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山西(结束篇)

种杰英

<p class="ql-block">  4月29日,酒店早餐后八点多钟出发,行驶六十多公里,来到运城市河津市的黄河大梯子崖景区。</p> <p class="ql-block">  黄河大梯子崖位于黄河龙门与石门之间。北望石门,南眺龙门,西临黄河,东居吕梁,山河壮丽,风景独特,堪称“天下第一挂壁天梯”。看那石壁,很多的“工作痕迹”,风吹日晒,凿痕依旧……</p> <p class="ql-block">  景区门口的雕塑,名字是"拓",即开拓者。开拓者右手举锤,左手持凿,正在开山拓石,仿佛重现了北魏时期古人开凿天梯时的场景。"拓"者雕塑,蕴含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风生水起!一线垂水高飘落下,视为“高山流水”。</p> <p class="ql-block">  这尊浑身盔甲的武士雕塑伫立于悬崖边,旁有刻着“黄河龙门,挂壁天梯”字样的石桩,这才是登梯子崖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  黄河梯子崖是1500多年前,北魏孝文帝时期人工开凿的军事古栈道。在黄河东岸的千仞峭壁外侧呈“之”字形盘旋而上,整个石梯宽度在2 - 4.5米左右,有365个台阶,从崖底到崖顶高约100米,台阶坡度陡峭。</p> <p class="ql-block">  禹开石,相传大禹治水时在此遇到这块巨石阻挡,最终将其凿开。垂直的石阶,两边有铁链,手脚并用, 如登天般艰难, 却也惊险刺激至极。</p> <p class="ql-block">  大禹率民众昼夜奋战,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在龙门山凿出了一个像两扇石门一般的豁口,使涛涛洪水奔涌而下,得以疏通黄河,治理水患,百姓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  独占鳌头,踏在险峻的栈道上,抬眼望远方,目光所及之处除了无尽的山就是无尽的水,真是壮观!</p> <p class="ql-block">  鲤跃龙门,又称鲤鱼跳龙门、鱼跃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民间传说,只要鲤鱼能够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为真龙。</p> <p class="ql-block">  倚梯城内的大禹庙化龙殿,化龙殿的对联是——</p><p class="ql-block">上联:登天梯 瞻禹绩 有志方能凌绝顶</p><p class="ql-block">下联:览众山 启新程 无意自然跃龙门</p><p class="ql-block">横批:化尔为龙</p> <p class="ql-block">  倚梯城位于龙门山之巅,是北魏时期的屯兵之所,北魏孝文帝曾西巡到此视察军事祭祀大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望着“一跃过龙门”的门头,</span>站在龙门之巅,远眺对岸、崖谷、黄河、扁舟,黄土高坡的壮丽景象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七里画廊桃花谷:清净优雅,植被茂盛,溪水潺潺,瀑布飘然。在这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和壮观。</p> <p class="ql-block">  登高望远,黄河两岸,风光无限!</p> <p class="ql-block">  两山壁立,河出其中,赛约百步,两岸断壁,状尽斧凿,形状似门。黄河龙门是黄河的咽喉,此处毗邻两面大山,黄河夹中,河宽不足40米,河水奔腾破“门”而出,黄涛滚滚,一泻千里。</p><p class="ql-block"> 亲临黄河水,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山水之间的灵气和大自然的造化之美。</p> <p class="ql-block">  在黄河对面的山峰之中,有一个特别的心形区域引人注目。这个心形是由植被、岩石和其他自然元素巧妙组合而成,为这幅山地景观增添了一抹浪漫与温馨。它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柔情与爱意,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与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登上天梯,跃过龙门,走进桃花谷,我好厉害啊!</p> <p class="ql-block">  在梯子崖景区游览了近五个小时,爬高山,下谷底,历惊险,赏美景。</p> <p class="ql-block">  沿着黄河1号旅游公路行驶近两个小时,到达鹳雀楼景区。</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与武昌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南昌滕王阁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初时因其视野开阔,登上楼顶则有凌空而小天下之感,故名云栖楼。又因黄河流域有一种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似“鹳雀”的鸟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上,后称鹳雀楼。</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国仿造楼中较为精致的。</p> <p class="ql-block">  由于鹳雀楼是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新建的鹳雀楼完全依照唐代风格设计,梁枋斗拱、天花藻井。楼内彩绘,月梁式拱顶上祥云浮动、衣带飘舞,将唐代飞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故鹳雀楼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楼上矗立着一块蓝底金字的“鹳雀楼”大匾,是由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所题写。