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613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深读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经典者,既因明辨是非而难入骗局,亦因恪守良知而不欺世人,在字里行间涵养出正直通透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5月28日,南宁市邕宁区的反诈形势骤然紧张,一天之内接连发生两起电信诈骗案件,累计损失高达9万元,这无疑为广大市民敲响了一记沉重的防范警钟。</p> <p class="ql-block">家住邕宁区蒲庙镇的梁某,不幸落入了典型的“刷单返利”骗局。起初,一名陌生人添加其支付宝好友,并将梁某拉入特定的支付宝群聊。群内,不法分子巧舌如簧,以极具诱惑性的高额返利为诱饵,诱导梁某参与刷单。面对看似唾手可得的利益,梁某逐渐放松了警惕,在骗子的步步引导下,一步步踏入精心设计的陷阱,最终被骗5万余元。事实上,“刷单返利”早已被官方认定为诈骗手段,骗子通常先用小额返利获取受害者信任,待其卸下防备后,再诱骗投入大量资金,最后携款消失得无影无踪,让受害者追悔莫及。</p> <p class="ql-block">几乎在同一时间,龙岗村的曾某遭遇了另一种骗局——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诈骗。曾某接到一通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言辞恳切,声称能帮助其取消微信自动扣款功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曾某未加思索便轻信了对方说辞,在对方的诱导下,将手机验证码告知了对方。正是这一疏忽,让骗子顺利转走了其银行卡内4万多元存款。在此特别提醒广大市民,银行工作人员绝不会通过电话索要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若涉及银行业务办理,务必前往银行柜台或通过官方手机银行、客服热线等正规渠道核实办理,切勿因一时轻信而遭受损失。</p> <p class="ql-block">这两起案件尽管诈骗手法各异,但都暴露出受害者在面对陌生人信息时,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如今,电信诈骗手段日新月异,不法分子善于利用受害者贪图小利、急于解决问题等心理弱点实施诈骗。广大市民务必提高警惕,将“刷单返利都是诈骗”“不轻信陌生来电办理业务”等反诈常识牢记于心,时刻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p> <p class="ql-block">倘若不幸遭遇电信诈骗,应立即拨打110报警,并妥善保留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相关证据,为警方破案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希望大家积极转发此类案例,让更多人了解电诈手段,共同筑牢反诈防线,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p> <p class="ql-block">邕宁区一日连发两起电诈案件,9万元的损失令人痛心疾首。这些惨痛教训再次印证:若受骗者不存贪心,诈骗分子便无机可乘。新型电诈往往披着“高回报投资”“免费领福利”“中奖返利”的外衣,利用人性贪婪心理设下层层陷阱。当有人轻信“动动手指就能日赚千元”“缴纳手续费即可领取百万奖金”的谎言,就已踏入骗局。</p> <p class="ql-block">诈骗分子深谙人性弱点,用虚假承诺勾起贪念,让受害者在“获利”的幻想中丧失理智。可世上哪有不劳而获的好事?越是诱人的“馅饼”,背后越是暗藏陷阱。唯有克制贪欲,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面对突如其来的“暴富机会”保持清醒,才能守住财产安全。守住内心的底线,不被蝇头小利迷惑,才是抵御电诈最坚实的盾牌。</p> <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骗子的剧本再精妙,若无“贪念”这个帮凶,也难以得逞。高息理财承诺、一夜暴富神话、虚假中奖信息……这些骗局之所以屡屡得手,正是利用了人性中对利益的渴望。当我们被“天上掉馅饼”的幻想蒙蔽双眼,便主动卸下了防范的铠甲。守住钱财的第一道防线,从来不是识破骗局的技巧,而是克制内心的贪念——唯有摒弃不切实际的欲望,才能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真正筑牢防诈的铜墙铁壁。</p> <p class="ql-block">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研习国学经典,恰似为心灵锻造一柄明辨是非的利剑。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典故印证着智慧对抵御欺诈的重要性。三国时期,孙亮面对黄门官在蜜中放鼠屎、妄图陷害藏吏的阴谋,并未轻信片面之词,而是凭借对“鼠屎外湿里干则为新放”的细致观察与逻辑推演,当场识破奸计,避免冤案发生。又如鲍叔牙与管仲,在共事时鲍叔牙没有因管仲多分钱财、出策失利的表象而误解他,而是凭借深厚的洞察力与对人性的理解,坚信其才华与品格,终成就千古佳话。这些典故揭示,国学经典中蕴藏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打破认知迷雾,以辩证思维剖析事物本质,在面对复杂情境与他人算计之时,避免因浅薄认知或冲动判断而受骗,真正实现以古鉴今、趋利避害。</p> <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以邕宁区一日内发生的两起真实电诈案件为切入点,通过剖析"刷单返利"和冒充银行工作人员两种典型诈骗手法,揭示了电信诈骗的隐蔽性与危害性。其核心教育意义在于,不仅以直观的案例警示公众新型电诈陷阱的多样性,更深刻点明"贪念是受骗根源"这一关键逻辑——当人们被不切实际的利益诱惑蒙蔽双眼时,再拙劣的骗局也可能得逞。文章旨在唤醒社会大众的反诈意识,倡导以理性思维和警惕态度面对各类诱惑,同时呼吁每个人主动传播反诈知识,构建起全民反诈的防护网,让诈骗分子无所遁形,切实守护好群众的财产安全。</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5月29日(星期四)</p> <p class="ql-block">作品创作地点:中国广州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