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时代逸飞一陈逸飞回顾展

linini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7日,风和日丽,我们一行五人相约来到浦东美术馆。参观了陈逸飞回顾展。</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始终坚持大格局的宏观思维,弘扬“大视觉、大美术”的艺术理念,自觉成长为一位目光高远、勇于践行的探索者与创业者。他相信电影能更好地展示人性与思想情感,而设计艺术则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终因劳累过度未能完成所有事业。</p><p class="ql-block">2005 年4月10日,在拍摄《理发师》期间过度劳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经抢救无效在华山医院去世,享年59岁。</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的一生</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12日陈逸飞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属宁波), 其父陈赓赉为化学工程师,母范雅芳为家庭主妇,生他时已年近四十,同年全家移居上海。陈逸飞为家中长子。(妹妹陈敏静生于1949年,弟弟陈逸呜生于1951年)。 范雅芳曾是一名修女,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常常携子女前往许昌路教堂做礼拜,教堂内的玻璃彩画、雕塑、管风琴等元素在陈逸飞的童年时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得以在孩提时代就接触到西方文化和海派氛围。</p><p class="ql-block">当时祖母尚在世,一家六口的生计全靠父亲一人的收入,家境十分艰难。每到周末,常借母亲购回的新鲜蔬果练习写生。他还喜欢翻阅父亲从单位借回的《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等画刊, 并流连于住所附近的旧书店。 </p><p class="ql-block">五岁入读宁国路小学。课余参加学校黑板报制作。十-岁入读浦光中学,并加入学校美术小组,他对贺友直、华山川、顾炳鑫、 </p><p class="ql-block">杨逸麟等连环画画家的作品尤其喜爱。 </p><p class="ql-block">十四岁时执意考入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预科,接受严格而全面的美术基本功训练。启蒙老师为孟光。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色彩教学法影响下,偏爱苏联画法。课余常到乡村写生,喜爱早晨与黄昏景色。 </p><p class="ql-block">以优异成绩完成预科学业,直接升入本校大学部油画专业,师从毕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俞云阶。 </p><p class="ql-block">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偏爱托尔斯泰的作品,对十九世纪末俄国画家列维坦、列宾、谢洛夫、苏里柯夫、弗鲁贝尔以及二十世纪罗马尼亚画家科尔内留·巴巴的作品十分倾慕。 </p><p class="ql-block">他认为诗画同源,开始研读唐诗宋词,尤其喜爱李清照的词。</p><p class="ql-block">1970年他二十四岁时,担任“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油画组负责人。他肩扛红旗,背负油画箱,前往侠西米脂、三门峡、佳县等地深入生活、 搜集素材,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苦的时光。他还游历了山西云冈石窟和五台山,对佛教艺术的雄奇壮丽赞叹不已。在此期间,他参与创作大型油画《开路先锋》(1972年,与魏景山合作)和《红旗》(1971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他参加首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这一时期,创作了《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1972年)、《南来北往》(1973年)。</p><p class="ql-block">1979年他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并当选全国文学艺术界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同年,创作《踱步》。</p><p class="ql-block">1980年他经香港前往美国纽约自费留学。留学期间生活十分清苦。</p><p class="ql-block">1981年他入读纽约亨特学院,获美术专业奖学金。课余在罗耶艺术修复与装裱公司修画,接触萨金特等西方名家之作,深入了解西画制作。