</p> <p class="ql-block">  “文萃李唐”四字出自书法家沈鹏之手。左右立柱上镌刻着其题写的楹联:“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好一派恢宏气势。</p> <p class="ql-block"> 这尊青铜塑像,就是《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诗人左手持卷,右手挥毫,胸有成竹,笔底生风,千古佳句仿佛刚刚写就。正所谓“诗因楼出,楼因诗名”。崔颢与《黄鹤楼》,范仲淹与《岳阳楼》,王勃与《滕王阁序》等,无不是名诗与名楼的珠联璧合。</p><p class="ql-block"> 登鹳雀楼</p><p class="ql-block"> 唐·王之涣 </p><p class="ql-block">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p><p class="ql-block">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  站在鹳雀楼顶楼,视野开阔,有腾空欲飞,一览天下小之感。向北远眺,门殿、鹳影湖、唐韵广场,尽收眼底,更远处一碧万顷。</p> <p class="ql-block">  乘电梯到达顶楼,步行下楼逐层参观,在景区游览了一个半小时。驱车去酒店途经蒲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  路过普救寺打个卡。</p><p class="ql-block"> 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p> <p class="ql-block">  寺内的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重庆潼南区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  普救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被誉为“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普救渡情关”。</p> <p class="ql-block">  在永济市的采丰绿色饺子村吃的晚饭(永济扯面、热牛肉块、鳕鱼、韭菜饺子),当地特色,味道不错哦。住在全季酒店,全天行驶270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  4月30日,酒店早餐后,近九点钟出发,一个小时后来到运城市的芮城县。芮城县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在黄河“几”字弯最后一拐的臂弯处,北依中条山,南临大黄河,是古中国的核心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位于山西芮城县,是我国现存最大一座元代道教宫观,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是为纪念唐代道教著名人物,被誉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的一处宫廷式道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原建在芮城县西南20公里的永乐镇,吕祖的出生地。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被规划在淹没区内,经批示,由国家水利部拨款220余万元,从1959年至1965年,整体搬迁,切割1000多块壁画完整转移,<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至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国都遗址保存。</span>堪称“世界文物搬迁奇迹”!</p>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的建筑是目前国内现存两处元代大型古建筑群的代表之一,其建筑布局具有特殊风格。在长达五百米的中轴线上排列着宫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五座主体建筑。其中宫门为清代所建,其余四座大殿均为元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  无极之门是永乐宫元代的宫门,建成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也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的最后一年。因殿的东西两梢间,原有高大魁梧的青龙、白虎两星君泥塑像,故又称龙虎殿。</p> <p class="ql-block">  三清殿,又称无极殿,是供“太清、上清、玉清元始天尊”的神堂,为永乐宫的主殿。</p> <p class="ql-block">  殿内四壁,满布壁画,面积达403.34平方米,画面上共有人物 289个。</p> <p class="ql-block">  殿内禁止拍照,当时是为了看清楚木雕,无意中拍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纯阳殿,是为奉祀吕洞宾而建。纯阳殿内,壁画绘制了吕洞宾从诞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游戏人间”的神话连环画故事。纯阳殿内对扇后壁的“钟、吕谈道图”,是一幅极为珍贵、人物描写极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画。</p> <p class="ql-block">  重阳殿,是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内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两颗树长在一起,一颗古梨树,一个柏树,被誉为梨柏盟,千年梨树与松柏结盟,不知它的寓意,也许它别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珍, 如果说敦煌壁画是一个开始,那么永乐宫壁画则是中国宗教壁画的顶峰与终结。