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佛金的美篇

梁佛金

<p class="ql-block">佛金摄影第160期</p><p class="ql-block">网络美篇版第159期</p><p class="ql-block">主题:兰缘鸟趣</p><p class="ql-block">摄影撰文:梁佛金</p><p class="ql-block">封面题字:陈钦硕</p><p class="ql-block">封面设计:谭佳</p><p class="ql-block">图片后期:车凯</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p> <p class="ql-block">上集 巧结兰缘</p> <p class="ql-block">据网上资料,兰花(兰科)是植物界第二大科,约有28000余种。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兰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无论是口口相传抑或是文献经典,关于兰的记述与意象,俯拾皆是,本篇就免赘了,只说一个“巧”字。</p><p class="ql-block">四月初,一班“以食为天”的宝安佬约饭,饭点定在龙岗的童乐农庄。客式农家菜的滋味,至今回味仍馋涎欲滴,而更入我心的是沿路沿塘满树满山的石斛兰。好出风头的已然花枝招展穿篱出墙,更多喜欢随大流的则是羞羞答答含苞待放。在石斛兰的勾引下,我爱不释“脚”。偌大的果园,弯弯曲曲的土路、高低起伏的山坡、崎岖陡峭的果树阶级,全是石斛花!挂在篱上、攀在墙上、伏在地上、栽在盆上、附在荔树上……林林总总千姿百态。可惜没带相机,只好用手机拍了几张。</p><p class="ql-block">巧在这几张手机片。我把照片发给了老朋友榕哥,告诉他是在童乐农庄拍的。这榕哥也是个爱兰之人,在我从菏泽归来正埋头整理牡丹片子的时候,他居然请我去童乐农庄赏兰——恰如我想睡觉时他递来了枕头。这天我带着相机提早到了。进门就让我笑得合不拢嘴:石斛兰正值盛开期,千丛百树兰花放,满园尽带黄金甲!我一直拍到红日西坠饭菜上桌时才换掉汗透的衣衫入席。没想到,庄主为我们做的菜品竟然是石斛宴,蒸鸡、蒸蛋、蒸海贝、燉汤……全是用石斛花和茎做主角。我曾吃过中山小榄的菊花宴,平生第一次,今天来童乐吃的石斛宴,也是平生第一次。那种甘香爽脆,你看照片就能感觉到了!</p> <p class="ql-block">长话短说。在这次赏兰中结识了童乐山庄庄主薛先生。“巧”字又来了。我问,你如何就想到了在果园里种兰,而且经营得那么精致?他说,当年是区里的某领导带我去梧桐山兰科中心参观,见到了兰科中心的创始人刘博士。经他的启发和引导,我便动手了。梧桐山兰科中心发展成了国家级专业机构,其规模乃至科研成就被称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只可惜,他们以研究和育新为主,从不对外开放。不然,你可以进入真正的兰花世界开开眼了。兰科中心很多一二类国保兰种,不对外的道理我懂,但想象令人沉醉,内心多了一丝渴望:那样一个诱人的兰花世界,能赏一眼么?</p><p class="ql-block">也许连你也想不到,几天后,“巧”字又来了。被发烧友称为“采花大盗”的强哥忽然发来一串兰花片,告知摄自梧桐山兰科中心。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该兰科中心,今年第一次对外开放。这个消息令我惊诧缘分的奇巧。无巧不成书,有缘巧自来啊!还犹豫什么?发动车子,带着相机和妻子,向着梧桐山,出发!</p><p class="ql-block">由于进园太迟错过了兰花盛放的最佳时间,且属于重点保护范围的兰棚禁入,自感到没拍过瘾,故拟把兰园观感留待明年再叙。这里能告诉你的,是我巧结兰缘的故事。仅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下集 寻影鸟趣</p> <p class="ql-block">这些年拍了不少鸟,更是看了不少鸟片。一般认为,好的鸟片必须数得出鸟毛看得到鸟眼以及美妙生动的神态。这也许是鸟界的共识。基于这种认知,我便一直用高速连拍追求“数毛看鸟眼”。</p><p class="ql-block">暮春时节,闲来无事,又去天鹅堡拍鸟。拍多了,连鸟都认识我了,总觉得按常规拍出的片子很难出彩,基本上是简单重复大同小异。便试着用1/8秒的慢速,用追踪、多重曝光、推拉摇移等方法拍常见的“菜鸟”。这类片子,画面基本上是流线、色块、变形甚至是虚无缥缈的抽象物。在拍摄回放之前,自己完全不知会是什么效果。所以很有创作激情。但受“共识”影响,我心存纠结。于是问老友阿关。关是公认的拍鹰高手,鸟毛、眼神、动作,要多清有多清,鸟友们都笑他想拍糊都难。他竟然笑笑对我说,美不美见仁见智。天天追着拍高清实在难拍出新意,拍点梦幻的另类的又何妨?现时的画作不是既有高清写实又有抽象印象派作品吗?</p><p class="ql-block">关的话很合听。我等拍鸟,纯系娱乐消闲,就如天上的那片闲云,就如水边那束野草,“闲”和“野”即是拍鸟的终极目的。为什么不可从心所欲地用多种方法拍摄用多种语言来表述呢?为什么要在乎别人怎么看呢?我在上期美篇展示了一幅木棉花特写,用慢门快移的方法把静物拍出动感,友人们便有的说像火,有的则说像血印,戏称为“处女红”,不是更有意思吗?。说明对拍摄对象进行夸张变异不失为美好的艺术表现,刻意迎合大众口味就没有个性了。</p> <p class="ql-block">我后来给几个老友发了一组无厘头鸟片,玩玩而已,没想到他们居然同声叫好:</p><p class="ql-block">陆师(画家、教授):抽象本就不是平常视角,区别于常态,也是美的体验;油画的发展历史大致是从写实——抽象——印象——解构;一个杯子立在桌子上看是杯子,大多数人立马理解。但从两头看,就是一个“圆”,你说是杯子,别人就不理解了。底层逻辑是“视角和表现方式”不一样。</p><p class="ql-block">路师(摄影师、画家、高级编辑):动感拍摄的鸟还是很有感觉的!在运动抽象里找到新的视角经验和形式感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非常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家”们给我玩正经了!我越发放肆地随兴而为,专程驾车去广州长隆拍鸟,且全程用1 /20秒慢速和多种方式拍了白琵鹭、巨嘴犀鸟、黄嘴鹮鹳、非洲秃鹳、皇冠鸟、鹈鹕、火烈鸟和丹顶鹤等。感觉比高速拍“数毛”片更难,却又多了一分情趣。</p> <p class="ql-block">(这两个火烈鸟片子是十多年前在肯尼亚用推拉爆炸和超广角拍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