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郭猛

大辫子美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一九六九年的一月十五号,正是江淮地区最寒冷的季节 。我们一行几百人的江苏省盐城中学“老三届”毕业生来到了西乡的郭猛公社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年轻人不会知道“插队落户”这个词的含义,就是摘去你的城市户口把你送到农村去自谋生路。这句直白的话你懵了吧?</p><p class="ql-block"> 可在那个年代,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出我们的那一代人可以用纯真來代替。没有人抗拒不去,没有人哭哭啼啼。反而是兴高采烈打起背包就出发。</p><p class="ql-block"> 行前学校与地方政府接洽,告诉我们将去的是那个公社那个大队那个生产队,学校不包分配。你们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后各奔东西。我们这群认识的、半认识的、不认识的同学就这么奇怪的组合了。谁都不知道这段奇皅“自由恋爱”会对每个人都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分到公社所在地的刘垛大队有三个知青组,我们三队和四队知青组不光挨的很近又有盐中宣传队的班底,到了农村的当晚在公社大礼堂举行的联欢会上就漏了底。跟着又排了一场大戏《沙家浜》而让我们走得更近了。五十六年过去了一直有着相互联系的传统,也曾二次回到郭猛看望乡亲们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这次第三次集体回郭猛不光是曾是郭猛人的思念未了,更是因吴卫平同学离开后从未回来过的原因。这次她來了。于是有了这次十人行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老朋友们热情接待,彼此都能叫得出名字更是感慨万分。别看双方都白发上头,但都仿佛回到当年风华正茂的年代。只是有些同学再没机会参加今天的活动让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5年5月16日。</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盐中宣传队解散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刘垛大队宣传队的合影,时间应该是1969-1970冬季。当时吴卫平还没离开郭猛,刘玉柱和王玉琴已先期入伍去了。</p><p class="ql-block"> 你还能认识其中的所有人吗?我是叫不全了。</p> <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王玉琴、刘碧玉,后排左起吳卫平、谭效荣。当时王玉琴还没入伍。</p> <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赵丽宁、刘碧玉,后排左起吳卫平、谭效荣。</p> <p class="ql-block">  左起吳卫平、谭效荣、王玉琴。她们都来自分区大院。</p> <p class="ql-block">  谭效荣。</p> <p class="ql-block">  吳卫平。文革遗风和新农民的强烈的结合,当年谁都以为是顶格的时尚了。</p> <p class="ql-block">  刘碧玉和吳卫平,这次吳卫平回盐特地去看望了仍健在的刘碧玉的老母亲,刘秀英老人97岁了,抽烟、喝酒、打麻将,思想相当敏捷一看就能叫得出吳卫平的名字,太厉害了!</p> <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我是第一次见到,服了她们了当年就有这样的拍摄思维。</p><p class="ql-block"> 顺便说一句,当年的大米饭真的好吃啊。没有菜也可以干上一大碗,水稻的品牌好象是井岗30号和农垦58。</p> <p class="ql-block">  感谢吳卫平带回了那本厚厚的“恰同学少年”照像册”,思路一下子让人回到半个世纪前。</p><p class="ql-block"> 当年可都是十六、七的花季,我不知道一个轮回是多少?时光过去了近六十年了,活着真好!</p> <p class="ql-block">  小心又小心的翻阅,生怕切断了对那段难忘岁月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有人偏要抢C位,哼!懒得说你。</p> <p class="ql-block">  我们插队在三队的六名同学曾再回去过,当年的知青房已不在了。老队长带我们回到老屋基的位置上。油菜花谢了但结了果,六个人还在但已各奔东西,六个人都有了各自扎根的土壤,各自担负了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责职。</p><p class="ql-block"> 这是2008年5月8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次回去我们少了俩,互相望去一张张笑脸也掩盖不了岁月的留痕。我们也到了做爷爷奶奶的辈份,但没有人碌碌无为,都在夕阳下用各自的彩笔描述着各自的生活文章。夕阳红,浓与淡都有了每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老,青春永驻!</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也曾在西杨这群树下拍过片子,这次去郭猛又专程返回故地留了影,物是人非更别说还少了二位同学。时光就是这么不等人。</p> <p class="ql-block">  还是当年的俏模样!</p> <p class="ql-block">  花儿年年开,心中的那朵花永远开。</p> <p class="ql-block">  回到老地方,笑口常开。插队的生活经历是艰苦的甚至是残酷的,但对每个人的磨练对生命以及生活的启迪是相当有益的,这就是常说的吃过苦中苦,方为人上人。</p> <p class="ql-block">  赵丽宁,1970年10月下旬离开郭猛前往湖南岳阳总后2348工程部后字277部队研究所工作。