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三苏祠 1 ~ 古祠古韵

九闲笠翁

<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神仙般的人物,他才华盖世,却又烟火满身,他一世坎坷,却又笑对人生。千百年来,无数人被他吸引,被他治愈,被他引领,他成了中华文化星空一盏不灭的明灯。他就是苏东坡!</p><p class="ql-block">我就是被他深深吸引:读过他的全部诗集合注;《东坡文选》;《东坡书法》;读过林语堂等人《苏东坡传记》;儋州东坡书院,我曾去过三、四次。这次来成都重点想看看苏东坡出生少年成长的地方,便驱车来到了眉州《三苏祠》。</p><p class="ql-block">余生还有一个愿望,想沿着东坡先生足迹 ~ 黄州惠州儋州,领略他的人生烟火气。</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语。</p><p class="ql-block">我来到了眉州,驱车不远处,便看见红墙围绕、绿树葱郁的园林,这就是闻名遐尔的三苏祠。</p><p class="ql-block">三苏祠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是祭祀三苏父子的祠堂。</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它坐落于四川眉山城南纱縠行。</p><p class="ql-block">三苏祠虽为苏家家族祠堂,但因为三苏父子的影响力,一直以来都是对外开放的公祭祠堂。整座祠堂构建在三面环水的一座半岛上,坐北朝南,在一中轴线上组成三进四合院,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了不严整对称的格局。主体建筑由南大门、前厅、飨殿、东西厢房、启贤堂及廊院、快雨亭、来风轩、云屿楼等组成。东西两边的瑞莲池中建有亭榭五座,东池有抱月亭、绿洲亭;西池有瑞莲亭、百坡亭、披风榭。今三苏祠总占地百余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先步入三苏祠的大门,红色围墙映入眼帘,庄重而古朴。门楣上“三苏祠”三个大字熠熠生辉,它是由民国十七年(1928)的牌坊式样改建而来的三檐歇山式仿古建筑,中间悬挂的"三苏祠"匾额为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墨迹,上题"咸丰癸丑五月道州何绍基"。</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走过银杏树的甬道,我步入前厅。厅前的柱上悬挂有郭绍虞先生时年八十八岁撰写的对联:</p><p class="ql-block">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p><p class="ql-block">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p><p class="ql-block">前厅的建筑风格为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前厅门楣正中悬挂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眉州知州洪运开题写的"文献一家"匾额。</p><p class="ql-block">.三苏祠的祠堂是由前厅和飨殿,以及后面的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回廊构成三进四合院。第一进院落为飨殿和东西厢房。飨殿是供奉三父子的殿堂,是三苏祠的主体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出了飨殿,我进入厢房参观,厢房分为东厢房和西厢房,是清嘉庆十一年(1806)培修的。东厢房分前段和后段,中间有走廊门道将其隔开。西厢房则分为三段,前段与东厢房对应,中段为快雨亭,末段为墨庄,快雨亭和墨庄的建筑风格与厢房不同,但所处的位置与西厢房基本平行,这也是古人在营造艺术上的独特构想。厢房的用途,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是乡香客谈话或留宿的地方,也是祠堂作为其他用途的房屋。但苏祠作为公祭祠堂与一般祠堂不同。一直以来,东西厢房的列主要围绕三苏祠的历史沿革和苏家故事展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出了东厢房,我来到的是三进四合院的第二进。这里有供奉苏氏祖先牌位的启贤堂、苏家遗迹苏宅古井和并蒂丹荔,还有充满人文气息的快雨亭。</p><p class="ql-block">启贤堂是苏家"家有五亩园"的中心地,"启贤堂"原匾为清代人题词。参观快雨亭、木假山堂后就是祠堂三进院落的最后一进院落,苏家的书房来凤轩,是苏家兄弟读书的地方,嘉祐二年(1057),苏轼兄弟双双进士及第,如两只神奇的凤凰,名震京华。名震京华的凤凰,使得自愧不如的百鸟们都收敛起了美丽的羽毛,因此,后人就将南轩改名来凤轩了。</p><p class="ql-block">我来到了苏宅古井。</p><p class="ql-block">三苏祠是苏氏家族的祠堂,但也是对外开放的公祭祠堂,从元代改宅为祠以来,祠堂风貌和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但苏家的家居遗存仍然在祠堂里保留着,位于启贤堂前院落中的苏宅古井,就是保至今的苏家遗迹之一。这口蕴育三苏成长的宝井。</p><p class="ql-block">在消寒馆南侧有洗砚池,传为苏氏兄弟青少年时洗涤墨砚的水池,为苏家遗迹之一。</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消寒馆、船坞、八娘伴母等等古朴、典雅的园抹景观,下期,专门讲八娘伴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漫步在三苏古祠堂,让我感受到了厚重的三苏文化和古祠风貌。我午后到的三苏祠,匆匆忙忙游览了大概,参观不解渴,于是第二天早晨一开馆,又认真详细参观了一个上午的三苏祠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苏祠园林粗犷而古朴,具有川西园林风格,茂林修竹的桥、亭等建筑,或出自东坡诗词典故,或是故居遗存,或为景而建。景观独特,意趣盎然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闲笠翁写于 </p><p class="ql-block"> 2025年端午节前夕</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