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自己的刀不能削自己的把儿。同样的道理,自己的手不能理自己的发。自己给自己理发,专业的高手恐怕都做不到,更何况笨手笨脚的我呢?<div> 头发长了怎么办?必须当然要去理发店。从小到大,送到理发店的散碎银两有多少?我无法统计,可老鼻子了!好在随着年华老去,我的头发渐渐稀疏,长得越来越慢,一年少去好几趟理发店,也省下了些许银子。</div><div> 然而,少去不等于不去,夏天到了,头顶上还是简单些舒服,昨天,我就去了小区对面的“快剪”,请理发师帮我把头上的冗余清理一下。</div> 这个店离我家不远,就在小区东门路对面,但我以前还没去过。我常去的是南门外的理发店,我觉得,理发不同于买菜,买菜是越新鲜的越好,而理发却是越熟悉的越好,因为彼此熟悉,心里比较有底,效果往往令人满意。南门外那位理发师手法麻利,不超过十分钟,就剃好一个头,而且收费较低,每次只收十五元钱。然而,理发师不善言辞,常让坐在那里的我想起申北路的小胡。<div> 住在申北路的时候,我经常去附近的“小胡理发店”。还记得他不止一次地在给我理发的时候,夸我头顶上“乌黑”的头发,那时,我心里就滋生出那么一点小得意。虽然自知两鬓斑白,但头顶乌黑也是事实。所以不但自己去,有时还带着孙子一起去找小胡理发。小胡理发店,每人每次收费25元。</div> 这个新去处是有人经过亲自检验后向我推荐的。她说这个店的价格跟南门外的一样,理发师的手艺也不错,而且做得更细致一些。在循循善诱的老伴的鼓动下,我终于有了试一试的念头。<div> 昨天上午,我在走圈回来时进了这家理发店。进店时,没有看到顾客,屋里只有一位理发师,三个座位都空着,我选了离门最近的座位坐下。理发师拿着工具走近我,“不要剪太短是吧?”“是的。”嗯,这位比那位响快,我心里说。“你头顶上的头发太少,都要没了。”嗯,他说的是实话,我自己早已发现了这个问题。然而,我却没有了继续说话的兴趣了。我不言,他不语。一直到刷码付款完了,我跟他说:“再见。”他才回了我一句。</div> 回到家里,我一边洗澡一边想,东门这位理发师跟南门那位比,响快一些,但带给人的不一定是愉快。跟小胡相比,手艺也许不差,然而看与说的本领却有相当大的差距,面对同一个脑袋上的头发,人家能看到并说出的是“乌黑”,而他看到并说出的是稀疏。因而,人家赢得的是好感,他落得的却是尴尬。看起来,他的情商还有提升的空间。<div> 反躬自问,我有没有制造过这样的尴尬呢?好像还真不能说没有。在这次理发中,我有了这个不小的收获。(5.29)</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说明: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谢谢原创者!</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