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自秦汉以来,南海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黄金水域”。它不仅是中国远洋航行的必经之地,还是国际商贸活动的重要中转站和补给点。随着大规模国际贸易的兴起,海外商品种类与数量日益丰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对遥远的东方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对远渡重洋而来的东方商品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购买需求。1757年,“一口通商”御旨的颁布使广州成为中国与世界唯一的通商口岸。到了18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陆续在广州设立商馆,催生了大规模的商品订单。除了陶瓷、丝绸和茶叶等大宗商品外,银器、漆器、牙雕、通草画等精美工艺品亦从广州出发经由南海这一重要枢纽,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p><p class="ql-block">这些凝结了中国传统工艺与西方审美的外销艺术品,在这条古老的航线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商品交换的一部分,更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生动见证,折射出那个时代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互通与创新的宝贵历史片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宁波博物馆游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斗转星移岁月如梭,远古四明史前文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初一掘河姆渡村,风雨洗礼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秦古国古越遗韵,句章城堡港城萌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宗商品通商贸易,重要枢纽生动见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瓷器丝路华彩,式样奇妙岁无定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银饰银光魅影,中华元素匠心制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铜胎画珐琅器,浓淡相宜中欧文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方明信片通草画,技艺艺术碰撞融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代漆器独特实用,中西交融漆彩华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代牙雕巧夺天工,样式精美技艺精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古建三绝艺术三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徽商好儒水墨清幽,天人合一画里乡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阿拉宁波情感追忆,价值追求审美寄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宁波方言系属吴语,乡情纽带诙谐幽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方曲艺绚丽多彩,四明南词说唱表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宁海平调甬剧姚剧,文化符号幸运礼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金水域东南港口,倭患侵扰浙东沿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军民一心保家抗倭,战火重生家园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化兴邦国际港城,庠声序音洋洋邹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化自信博采众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带一路宏伟蓝图,持续深化国际合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共同分享智慧理念,携手推动人类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丝路华彩</p><p class="ql-block">外销瓷</p><p class="ql-block">外销瓷作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质载体,特指本土窑口烧制、专为海外市场定制的外销型陶瓷制品。在丝绸、茶叶、密器构成的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体系中,陶瓷制品因其独特的工艺价值和文化属性,成为跨文化交流中最具代表性的东方物产。考诸史籍,中国瓷器外销肇始于唐代海上丝钢之路的兴起,历经宋元时期的技术革新与贸易网络拓展,至明清之际璨于鼎盛。</p><p class="ql-block">据清乾隆朝的《景德镇陶录》记载,景德镇外销瓷器被明确区分为滑洋器与泥洋器两大品类,其产销体系已形成专业化分工。“式样奇妙,岁无定样”的记载,生动反映出外销瓷生产紧跟海外市场审美变迁的灵活机制。在生产端,景德镇窑工在保障国内市场供应的同时,创造性开发出广彩、青花、五彩、粉彩等多元工艺体系。这些外销瓷器在西方社会既作为茶具、餐具融入日常生活,又以洛可可风装饰的订制瓷成为贵族阶层的身份象征。这一时期不仅形成规模化出口的产业格局,更通过订制化生产催生出融合中西审美的独特艺术样式,成为早期全球化进程中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重要实证。</p> <p class="ql-block">浓淡相宜</p><p class="ql-block">铜胎画珐琅又称“画珐琅”,是金属胎珐琅工艺的一种。