</p><p class="ql-block">《占领总统府》获“1977一1982年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评选”一等奖。 </p><p class="ql-block">1982年底与纽约哈默画廊签约。</p><p class="ql-block">1983年10月,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首次个展,大获成功。</p><p class="ql-block">1984 年他获纽约亨特学院艺术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他的《浔阳遗韵》亮相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会,在国际拍卖中屡创佳绩。</p><p class="ql-block">1992年开始拍摄电影首作《海上旧梦》。陈逸飞认为拍电影与绘画同为艺术实践,电影是流动的画面,摄影机是画笔,拍电影就是在银幕这幅大画布上作画。 他对印象派的“空灵”与“大气”颇感兴趣,收藏多幅抽象画, 认为“画具象的更要多看抽象的,这是一种补充和平衡”。</p><p class="ql-block">1993 10月,《海上旧梦》亮相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该片是陈逸飞的电影首作,也是其同名油画系列的延续。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93年。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证分类,是中国唯一国际A类电影节。</p><p class="ql-block">1994 年11月,他的《山地风》亮相嘉1990一1991陈逸飞频繁往来于中国及亚洲各地创作并举办画展。《浔阳遗韵》亮相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会,在国际拍卖中屡创佳绩。德拍卖,以在世华人油画作品拍卖最高价286万成交。 12月,执导以老上海为题材的剧情片《人约黄昏》。此后,他集中创作西藏主题油画,开启“西藏时期”。西藏独特的精神性与灵性深深打动了他的心灵。 同年,上海逸飞文化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成立。</p><p class="ql-block">1995 年再次赴西藏采风创作,完成《龙眼》《母与子》等作品,新作尺幅巨大,风格更显粗犷豪放,富有现代感。5月,《人约黄昏》 入选法国夏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p><p class="ql-block">同年,与英国玛勃洛画廊签约,成为首位与该画廊签约的中国艺术家。 逸飞模特经纪公司成立。</p><p class="ql-block">执导第三部电影《逃往上海》。 </p><p class="ql-block">1996年10月,《人约黄昏》获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电影节提名,并获“最佳摄影”与“最佳美术指导”奖。12月,首次在家乡的上海博物馆举办大型回顾展。 </p><p class="ql-block">1997年2月,巡展至北京中国美术馆。夏季,陈逸飞在伦敦举办首次画展,30幅新作亮相,多为巨幅创作。同年,受邀参加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多幅巨作。 </p><p class="ql-block">成立上海逸飞服饰有限公司,后在全国开设百余家分店。</p><p class="ql-block">1998 年他的《占领总统府》(与魏景山合作)、《踱步》入选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中华文明5000年文明艺术展”大展,并巡展至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01 年“逸飞之家”在上海新天地开业.9月,时尚杂志《青年视觉》创刊。</p> <p class="ql-block">1983年10月,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首次个展,大获成功。</p> <p class="ql-block">2000年他在纽约玛勃洛画廊举办“跨世纪”个人画展。同年,出资在上海设立“孟光艺术奖金”,以助力青年美术创作。 创作雕塑《东方少女》,并参加法国文化部在巴黎杜乐丽花园举办的现代雕塑回顾展。</p> <p class="ql-block">2002 年11月,开始拍摄第四部电影,该片改编自凡-平的小说《理发师》, 讲述了一位理发师在乱世中艰难求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2004 年《理发师》因故于两年前停拍,投入大量时间重新架构第四部电影。主编出版“逸飞视觉丛书”。</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说他感悟到身为一名艺术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该是跳出孤芳自赏、自命不凡的圈子,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自己的艺术感悟和美学理念贡献给社会和大众。