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发达的陶瓷制造业,外人就是通过精美的瓷制品知晓中国的。所以,英文的中国就是瓷器china的大写。但是,作为一个瓷国的人,我居然没见过陶瓷的烧制过程,这岂不是人生的一大遗憾?<br><br> 今年得知以制瓷闻名天下的佛山市有一处绵延了五百余年的古窑对公众开放,内心开始躁动,渴望一睹古窑的风采,乃趁五一假期和朋友一道驱车前往。<br> <p class="ql-block"> 这个古窑叫做“南风古灶”,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今石湾社区)。因为地处老城区,很好找。但五一假期人流涌动,行车不是很方便,走走停停,颇费周章,好在佛山市面积不大,市区外不堵,市区内又不要费劲开很长的路,所以很快也就到达了。</p> 车停稳下来,隔着马路就看见一座比较平缓的小山丘,山包上有两溜互相平行的建筑顺山而下,非常奇特。这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赶忙过马路来到大门口。走近一看,门楣上赫然四个大字:“南风古灶”。好生奇怪:为啥叫“南风”?为啥叫古灶?是因为工艺具有岭南风格,还是因为窑口面朝南?又为什么叫灶而不叫窑?遂带着一肚子疑问走近大门。<br><br> 到得门口,南风古灶景区对65岁以上老人免票,我们一行三人很顺利地就入园了。<br> 进入景区后,我们就清晰地看到两排古窑了。右手的这排古窑是南风古灶,左手的这排是高灶。据记载,这两座古窑分别创建于明正德年间和万历年间,是目前世界仅存的、最古老的、现仍在生产的、沿用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柴烧龙窑。因窑口面南,可以感受到夏日海上吹来的习习凉风而被命名为南风古灶。其实呢,窃以为,叫做南风古灶,也是深含了岭南独特的烧窑技术的意蕴的。至于叫做灶,是因为当地的老百姓认为烧饭的灶和烧瓷的窑是相通的,都与火有关,而且烧灶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没有灶就没有饭吃,人们就无法生存,所以,就也称窑为灶了。 那么,为什么又叫龙窑呢?其实,所谓龙与皇家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依据窑的形状而命名的。从外表看,古灶是一串互相链接的房子,实际上,房子庇护的是内里的窑,窑成龙形的长条状,逶迤向上,盘覆在房屋下。窑上覆盖房屋,是为了遮风避雨。毕竟烧窑对温度的稳定性要求很高,稍有差池,整窑的产品就有报废的危险。至于窑体建筑在小山上,不断抬升,也与南方的多雨多洪水的气候特点有关,建在地势高的地方,有利于防潮防洪水。这种窑的建筑方式,体现了南方劳动人民的智慧。 窑的最下端是窑口,红红的火焰在跳动,表明窑内正在烧制瓷器。这把火自明代就不断地在窑口闪现,它的跳动,仿佛是古人在诉说几百年的变迁。 诗仙李白曾感叹时空的转换而赋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座持续生产了几百年的古窑何曾不是这样呢?仿照李白的诗,我诌了两句:今人不见古时火,今火曾是古人燃。<div><br></div><div> 窑口旁是人们祭拜的火神,反映了几百年来人们的精神世界。</div> 古窑的背后是一片岭南风格的古典民居,相必那是窑主和窑工的居住区了吧。于是,在攀爬到从小山顶部后就沿石阶而下,来到小村里游览游览。只见古朴的小巷子,成片的石筑房,虽然游客不断,但还是令人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古代的幽静。寻寻觅觅,居然发现有大户人家的房屋,并且已经被确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大户人家看来是书香门第,空中弥漫的是一股儒雅之风。整体建筑虽然有浓烈的岭南建筑的特点,比如使用石料比较多,开窗少,注重防贼防盗等,但也融合了江南建筑的特点。比如构思优美的扶栏和天井体现的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理念等。 在民居中还发现了一处奇妙现象:榕树长在二楼上。当地百姓把这棵神奇的榕树命名为“神榕”,因为它的根就扎在没有地基的二楼,令人瞠目。我特意攀上二楼去看看,果然只见神榕的根扎在地板上,但楼下并无树根,不知道它的根去哪里了,又是靠着什么长得如此枝繁叶茂,真的很神奇。神榕旁有一饮茶处,也就命名为 “神榕茶亭”了。这茶亭沾了神榕的光,生意很不错。 参观结束,正要离开之际,猛然回头,发现古窑尾部的大烟筒上隐喻有一行大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这条标语至少已经存在了50年了吧,也是古窑悠久历史的见证之一。也体现了当地百姓的包容性,不管哪个年代的遗物,只要有利于古窑的运转就都是可以存在的。中国百姓的胸怀和格局是最伟大的!<br><br> 拍这张照片时天色已晚,所以烟筒上的字迹不是特别清楚,动动你的小手放大照片,还是能看清楚的。<br> 大门出口是南风古灶产品的展示和售卖厅,精美的制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带着美美的享受,恋恋不舍地、印象深刻地走出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