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

千年一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常听母亲说起她的娘家——千年古镇杨家滩,总是充满自豪。古民谣:“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描绘了古镇的繁荣景象,把杨家滩推到南岳的高度,足见杨家滩的底蕴、富有和美丽。</p><p class="ql-block"> 龙山的山泉水汇集而成的孙水河静静地流淌,滋养着两岸的老百姓。唐代,杨姓大族在孙水河北岸河滩定居下来,这是杨家滩的由来,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了。现在,杨姓人虽然比不上刘姓、李姓人多,仍为重要姓氏。杨氏出现过什么历史人物,无从考证,刘氏、李氏的历史名人却是记录在册的,后面会说到。</p><p class="ql-block"> 孙水汇入涟水直达湘江,是连接湘乡和宝庆的重要航道。水运发达,杨滩古渡也就应运而修。有了杨滩古渡,杨家滩成了湘中的货运集散地,湘中商贸中心,俗有“小南京”之称。</p><p class="ql-block"> 时光穿梭回古代,杨滩古渡在晨光中苏醒。河面上的氤氲水雾尚未散尽,十几艄早到的商船静静地泊在岸边。船身随着微波轻轻摇晃,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船头的小灯早已熄灭。船头的艄公指挥着船工划船停靠码头。赤膊的脚夫背着沉甸甸的麻袋上船下船。宝庆的山货、龙山的药材、安化的茶叶、太和的豆豉、江淮的盐巴、江浙的丝绸等各地的货物在这里交换。上岸后装上独轮车推进两岸的店铺,街上的青石板路承载了古镇杨家滩昔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正午时分,渡口迎来了最繁忙的时刻。十几艘大小船只同时装卸货物,码头上的货物堆成了小山。脚夫们的号子声、商贩的吆喝声、船老大的咒骂声交织在一起,震得人耳膜发疼。</p><p class="ql-block"> 渡口东侧的面馆,商贩们围着油腻的木桌,吃着本地特色麻辣鲜香的红油汤面,满口红油,额头冒着热汗。食客们不停地用汗巾擦嘴擦脸,大呼过瘾。至今,人们路过杨家滩时,总会顺便带几斤杨家滩面回去。渡口西侧的粥铺,赤膊的脚夫们或站着、或蹲着,就着稀粥吃馒头,偶尔抓一根咸萝卜条丢进嘴里。</p><p class="ql-block"> 街上的茶馆再精致多了,生意老板们往往三五个坐在雅间,品着安化黑茶,谈生意,谈天南地北的奇闻异事。</p><p class="ql-block"> 街边拐角处,坐着一位老者,戴着黑边眼睛,头发花白,双手瘦长。身后挂着看相算命的招牌:杨家铁算子,避灾问富贵。间或有人坐在前面小凳子上问卦问前程。</p><p class="ql-block"> 杨家滩人口越来越多,杨滩古渡承载摆渡任务越来越重,修桥就迫在眉睫。康熙年间,州司马姚春芷捐资修建了杨滩桥,后更名为胜梅桥。胜梅桥为三拱四墩石桥,长39米,宽6.7米,高10米,至今保存完好,仍福泽两岸居民。桥上藤蔓倒垂,桥下孙水蜿蜒流淌,优美如画。胜梅桥的修建,使得杨家滩镇的出行更加便利,进一步带动了古镇的商业发展,一时间,商贾云集,烟火万家。 </p><p class="ql-block"> 杨家滩作为湘中的商业中心,获得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先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这文化和思想不仅影响了湘中地区,还有湖南哪至整个中国的近代史。南来北往的客商会集杨家滩,杨家滩成了湘中的经济文化中心,乡里的农夫也打开了眼界。农夫们不再满足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现状,总在找机会改变这一切。</p><p class="ql-block"> 1851年,丰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而来。