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曹操运兵道,又称“曹操藏兵道”,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老城内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曹操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魏武帝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军事设施。现已发现8000余米,被誉为“地下长城”。2016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曹操运兵道,在唐、宋时期多次修葺,仍作为军事战道使用,由于涉及军事机密,除高级将领外无人知晓,故史书记载较少。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年未被发现。</b></p> <p class="ql-block"><b> 1969年,为响应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全市开展挖防空洞活动,先后在老城区人民路东、西、南、北4条街道地下大范围发现古地下道。曹操运兵道终于重见天日。</b></p> <p class="ql-block"><b> 现在曹操运兵道景区主要分为谯望楼和运兵道两个部分。谯望楼是一座仿汉主体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地下一层为地下长城军事奇迹展,通过展区,穿越一道时空隧道,便可直达古运兵道。</b></p> <p class="ql-block"><b> 谯望楼前,有一方“衮雪”石刻。“衮雪”二字取才于中国《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是唯一能见到的曹操手书真迹。手书为汉代八分(隶书)体,气宇轩昂,字如其人,运兵道则出土“魏王”文字砖,此处手书则为运兵道内砖刻。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b></p> <p class="ql-block"><b> 景区大门两侧各有一座门房,分别为“衮秀”和“潜隆”。其中潜隆为参观运兵道的出口。</b></p> <p class="ql-block"><b> 来到谯望楼首先看到的是“运兵道官方文创店”和“建安文学馆”,进入建安文学馆到地下一层,全程参观建安文学展览,方可到达运兵道。</b></p> <p class="ql-block"><b> 这样的安排确实颇有道理,参观建安文学发展历史,了解当时社会状况,以及曹氏父子的历史作用和贡献,可增加对运兵道的理解和认识。</b></p> <p class="ql-block"><b>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祸绵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曹操父子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b></p> <p class="ql-block"><b>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所说的建安文学,是指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至魏明帝景初末年(239年)这段时期的文学,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其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蔡琰等。</b></p> <p class="ql-block"><b> 曹操,即魏武帝,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组织者。其诗多为乐府,如《蒿里行》等,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四言诗于三百篇之外自开其响,震烁古今。其文清俊通脱,鲁迅先生誉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b></p> <p class="ql-block"><b>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谥号“思”,故又称陈思王。曹魏著名文学家,曹魏文学的代表人物,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有诗77首。其创作以曹丕继位为界,分前后期。前期其诗歌慷慨激昂,如《白马篇》;后因政治上的不如意,其诗抑郁悲愤,如《赠白马王彪》。有赋近60篇,《洛神赋》为魏晋赋之首。</b></p> <p class="ql-block"><b> 曹植,在建安文坛上文采卓著,钟嵘《诗品》称赞他:“陈思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谢灵运说“天下才共有一石,子建独占八斗”。可见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功和对当时政文界的影响,但他在政坛不得志,由于受其兄曹丕的疑忌,终不得意,壮志难酬,郁郁寡欢。故常“闻乐而拊心,临觞而叹息也”。一次回亳登谯望楼,而作《画角三弄》以遣怀,据清周亮工《书影》记载:“谯望楼画角之曲有三弄,为曹子建作”。</b></p> <p class="ql-block"><b> 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歌四十余首,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有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模山范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有抒情言志之作;有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最能体现曹丕诗的成就。曹丕勇于创新,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世歌行体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其《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论著。</b></p> <p class="ql-block"><b> 文姬归汉,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为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辩,又秒于音律。”其父蔡邕不幸获罪后,蔡文姬被董卓旧部羌胡兵所掳,流落至南匈奴左贤王部,在胡中十二年,生有二子。后来曹操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归汉途中,蔡文姬创作了《胡笳十八拍》,后来她还继承父亲遗志,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军史奇迹,地下长城。我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地道战,是在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时期,地道战在中国军事史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三国时期直到抗日战争时期都书写着地道战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在亳州自古就有曹操修地下运兵道的传说,但谁也没有真正见过。直至1969年在挖地下防空洞时,地下运兵道才被大面积发现。</b></p> <p class="ql-block"><b> 在曹操地下运兵道内,出土有弹丸、铁刀、铁灯、衔枚、围棋子、铜镜、陶器、瓷器、砚台等汉、唐、宋各代文物。图为出土的“贵人灯”。</b></p> <p class="ql-block"><b> 我国古代堪称防御战专家的墨翟,在《墨子·备穴》中就有开凿地道进行攻防作战的明确记载。“审之穴之所在,凿穴以迎之”——书中阐述了以穴攻穴的地道战术;“穴垒之中备一狗,狗吠即有人”——书中还记载了在地道中用狗巡逻、警戒的执勤方法。三国时地道在战场上已有多种用途。</b></p> <p class="ql-block"><b> 据说,曹操在刺杀董卓未遂后,回到亳州招兵买马,响应者寥寥。曹操便利用运兵道,令士兵身穿红衣出城,进入地道更换黄衣返回城内,再次出城。如此反复多次,各路诸侯误以为曹操兵力甚多,纷纷主动与曹操结盟,曹操实力迅速壮大。由此可见曹操非同一般的卓越军事才能。</b></p> <p class="ql-block"><b> 现已查明的曹操运兵道长约8000米。主要集中在老城街道下,并可以通向城外。现可供游人参观的约700米。是迄今发现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b></p> <p class="ql-block"><b> 曹操运兵道,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运兵道内结构复杂,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双层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这四种形式的地道,纵横交错,互相通联。</b></p> <p class="ql-block"><b> 上道</b></p> <p class="ql-block"><b> 上下两层道,是指用砖券把地道隔成上下两层互相叠压的地道,一般上层地道较矮。</b></p> <p class="ql-block"><b> 通气孔单行道券顶上方留有直通地面的通气孔,这种通气孔,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作为临时出入口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运兵道内部设施有猫耳洞、障碍券、障碍墙、陷阱、绊腿板、指挥室等。</b></p> <p class="ql-block"><b> 障碍券,是古地道内常见的障碍之一,主要设置在单行道内,采取突然降低券顶的方法,不熟悉道内环境的人,稍不留神就会碰得头破血流。</b></p> <p class="ql-block"><b> 猫耳洞,主要分布在单行道的两侧,或大或小,没有统一规格。</b></p> <p class="ql-block"><b> 运兵道开放道段的地面比较平整,但在参观时也要随时看好自己的脚下和左右,地道高矮、宽窄均有变化,加以小心,避免磕碰。</b></p> <p class="ql-block"><b> 终于来到了运兵道的出口,此时的地道也已宽大明亮了许多。</b></p> <p class="ql-block"><b> 游览曹操运兵道,对曹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不愧为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建安文学振兴与曹操运兵道运用,彰显曹操伟大的文才武略及过人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b> 本文图片拍摄于2025年5月12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