其制作过程是在红铜胎上涂上一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光滑的表面上使用各色珐琅料和金铜胎画珐琅,绘画图案,最后再经过焙烧完成。</p><p class="ql-block">画珐琅是清代珐琅器中的一类珍贵品种,最早出现在15世纪中叶的欧洲,起源于佛朗德斯。到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里摩居(Limoges)的画珐琅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清代初期,画珐琅艺术通过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传入中国,当时被称为“西洋珐琅”或“洋珐琅”。这种艺术不仅体现了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审美意识,也反映了18世纪中西方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它既是中欧文明的融合产物,又丰富了中国铜胎珐琅器的装饰技法,为瓷胎和料胎珐琅器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p> <p class="ql-block">异技融合</p><p class="ql-block">通草画</p><p class="ql-block">通草画,又称米纸画或蓮(tong)纸画,19世纪初在中国生产并销往海外,成为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绘画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广州及珠江流域的风貌、中国人物、商品贸易、社会风俗、动植物,以及丝绸、瓷器和茶叶等题材。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与日常生活,也反映了中西方艺术风格的碰撞与融合。通草画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艺术产物,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动与交流。</p><p class="ql-block">通草画因其造价相对低廉,体积轻巧便携,且供应充足、价格相宜,深受海外宾客和商贾们的青睐,是当时来广州十三行经商和游历的西方商人、军人、水手和游客等群体必备纪念品。这些画作迎合了西方人对东方异国风情的憧憬,也常作为手信馈赠给亲友,或被商人作转售之用,因此出口数量巨大,可称为这一时期最流行的东方明信片。</p><p class="ql-block">根据不完全统计,通草画的传播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包括英国、奥地利、埃及、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美国、印度以及南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清代,广州的十三行与这些国家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因此,通草画不仅作为艺术品受到欢迎,更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银光魅影</p><p class="ql-block">银器</p><p class="ql-block">外销银器是由中国银匠以传统工艺打造的银制器物。为了迎合西方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这些器具在形制和风格上往往有所调整,既可供出口,也常供居住在中国的外商使用。主要的外销银器商铺集中在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的同文街、靖远街,以及河南等地。西方顾客通常通过行商或直接向商铺订购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银器,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外销银器可分为陈设器与实用器两大类。陈设器主要包括瓶、摆件、纪念品及观赏器等,实用器的种类则更为多样,涵盖了西式餐具、烟具、茶具、酒具、文具、梳妆用具、首饰及其他配件等。这些外销银器的设计通常迎合西方消费者的生活和消费习惯,而中国工匠则巧妙地在其中融入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纹饰,如龙凤、花鸟、山水和日常生活场景等传统题材。随着出口贸易的增长,欧洲对实用器形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在欧洲流行的器物,如马克杯、水壶、浅碟和烛台等,在中国传统器物中并无相应的形制,因此西方商人将这些器物的模型送往中国银匠处复制。中国银匠根据西方原物的设计制作出这些器具,有茶具、咖啡具、勺子、叉子、托盘等,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独特历史。</p> <p class="ql-block">漆彩华章</p><p class="ql-block">漆器</p><p class="ql-block">清代外销漆器是中国工匠根据海外市场需求,专门生产并销往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漆器制品。随着对外贸易的频繁开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清代漆器在髹漆技艺、器物造型及纹样装饰上,展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外销漆器在工艺上主要有款彩、描金、彩绘和镶嵌四类,其中以黑漆描金漆器占绝大多数,其次为款彩漆器。外销漆器主要分为漆家具和日常用具两大类。漆家具包括橱柜、桌椅、梳妆台、屏风等;而日常用具则涵盖盒类、盘子和扇子等。这些外销漆器不仅具备强大的实用功能,满足了欧洲人的生活需求,还融合了欧洲的审美趣味,成为其室内装饰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巧夺天工</p><p class="ql-block">牙雕</p><p class="ql-block">清代外销牙雕是最具代表性的外销艺术品之一,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样式及装饰纹样,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工艺,又吸收了海外技艺的精华,并受到欧洲时尚消费文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典型的外销牙雕器物包括象牙球、象牙席和象牙扇等。