</p> <p class="ql-block">开路先锋</p><p class="ql-block">1972年这幅画作由陈逸飞与魏景山合作创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1971年,二人赴南京梅山铁矿深入考察,绘制大量手稿。他们被工人阶级的力量与精神所鼓舞, 选取工人抬钢轨昂首前行的场景作为画面主体。作品采用仰视视角,展现出开路先锋的豪迈气概,传递出顶天立地的壮阔感与生命激情。画中工人不仅是筑路者, 更是那一代开拓者的象征,他们怀揣信念,充满热情。陈逸飞26岁参与创作的这幅作品在当时曾引起中国美术界的轰动。</p> <p class="ql-block">1972年,《解放日报》成立创作组创作“黄河”系列油画,陈逸飞任组长。创作组按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四个乐章分头行动,陈逸飞负责第二乐章《黄河颂》。 创作组两次深入山东、陕西、河南省黄河流域,收集素材,历时两个多月。他创作大量速写,确定画中人物形象。画面中一位红军战士挺拔地站在黄河旁的山崖上,跳望远方,呼应《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瀑布激流与战士澎湃的内心呼应,枪头上的小红布如盛开的红花,群雁飞翔增添画面动感与历史感。 陈汽飞运用电影构图,以巨幅宽银幕样式赋予画面浪漫主义与英雄气质。作品在1977年“全军美术作品展”上首次展出,引起轰动,堪陈逸飞历史主题创作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占领总统府》获“1977一1982年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评选”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1979年1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鲁迅系列名作的连环画版。陈逸飞担任《药》的绘制工作。这套连环画按原著节录分幅, 展现了陈逸飞用水彩刻画人物的精湛技艺和对群像呈现的精准把握。画中既蕴含了他对鲁迅原著的深刻理解,也有对近代民族命运的思考。此次创作不仅锻炼了他以分镜头画面讲故事的能力, 还为他日后的电影美学奠定了基础。连环画创作期间,陈逸飞与电影界人士多有交流,并为谢晋的《青春》(1977年)、杨延晋的《苦恼人的笑》(1979年)等影片设计海报。此外,他在画作中勾勒出的江南水乡已初具独特风格,“水乡”正逐渐沉淀为他不断重访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为了全力追求绘画梦想,毅然辞去稳定的修复专家的工作,倾其所有乘火车游历欧洲,晚上多在火车上过夜以节省开支。两个月内,遍访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十余个国家的博物馆,观摩大量欧洲名画原作,夙愿得偿。 秋季回国,赴江南水乡搜集素材,重温少年梦。后返纽约潜心创作, 年底与纽约哈默画廊签约。</p><p class="ql-block">1983年10月,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首次个展,大获成功。</p><p class="ql-block">1989 年他游历意大利威尼斯等地,创作一系列主题绘画。</p> <p class="ql-block">1985年他为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创作水乡题材油画,其中《和平桥》被选用作5月10日首日封。哈默博士访华,携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p> <p class="ql-block">长笛手</p><p class="ql-block">1987年</p><p class="ql-block">在美国哈默画廊六十周年庆典之际,陈逸飞创作了《长笛手》。这幅作品的构图简洁,画面深邃,不仅展现了极致的写实技巧,更蕴含了陈逸飞重塑音乐时空的尝试。他将古典主义与对还原视觉现实的热情相结合,赋予画面独特的神韵。宁静柔美又略带忧伤的气息,随着无形的音乐溢出画面,直达永恒。陈逸飞对人物头部、手部及乐器的刻画极为精细。手指、长笛与发丝的光晕相互呼应;大积深色背景则与后两者形成强烈冷暖对比,凸显人物的高贵气质,并烘托出演奏现场的氛围。丝质晚装褶皱上的光影,进一步显露了画家的写实功底与浪漫情怀。 这是陈逸飞“音乐家”系列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也是他旅美时期最喜欢的</p><p class="ql-block">一幅。</p> <p class="ql-block">吹单簧管的女孩</p><p class="ql-block">1990年在陈逸飞众多的创中,“音乐家"系列无疑是其最受瞩目的代表之一。1981年, 他远赴纽约亨特学院攻读艺术硕士。为维持生计,他在罗耶艺术修复与装裱公司担任古典油画修复师,并借此机会深入研究古典大师的技法。积攒路费后,他辞去工作,游历欧洲各大美术馆与博物馆,汲取艺术养分。这段经历大幅提升了他刻画人物的能力,更促使他的目光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生命。“音乐家”系列完美地诠释了这一转变。