1854年,清朝统治者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下旨曾国藩招兵买马,组建湘军,杨家滩的泥腿子纷纷投军。湘军与太平军经过11年的战争,于1864年攻陷天京,太平天国灭亡。期间涌现了一大批杨家滩籍湘军将领。据《清史稿》和《湘乡县志》记载,杨家滩共有58名将领被立传,其中三品以上高官达50余人。比较有名的将军有:李续宾、李续宜、李光久、刘岳昭、刘连捷、萧启江、萧庆衍、毛际惠、毛福益等。</p><p class="ql-block"> 湘军打了胜仗,孙水河的航运更繁忙了,一船一船的金银财宝通过水路运到了杨滩古渡,上岸后又一车一车运到将军们的家中。于是,在乡间,一栋又一栋的将军府拔地而起。刘家老屋、刘氏大夫第、李家大院、德厚堂、存厚堂、存养堂、光远堂、师善堂等40多座将军府如连绵的群雕,气势恢宏,慰为壮观。至今完整保存下来的也有不少。</p><p class="ql-block"> 这些将军府邸留存下来200多年期间,孙水河不知涨过多少次洪水,但将军府邸从未发生过内涝,得益于铜钱眼天井独特的排水系统。据考证,天井中央的排水口采用 “外圆内方” 的铜钱造型(象征"天圆地方"),直径约15-20厘米,下方连接螺旋式陶制管道。 方孔边缘刻有导水凹槽,加速水流下渗,避免落叶杂物堵塞。采用分级排水网络,一级收集:屋顶雨水通过瓦当导流至四面屋檐; 二级汇聚:天井四角暗设"螭首"(石雕排水兽),将水导入地下沟渠; 三级排放:最终通过铜钱眼排入孙水河支流,全程依靠重力自流。将军府的排水系统体现了科学性与文化的结合。螺旋管道形成 “涡流效应”,增加排水速度(实测暴雨时排水量可达3吨/分钟);陶管接口处涂抹桐油石灰,防渗防蚁蛀。铜钱造型符合“四水归堂,财不外流”的传统理念;方孔设计实际是“过滤装置”,可插入木栅拦截杂物。这一设计堪称中国古代建筑防涝智慧的典范,不仅是湘军精神的物化体现,更是江南湿润气候区古建筑防涝的顶级智慧结晶。大大增加了古镇杨家滩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杨滩古渡承载了古镇的辉煌,也担负了古镇的悲伤。古镇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却真切地感受了战争的痛苦。杨家滩籍湘军将领李腾鸿、李腾鹤、李续宾、彭毓橘等相继战死,更多的兵勇死于战火,也是通过杨滩古渡传来的噩耗。时不时传来的噩耗,让小镇时刻处于悲痛之中。</p><p class="ql-block"> 湖南,南蛮之地,文化落后,自古是罪犯的流放之地。可湘军后代开启了读书模式,也带动了湖南人的学习风气,彻底改变了湖南落后的面貌。湘军后代人才辈出,刘揆一(1878—1950)湘军名将刘岳昭之孙,近代民主革命家,华兴会创始人之一,曾任北洋政府工商总长,致力于实业救国。李默庵(1904—2001)湘军将领李续宾家族后裔,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一期生,抗日名将(参与忻口战役等),晚年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刘永济(1887—1966)湘军将领刘连捷后人, 著名古典文学学者,武汉大学“五老”之一,著有《词论》《文心雕龙校释》等。湖南近代更有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新中国,很难说没有受其影响,至少毛泽东主席年轻时比较推崇曾国潘。</p><p class="ql-block"> 古镇街上的石板路上,青石板被岁月的脚步磨砺,被历史的车辆碾压,每一块石板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迹,印染了古镇的兴旺、发达、委屈、悲伤。走在石板路上,如同阅读古镇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胜梅桥的苍翠依然显示生命的活力。桥面上有小孩在玩耍,有成人在诉说。</p> <p class="ql-block">杨滩古渡依旧在,只是没有了商船的影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