1975年集体移交地方管理,1977年底调到无锡工作,1987年底调到中国矿业大学工作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左为谭效荣,右为王玉琴。</p> <p class="ql-block">  谭效荣,70年底离开郭猛,去往江苏省军区第124医院,88年调苏州100医院,93年转业苏州市疾控中心至退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玉琴,1969年3月下旬到总参十一测绘大队航测队,84年3月转业到滨海外贸至2001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  左为吳卫平,右为刘碧玉。</p> <p class="ql-block">  吳卫平,70年㡳从镇江赴杭卅浙江省军区第117医院入伍,於87年在苏卅100医院,88年转业到苏州市立医院总院工作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刘碧玉,1971底离开郭猛去盐城师范学习的。毕业后在盐城市东方红小学做了八年小学老师,后改行做财务工作了,在市物服公司退休。</p><p class="ql-block"> 老大姐还是那么热情又沉稳,就是她成了这次十人行的总策划人。</p> <p class="ql-block">  刘玉柱,下乡后即入伍在舟山桃花岛,73年退伍后分配到市五交化公司政工科工作,先后干过政工科长、工会主席、党委付书记[,改革后,企业歇业,本人回家,一直到成了退休老人。</p> <p class="ql-block"> 张少良,1969年10月到上岗文化站,1970年考到南艺,1973年进入江苏省京剧院。现为我省著名的谭派门人。</p> <p class="ql-block">  陈万水,1978年12月离开郭猛到盐城县交通机械厂工作,1993年调上海工作,2013年在上海退休。</p><p class="ql-block"> 万水同学插队并不在刘垛而在王垛,但因刘垛文宣队的需要长期和我们在一起。离开郭猛后投身商海并获成功。晚年著书立说,并长期担任上海一些高校的客座教授。</p> <p class="ql-block">  曾云程, 69年元月15日到郭猛刘垛三队,71年8月份离开郭猛到城西小学做教师,72年到盐城镇(现在的亭湖区)文化站从事创作、导演工作,76年和陈万水被郭猛乡作为文艺人才引进到乡里边搞文艺、边创立化工厂,78年参加全国高考,被录取在当时的“江苏师院盐城分院音乐班(后又改为盐城师院音乐班,专科毕业后又到南艺“音乐作曲与指挥专业高级研修班攻读一年,毕业后在中学任教並在盐城职工艺术团任乐队作曲、指挥,后改革大潮兴起,便下海干起了贸易多年,93年起担任盐城开发区一家合资企业常务副总直至2011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  刘琨,最后一个离开郭猛的。个中原因则是另一篇文章了。72年底入伍在嵊泗守备区,76年初退伍到盐城市气象局工作。提前内退后寓居扬州。</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爱带着相机去走遍中国。</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在四队的知青屋留影,王玉琴当兵去了,这四人在上文中已介绍过了就不重复了。</p> <p class="ql-block">  还是当年的四人,岁月如歌、如风如雨,没有喜怒哀乐中固定的主题,这就是生活,雨后彩虹、寒雪傲梅。</p> <p class="ql-block">  十个人中有七人又一次落户离开了盐城,回到心心念念的故乡用陌生加新鲜去形容还是不够。家乡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思绪万千,那一片养我育我的土地成就了我们的成长,教会了我们沉着、敏捷、抗压、爱学习、爱生活、爱社会,这就是盐城人的共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十六载光阴,如白驹过隙,昔日风华正茂的少年,如今已两鬓斑白。十名曾在此插队落户的同学,怀着澎湃又忐忑的心情,重返当年生活过的老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那座老屋依旧矗立在熟悉的地方,只是曾经鲜艳的红砖,已被岁月染上斑驳,屋顶的瓦片,也有了岁月侵蚀的痕迹。周围的田野,依旧绿意盎然,只是少了当年忙碌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想推开门,“吱呀”一声,要去唤醒了沉睡的时光。屋内的布局一如往昔,那口老水缸,那斑驳的灶台,还有那窄小的床铺,每一处都留存着我们青春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谭效荣拿起当年建房时的一块相似的红砖说要带回去做纪念。另一位同学则站在窗前,喃喃自语:“那时,我们总是透过这扇窗,望着远方,想着未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忆起当年,天还未亮,我们便跟着老乡下田劳作,汗水滴落在这片土地上;夜晚,围坐在老屋前,望着满天繁星,分享着彼此的梦想与憧憬。生病时,老乡们送来的热汤;丰收时,大家一起的欢声笑语,都仿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再次相聚于此,我们感慨生活的变迁。曾经渴望离开的地方,如今却成了魂牵梦绕的故园。这里不仅有他们逝去的青春,更有那段艰苦却又无比珍贵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离开时,大家纷纷回头,眼中满是眷恋。老屋,这片土地,承载着我们的过去,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人生中最温暖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再回首,再相聚是唯一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来年再相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