这些画作中,陈逸飞再现了音乐家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他将卓越的光影与光晕赋予画面中的人物,又将写意精神融入油画的物质语言,使西方观众得以在熟悉的油画形式中感受到东方的美学精神,由此大获成功。</p> <p class="ql-block">1988年他首次到西藏北部及甘肃南部游历,对当地的传统与文化产生共鸣, 创作“西藏”系列。</p> <p class="ql-block">圣火</p><p class="ql-block">约在1990年这幅作晶标志着陈逸飞在新的创作中不断探索着目光和意识的减速和加速,他在的启发,也转译到了画面上。画面中,人物的构图完成一重叙事和时间的构建, 国眸的人物定格了当时的动作。但燃烧中的圣火则在画面中完成了另一重“小时间”的建构,火焰依然在熊熊燃烧,它拥有自身的时空维度。这是一种巧妙的微双事,在画面上成功地折叠时间,在静止和动态之间形成张力,不仅在视觉层面、 也在心理层面完成了一种拓扑结构,让画面与感受得以无限延展,象征着陈逸飞在绘画中不断实现的突破。作为陈逸飞创作西藏系列的早期作品,刻画人物状态与创道整体气氛是艺术家的重点所在。在西藏系列的后期作品中,艺术家的兴趣转移到视觉拉伸造成的戏剧性,以及对异域文化景观化的反思。</p> <p class="ql-block">电影创作的经验给陈逸飞以深刻的影响,这在“西藏”系列的创作中也得到了体现。他在绘画中不断探索视觉拉伸所带来的戏剧性张力。。 </p> <p class="ql-block">在《寻找过去》中,绘画对象则转移为对着藏民拍摄照片的游客,呈现俯视的拍摄视角。艺术家在此处呈现了对异域文化景观化的反思,同时也是对手持相机之人的拍摄权力的反思。在寻找精神原乡时,艺术家在此处体现了对自身作为言说者和“手持镜头者”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1995 年再次赴西藏采风创作,完成《龙眼》《母与子》等作品,新作尺幅巨大,风格更显粗犷豪放,富有现代感。</p> <p class="ql-block">《西藏家庭》的画面犹如从一面透镜折射而出,观众对画面的观赏过程仿佛一个长镜头,视点可以从画面上游走,不必遵循单点透视</p> <p class="ql-block">1990一1991陈逸飞频繁往来于中国及亚洲各地创作并举办画展。《浔阳遗韵》亮相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会,在国际拍卖中屡创佳绩。</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灵感,融入了画家在周庄偶遇琵琶评弹的经历,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音乐与情绪流动的时空,一个欲语还休的时刻,集中呈现陈逸飞炉火纯青的油画技巧.左侧两位乐师仿佛再现“犹抱琵琶半遮面”、 “低眉信手续续弹”的意境,以画面传递声音,营造通感体验。作品创造了一种时空的拼贴:以盛唐时期的华丽乐器、民国初年的服饰、20世纪90年代的妆容、 当代戏剧的灯光效果以及古典绘画的光影技法相互融合。画面中如水墨般晕染的光线,为作品增添了一抹浪漫与怀旧的色彩。1991年9月,该作首创中国油画百万元成交纪录,标志着中国当代油画首次进入国际拍卖市场,巩固了陈逸飞在该领域的先锋地位。</p> <p class="ql-block">仕女与乌笼</p><p class="ql-block">1990年代起,陈逸飞开始创作“仕女”系列作品。1991年的《夜宴》拉开了这一创作高峰时期的序幕。暂别上海后,身居异国的陈逸飞在回忆中重构了这座流光溢彩的都市。彼时正值中国社会转型之际,他将东方美学元素(如水墨意境、 戏曲服饰等)与西方古典油画技法相融合,以另一种文化视角重新追忆并想象海派文化。受电影艺术实践的影响,这一阶段的陈逸飞转向更具叙事性和写意性的风格。他在画面上构建充满叙事感的场景,运用新的视觉语言和独特的人物造型, 赋予作品层次感与余味悠长的意境。凭借古典油画的光影技法,这批作品呈现了西方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人文情怀与诗意,回应了时代对海派韵味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夜宴</p><p class="ql-block">1991年这幅画作是陈逸飞难得一见的音乐主题人物群像。画面中,五位乐师姿态各异, 共同构成了一幅精致饱满、诗意盎然的艺术画卷。彼时,画家正处于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他的画笔穿梭于过去与当下,构建出一个充满理想的艺术世界。画中五位乐师的肌肤光泽宛如凝脂,细腻而温润。她们身着华丽的锦衣罗裙,色彩冷暖交织,相得益彰。其中,蓝衣女子位于画面中心,与左右两侧的女子形成了错落有致的三角构图,既稳定又富有动感。这一时期的陈逸飞越发自信和大胆,笔触优雅灵动,画面整体却不失稳重。其艺术构思和画面布局与中国古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五位吹笛女子的场景遥相呼应,展现了他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丽人行</p><p class="ql-block">1997年《丽人行》是陈逸飞“仕女”系列中的杰出作品, 追求在画面上呈现人物的动感与丰富的时间性,画中人物造型与细节处理,画中女性既非传统仕女,亦非现代女性,而是陈逸飞对东方丽人的理想化重构。 </p><p class="ql-block">作品标题采用了杜甫的《丽人行),使《丽人行)与唐诗中的“丽人”意境形成时空对话,这幅作品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东方之美,画面以柔和漫射光为主,赋予时空梦幻气氛,使时间在此刻凝固。</p> <p class="ql-block">《玉堂春暖》堪称一幅更具绘画雄心的杰作。它在画面上精心勾勒出一幅老上海众生相的浮世绘,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构建起华美的画面,而在这华美之虾,。暗流涌动的权力关系悄然潜藏。如此独特的场景构建,与陈逸飞在同一时期开展的电影《海上旧梦》(1993年)的艺术实践密切相关。在镜头之下,老上有海的时空散发着无尽的魅力,每个人的命运都在其中徐徐展开。陈逸飞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对气氛塑造与把握的经验,亦延续至其下一部电影作品《人约黄昏》(1996 年)之中。</p> <p class="ql-block">“水乡”这一主题贯穿陈逸飞的艺术生涯,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各异的风貌。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创作技法上,也反映了他对光影理解的深化,以及创作状态日益自由的内在关联。 </p><p class="ql-block">1990年代后,陈逸飞的“水乡”系列笔触愈发轻快,画面中的光线更加跳跃、松弛且明亮。他不仅持续探索这一永恒主题,更进一步钻研光在画布上的多样化呈现。 同时,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他对“目光”的理解。 他所营造的画面时空,突破了传统的“远眺”视角,进入一种更具当代性的观看距离。他创作了多幅近景作品, 如《我的邻居》和《老宅》,其独特视角仿佛置身于水乡河面之上,展现出别样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东方之光·日晷针2000年</p><p class="ql-block">《东方之光·日晷针》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与杨高路交汇处的开阔环岛上,背靠世纪广场和世纪公园。该作品由陈逸飞与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夏邦杰共同创意,由仲松创作。雕塑以古代日晷为灵感,采用不锈钢管构成错综精致的网架结构,既大气磅礴,又极尽纤巧。它完美融合了东西方雕塑技巧、 理念与审美。如今,《东方之光·日晷针》已经成为上海城市面貌的象征之一, 融入城市的血脉与肌理,与这座城市的脉搏共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艺术之门</p><p class="ql-block">2000年上海老城区泰康路(今田子坊一带)上的拱门式雕塑,是陈逸飞为艺术街区设计的“艺术之门”。这既体现了陈逸飞对老上海的深厚情怀,也彰显了他对当代上海的深情厚谊。 </p><p class="ql-block">1998年,泰康路一条弄堂里的食品机械厂改制后准备拆迁。陈逸飞实地考察后, 租下了数间厂房作为工作室,并带动了一批艺术家和企业入驻泰康路。这片街区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田子坊。在泰康路,陈逸飞进行了多种艺术媒介的拓展,本单元的水墨画也是他入驻泰康路之后的新创作。 </p><p class="ql-block">泰康路多元的艺术生态,为艺术家们的探索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这正是陈逸飞心中“大视觉”理念的未来方向。</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是中国当代卓有成就的油画艺术家,活跃于多重领域的创新实践者。在他未尽-甲子的传奇生涯中,凭借才华和勤奋,在艺术创作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p><p class="ql-block">青年陈逸飞以勤奋与天赋脱颖而出,创作了《黄河颂》《开路先锋》《占领总统府》等史诗性油画,艺术水平超越了同时期众多资深前辈和业界强手。他深知研习西方艺术史的必要性,遂赴美学习古典主义绘画,通过精妙典雅的人物画,广泛嬴得青,成为备受瞩目的艺术家。在自身的成就之外,帮助了许多后学。 </p><p class="ql-block">不惑之年的陈逸飞不仅屡创佳作,还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他陆续创作了《玉堂春暖》《浔阳遗韵》等系列作品,捕捉传统之精髓,由此一再宣示和强化其文化身份,提升了华人艺术家的国际地位。</p><p class="ql-block">2025年恰逢陈逸飞逝世二十周年。理解陈逸飞,就是理解一个人在时代中如何雕刻自己,以信念,以赤诚。他接受时代赋予他的期许、责任与使命,他也拥抱时代给予的机遇、梦想与荣耀。本次展览汇集逾百件佳作,以及各类珍贵历史文献资料,旨在以回溯性的视角带领观众走进他的艺术人生,去感受他的时代激情,体验他所开拓的美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透过展览厅的窗口窥视《东方明珠》让人流连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