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径:镶嵌在新湾村东部的明珠

湖北黎山李氏文化研究会

<p class="ql-block"> 湖北黎山李氏之:沙窝乡新湾村杨家径</p><p class="ql-block"> 杨家径宛如一颗镶嵌在沙窝乡新湾村东部的明珠,静静伫立在距离新湾村委会一公里之处。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与下边湾毗邻,站在村头眺望,能看见邻家炊烟与杨家径的晨雾交融;南面是碧波浩渺的黄山童家坝湖,每逢晴日,湖水倒映着天光云影,渔舟唱晚的景象让人心醉;西边与蒋家湾相依,鸡鸣犬吠之声仿佛能跨过田垄相闻;北边则与旧湾遥遥相望,岁月的脉络在这片土地上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追根溯源,杨家径的名字背后藏着一段有趣的故事。据《李氏宗谱》记载,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姓杨的迁徙者来到这里,为了标记自己的领地,他在小路边郑重地插上标杆,宣告这片土地归杨氏所有,“杨家径”之名由此而来。时光流转至清嘉庆年间(约1820年),李氏始迁祖见密公从旧湾老屋举家搬迁至此。尽管主人换了姓氏,但杨家径这个名字却被保留下来,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串联起不同家族的岁月记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开历史长卷,杨家径历经时代变迁。明、清时及民国初年,它隶属武昌县洪道乡,见证过古代商队的匆匆脚步;1942年划归雅吉乡,在烽火岁月里顽强生长;新中国成立后,它先后归属走马乡、红光高级合作社、新湾生产大队第6生产队,直到1984年成为新湾村第十五村民小组,每一次变革都在村庄的肌理中留下独特印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漫步在杨家径,房屋呈独特的飘状分布,9960平方米的宅基地上,白墙灰瓦错落有致。这里居住着李、赵两个姓氏的村民,其中李姓占绝大多数,大家皆为汉族,虽姓氏不同,却亲如一家。回望往昔,杨家径曾是水陆交通要塞,商船穿梭、车马往来,热闹非凡。自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守汉公迁居后,大龟垴庄户、李家咀、麦林咀的居民也陆续迁入,不同的家族在此汇聚,共同书写着杨家径的烟火故事,让这片土地愈发充满生机与温情 。</p> <p class="ql-block"> 告别故土最后一餐团圆宴</p> <p class="ql-block"> 告别故土宴席</p> <p class="ql-block"> 故土难留,美酒道别</p> <p class="ql-block"> 杨家径庄李氏家族枝繁叶茂,渊源深厚。一支以聪一道风祖为源,文斌见智房开枝散叶,泾贞闻庚、闻发的后裔们在岁月中扎根生长;另一支系出聪二祖道清文英见密房,友贞闻典支的子孙们也在此安居乐业。长久以来,家族子孙凭借勤劳双手,深耕手工业领域,从精巧的木工、细致的裁缝到精湛的铁器打造,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在建筑业中,也不乏能工巧匠;更有族人钻研岐黄之术,悬壶济世,同时重视教育,培育出众多才学之士,各行业蓬勃发展,尽显家族兴旺气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村民们在看文件精神</p> <p class="ql-block">  2015年末,湾内共94户人家,385位居民在此生活。255亩耕地是他们的根基,其中41亩旱地种植着玉米、红薯等作物,214亩水田在插秧时节铺满新绿,到了金秋便是金黄稻浪翻涌;4亩鱼池波光粼粼,鱼儿穿梭嬉戏;3亩山林虽不算广袤,却也是孩童嬉戏、村民休憩的好去处。水稻种植、渔业养殖,加上外出务工、经商,共同构成了村民们稳定的经济来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随着湖北航空都市区落户鄂州,杨家径湾恰好位于航空枢纽核心区内。为了城市的发展蓝图,2017年10月,整湾居民带着对故土的眷恋,搬迁至燕矶、杨叶还建小区。曾经炊烟袅袅、充满欢声笑语的杨家径湾,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逐渐消失,只化作了村民们记忆深处温暖而珍贵的片段,承载着往昔的岁月与情怀。</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杨家径</p> <p class="ql-block">  湖北黎山李氏历史文化研究会</p><p class="ql-block"> 2025.5.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