</p> <p class="ql-block">  清代石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为旌表孝子李天仁所立,是一座孝子坊。</p><p class="ql-block"> 石坊四柱三楼,其栏额所雕之《八仙庆寿图》及石柱前后的六具游戏狮子,玲珑剔透,极为精美可爱,其他的人物故事、动物、花草、琴棋书画等古玩纹饰,设计雕造均极精致大雅,堪称佳作。</p>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每一砖一瓦都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壁画、雕塑,无不展现出精湛的工艺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散发着古朴而庄重的魅力。步入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代的盛世。</p> <p class="ql-block">  圣寿寺位于芮城县城舍利街,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园67年),因为圣寿寺供奉释迦摩尼的真身舍利,自然而然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寿圣寺砖塔,也称寿圣寺舍利塔,始建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的古塔,是阿育王所建,初名阿育王寺。宋神宗亲笔赐名“寿圣寺”,历经元、明、清多个朝代,多次修葺。抗日战争时期,仅剩下一座宋代古塔,因其独特位置,又被称为“巷口寿圣寺砖塔”。</p> <p class="ql-block">  芮城城隍庙创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俗称“南庙”,庙内建筑集我国古建筑之大成,恢弘大气、古朴典雅,极具观赏价值。在此可观赏元代建筑的粗犷豪放,宋代建筑的纤巧秀丽与装饰技艺,明代建筑的古朴雄浑,清代建筑的工巧华丽。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的山门和戏台合二为一,单檐硬山顶,中间为过道,平时作为山门使用,遇有节日,过道上方棚以木板,即成为戏台。</p> <p class="ql-block">  享亭:又名看台,元代建筑,是古时庙会时观看戏曲表演所在的建筑。享亭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布灰筒瓦,梁架为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建筑形制粗犷而浑厚。</p> <p class="ql-block">  碑廊:中轴线东侧的碑廊藏碑90余通,可称得上是石刻博物馆,陈列有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的历代名碑、造像碑、墓志铭等。</p> <p class="ql-block">  大禹渡黄河风景游览区位于陕晋豫三省交界处的芮城县县城东南黄河之滨,依崖傍水,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素有“黄河明珠”、“北国江南”之称,是一处融合黄河文化、大禹文化、佛教文化、现代水利文化为一体的黄河风景游览区。</p> <p class="ql-block">  大禹神柏:位于大禹渡景区,胸围4.9米,树高16米,树龄4000年,据传神柏为大禹治水时亲手所栽。神柏长势雄姿伟岸,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冠若巨伞,覆地半亩。因该树冠呈龙抬头状,站在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龙头高昂,虬枝参天,所以当地老百姓称其"龙头神柏"。</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最大的宫殿庙宇是“禹王大殿”,虽然它是现代建筑,但依然能感受到其庄重与宏伟。禹王大殿是禹王庙的主殿,仿清重檐歇山五楹,殿内安奉的禹王座像高5.7米,为国内最大。进殿参拜!</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禹渡崖头上的柏树傍,远眺一下大禹雕像。大禹连续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无遐一顾,终取得治水成功,后人为大禹的精神和功德所深深敬仰,就把大禹受神灵点化治水大军乘舟出发之地称为“大禹渡”。</p> <p class="ql-block">  芮城县不大,但其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和“古中国”的核心地。在芮城游览了近四个小时,走过了永乐宫、寿圣寺、城皇庙、大禹渡。从芮城黄河大桥渡过黄河。</p> <p class="ql-block">  傍晚五点多钟到达南阳市。先到“天下第一岗”一一卧龙岗转转。</p> <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蜀国丞相诸葛亮曾在南阳隐居躬耕,号卧龙先生,其隐居之地就被称为卧龙岗。</p> <p class="ql-block">  三顾堂:这里还原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场景。走进堂内,仿佛穿越回了三国时代,亲眼见证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初次相遇。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年刘备是如何冒着风雪,三次登门拜访,最终打动了诸葛亮。这种“礼贤下士”的精神,至今仍让人感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  卧龙岗的名字来源于诸葛亮的名号“卧龙先生”。相传,诸葛亮年轻时曾在这里隐居,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智慧。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这才有了“三分天下”的传奇故事。