这些作品经过中国工匠的技艺创新与提升,最终成为17至19世纪外销艺术品中的瑰宝,展示了中国能工巧匠的智慧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工匠们根据海外客户的需求,将中西工艺元素巧妙融合,并进行定制生产。这一创新工艺不仅为外销牙雕开辟了国际市场,也奠定了其在艺术品市场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徽州文化</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是安徽南部占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的总和。古徽州境内山清水秀,因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孕育出了内涵丰富、极具特色的徽州文化。</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见证并刻录了古徽州地区历史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衍进过程。徽州古建筑兴起于南宋,至明清时期,徽商富甲天下又贾而好儒,以雄厚的资金造宅第,修祠堂,建牌坊,传文明,遗留下規模庞大的黴派建筑群落,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上的木、砖、石“三雕”艺术,不仅使之富有细部审美要</p><p class="ql-block">素,更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传递着古徽州伦理观念、建筑技艺、民众生活、审美追求等诸多历史文化信息。其间的文房陈设,是徽州人就地取材并物尽其用的伟大创制,更是他们对雅致生活和诗意栖居的诠释与追求。</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古徽州人秉持着中华传统核心价值取向,顺应天地自然,营造的别样“画里乡村”,为我们今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提供了美好愿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水墨清幽处</p><p class="ql-block">古徽州人崇尚自然,在村落营建上秉持着“天人合一”的理念,遵循天地造化,顺应自然生态,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为愿景,大处着眼山川形势,小处致力移景于室,创建诗意的人居环境。徽州村落布局依山就势,空间规划结构严谨,建筑设计融居住、审美、功能于一体,建筑构件雕镂精湛。伴随徽商经济的繁荣,根植于丰厚徽州文化的徽州古建筑,成为我国民间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乡土建筑中的重要存在,尤以民居、祠堂、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p> <p class="ql-block">宁波方言</p><p class="ql-block">宁波方言系属吴语,早在春秋战国时即与越语相通,经漫长的历史演变,至如今终于形成了魅力无穷的宁波方言。宁波方言源自民间,植根于乡土,是宁波人用来交流的工具,亦是宁波地域文化的载体、社会生活的映照和世界各地宁波游子维系乡情的纽带。宁波方言中的谚语、歇后语等,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充满哲理和审美情趣,成为解读宁波人对社会对自然独特感悟、对人生对事物深入思考、对家乡对生活切身体会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宁波曲艺</p><p class="ql-block">宁波地方曲艺绚丽多彩,有“四明南词”“评话”、“宁波走书”、“蛟川走书”、“宁波新闻”、“雀冬冬”、“采茶篮”、“小热昏”等曲种。曲艺是通过说、唱和适量的表演,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故事演绎出来。曲艺演员根据对听众最佳接受效果的判断,将说或唱进行统筹安排,适当调度,然后导演出一曲曲令人陶醉的精彩节目。</p><p class="ql-block">甬剧</p><p class="ql-block">甬剧,系用纯正宁波方言演唱的戏曲剧种,属花鼓滩簧声腔。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及上海一带。甬剧初称“串客”,始于清乾隆末期(1790—1795),1880年在上海演出后改称“宁波滩簧”,1924年改为“四明文戏”,1938年又称“改良雨剧”,直至1950年才正式定名为“甬剧”。甬剧音乐曲调丰富,约九十种,传统剧目有《两兄弟》、《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等。2008年6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宁波戏剧</p><p class="ql-block">宁波地方戏剧丰富多彩,其中最富地域特色</p><p class="ql-block">的有甬剧、宁海平调、姚剧等。建国后至今,各剧种编演了大量优秀的近、现代戏和传统古装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曾获得全国、省市各类奖项。甬剧《典妻》一举囊括当今全国戏剧全部最高奖项,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戏剧的一面旗帜、一座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状元楼</p><p class="ql-block">创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相传清时有一举人,因赴京赶考前在该店吃了一道名为“独占鳌头”的甬帮名菜“冰糖甲鱼”后高中状元,回乡时即题额“状元楼”送予店家作招牌。此后,“楼以菜扬名,菜为楼增色”,状元楼遂赢得了“浙东第一楼”的美誉。状元楼以经营正宗雨帮菜闻名。1995年被国家授予“中华老字号”金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