,这里改名叫王十万乡龙船镇河包村,生活在附近的农民对那段历史仍然有深刻的印象,讲起来头头是道。</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这里原来是一家叫“琴斋祠”的祠堂,毛主席早年闹革命时还到过这里,现在还立着石碑作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政府在祠堂里办了一所小学,但在1964年,又让小学搬走,在这里办起了湖南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株洲分校。“共大”搬走后,到了1968年就办起了株洲县的“五七干校”。 可能是距离太远,三年后迁往渌口的湾塘村。干校搬走后,此地也没闲置,又办了几期赤脚医生培训班。卫校学习全部都归到朱亭镇后,县政府在这里办起了原种场,故大门口挂的牌子还是原种场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后来建的“五七战士”宿舍,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简易工棚。</p> <p class="ql-block">现在早已人去楼空,门上铁将军把守</p> <p class="ql-block">五七干校的食堂</p> <p class="ql-block">五七干校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建筑特点:圆形通风百叶窗和屋檐防护栅条</p> <p class="ql-block">五七干校医务室</p> <p class="ql-block">五七干校养猪场</p> <p class="ql-block">知道此地办过五七干校的人并不多,偶尔有当年五七战士的后代来寻觅</p> <p class="ql-block">他们来到此地,寻找当年父辈们的生活痕迹,凭吊父辈们的劳动辛苦,追思着父辈们的坚忍精神! </p> <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13日发生了震惊中外9.13事件!可谁也没有料到,随着9.13事件的处理,下放在五七干校劳动的大批干部逐渐得到了落实政策,陆续回到工作岗位,到了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后,五七干校正式走入了历史的博物馆。只有少部分因工作需要转为党校。株洲县湾塘的就是这样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如今每年到了五月七号,官媒不提,人们也似乎忘记了“五七指示”和“五七干校”。真是应了那句“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忘了教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毛主席的初衷是要干部通过劳动来反资防修,但在执行过程中,各级当权者并没有参加轮换,把大批的所谓“异己”整到干校去,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拖累了国家经济建设的进程。所以千万不要忘记那些“五七战士”用数十年痛苦的人生换来的经验教训!</p> <p class="ql-block">金口御笔震九州,</p><p class="ql-block">“灵均”干校苦闷稠。</p><p class="ql-block">“五七战士”今安在?</p><p class="ql-block">青草萋萋没茔头。</p> <p class="ql-block">文中历史照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