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柱艾草香

武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在指尖的缝隙里消失,模糊了远去的影子。流年在额头的皱纹里滑落。邂逅了一季的美丽。带着些许怅惘,怀揣一株艾草的情思,乘着柳枝清凉,回味粽子甜香,踏着浅浅的梦想,裹着碧绿的心事。满怀崇敬,与端午相遇。儿时端午节这一天,奶奶在太阳没升起前,就催促我起床到庄稼地里、小河边上用露水或河水洗脸。奶奶说,用露水或河水洗脸后能治愈痤疮,预防皮肤病。露水、河水被认为具有洗涤污浊、带来清凉的神奇功效。这不仅是为了遵循传统习俗,还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然后我们上山掐艾草,掐来后将艾草在院子里晒干,选粗壮的挂起,说是能辟邪。奶奶说将艾叶煮水洗头洗澡,蚊虫不会叮咬,同时点燃晒干的艾草熏熏房间,说是能驱蚊除虫、安神助眠和去湿散寒。若是腰腿疼时,又将一撮撮点燃的艾草放到背上、腿上艾灸,说是能温通经络、驱寒除湿、缓解疼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幼的我不相信端午节的艾草会这么神奇。长大后翻阅《荆楚岁时记》所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为人形者,悬于户上可禳毒气”。方才相信端午艾草的珍贵。阳光,奶奶,艾草的清香是我童年最清晰的印迹。最后奶奶给我端来在糯米里包着两颗红枣,浇上蜜汁的粽子,我吃着香甜的粽子,看着展现诗魂屈原爱国情怀与粽香传承的连环画。用心品味爱国诗人屈原的悲壮绝唱和端午节的千年传承之歌。两千多年前,楚国灭亡后,屈原深感绝望,紧紧抱着一块大石头,毅然跳入了汹涌的汩罗江。他的死成就了一个节日,却也留下无数谜团。又到端午,翻箱倒柜,却再也找不到那些屈原的连环画。粽子甜蜜,再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我家红瓦白墙的新农庄格外耀眼。香菇大棚取代了滚滚的麦田,每天各种美食满足着吃腻的胃肠。淡漠的人群冲淡了端午的欢颜。年少时的期待早已实现,端午节的粽子味却已淡去,千古悲歌对家国情怀的永恒绝唱依然令人感慨。插柳吃粽,对浓郁粽香的心醉神迷,却已淡忘人们沉溺于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日子,迷失于抖音、快手、微信游戏的空虚之中。现在的生活,让浮躁的人们从此多了一份烦闷,少了一份快乐,多了一份迷失,少了一份责任。淡漠中已闻不到真香,虚度中已迷失了方向。</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于1982.1.驾返瑶池,与我分离已有40多个春秋了。回望奶奶80余载的人世沧桑,她恰似一株坚韧生长的艾草,布满印痕的年轮,镌刻着生命的史诗。</p><p class="ql-block">人生多舛,岁月维艰。家中生活拮据,缺粮少油,更难见酱醋。记得那时吃盐,奶奶要从含盐碱的崖边刮取盐碱土滤盐,当地叫熬土盐,用的碱面则以草木灰滤碱,俗称篷灰水(小时候我经常与爷爷一起烧篷灰碱)。家中穷得叮当响,连买火柴的二分钱都拿不出。做饭时常看哪家炊烟升起,就拿着高粱杆或麦秆去引火种,引柴照明。起初用清油灯盏,后来改用煤油,但因没钱买煤油,夜里常常摸黑吃饭干活。</p><p class="ql-block">我亲爱的奶奶毫不夸张地说,她从未见过公交车,没坐过火车,也未曾远行见识世面,只见过家园上空飞机掠过。一辈子没尝过几顿美味佳肴,没穿过一件高档衣服,甚至一天福都没享过。豌豆面酸菜拌汤、高粱面菜团窝窝和野菜糊糊便是她的家常便饭。家境贫寒,在计划经济年代,她总是把布票优先留给下一辈,自己舍不得用。即使缝件新衣服,也要在外层缝上破布,以便保护,生怕劳作时磨损。因常年劳累,奶奶的身体严重透支,体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她年轻时就患上重度子宫脱垂,脸上皱纹纵横,刻满岁月的痕迹,两手十指28个关节畸形膨大。难以伸直。晚年脊柱弯曲如弓腰,腿关节疼痛变形,加上裹足不便,只能以膝盖当脚跪着爬行走完人生。奶奶虽没有文化,但目光长远,宁可自己吃苦,也不让孩子们没有出息。他秉持着“宁可饿断肠,不能瞎眼窝”的俗语,供我上小学、中学、大学。在我的教育上,奶奶更是竭尽全力,含辛茹苦供我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奶奶的坚韧精神为子孙赢得了昂首挺胸的底气,这或许就是岁月给予这位目不识丁却善良刚强的老人最温暖的馈赠。持家受尽饥寒苦,催泪难忘奶奶恩。</p><p class="ql-block">抚慰奶奶的一生,历经无数苦难与挑战,却始终乐观坚强。她的一生是对亲情的坚守,是对爱的执着。如今我怀念奶奶,不仅是思念亲人,更是要传承她的精神,今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以乐观态度去战胜,去克服。奶奶虽已离开我许多年,但她的爱永驻我心间,她的风骨如同穿越百年风雨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我的生命,指引我前行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