可以说,卧龙岗是诸葛亮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三国历史的起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七点多钟到达酒店,在附近找了家饭店,品尝一下当地特色。全天行驶了450公里。</p> <p class="ql-block">  5月1日,八点钟酒店早餐,八点半钟驱车再次来到卧龙岗的武候祠。</p> <p class="ql-block">  祠前是宏伟雅致的“千古人龙”石牌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对称的锦纹、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石牌坊高耸门外,望柱冲天,在苍松翠柏映衬下,使武侯祠显得更加巍峨壮观。</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在卧龙岗上,始建于元代,也有说法认为建于魏晋,并盛于唐宋,有近1800多年历史,当时官方为了纪念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此躬耕而建,是历代官方祭祀诸葛亮的地方。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镌刻的“武侯祠”,是郭沫若先生所题。</p> <p class="ql-block">  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体建筑,殿宇高大宏伟,两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诸葛亮坐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是历代祭祀诸葛亮的重要场所。大殿正门上方悬挂着“隐居求志”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  大拜殿前悬挂匾联十余幅。这些匾额和楹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诸葛亮的至高赞誉。每一块匾额、每一幅楹联都承载着对诸葛亮的怀念和敬仰,彰显了他的智慧和忠诚。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诸葛亮的伟岸身影。</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内最为著名的景点当属诸葛草庐。诸葛草庐是一座八角攒尖式建筑,高4米,砖木结构,回廊相衔,茅庐覆顶,古朴而简陋。草庐的门楣上悬挂着“诸葛草庐”的匾额,由史学泰斗郭沫若先生所题。</p> <p class="ql-block">  宁远楼位于武侯祠祠院最后部,传为诸葛亮躬耕南阳时藏书、弹琴、凭栏远眺的地方,后人筑楼以示纪念。<span style="font-size:18px;">楼正中塑有武侯诸葛亮抱膝长吟像。</span>宁远楼是武侯祠内主体建筑之一,也是祠内最高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三顾堂:是刘备三次求访孔明的地方。殿内有刘备、诸葛亮对话的塑像,二人分宾主而坐,书童侍立侧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两表酬三顾,壹对足千秋。”这副悬挂在三顾祠门柱的著名楹联,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 “两表”,是指诸葛亮北伐时呈送给后主刘禅表决心的《出师表》《后出师表》;“三顾”,是指当初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壹对”,则指著名的《隆中对》。</p> <p class="ql-block">  岳飞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碑廊,21块石碑贯通长廊,颇为壮观,配以清代书法家曹广桢的“春风有形在流水,古贤奇迹于斯文”对联,游人至此,无不留步观赏,无不为诸葛亮兴复汉室,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和岳飞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  《出师表》碑被称为“三绝”碑:一为文章绝,《出师表》为千载名篇;二为书法绝,岳飞的书法可谓苍劲峭拔,龙飞蛇腾,尤见忠武之气流于笔端;三为刻工绝,宛如手书。三者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半月台,传说是诸葛亮夜观天象的地方,让人不禁遐想连篇。 半月台高数丈,台下为老龙洞,洞门两侧石刻“自古宇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对联。</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井:在武侯祠入口右侧卧龙潭旁有井一眼,名曰诸葛井。井口为青石凿成,传为诸葛亮“躬耕”时汲水之处。</p> <p class="ql-block">  卧龙潭:是诸葛亮躬耕南阳卧龙岗时浴身濯足、洗涤乘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清代顺治年间的一座大型砖雕照壁,照壁的主题是鲤鱼跳龙门。在照壁的中心部位雕凿了三个拱形透空的门楼,称作龙门。门楼之上雕饰三条腾云驾雾的巨龙。中间门洞最大,左边次之,右边最小,隐喻金榜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汉碑亭内的三通汉碑堪称我国汉代的文物瑰宝,这三通汉碑,分别为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的《张景造土牛碑》《赵君碑》和东汉永兴二年(154年)的故宛令益州刺史南郡《李孟初碑》。这不仅为研究汉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还是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南阳武侯祠内,有400余通碑刻,有历代匾额楹联200余幅,千年古树4棵。在阅尽了世间风云,经历了沧桑巨变后,它们以特有的方式、丰厚的内涵体现了南阳悠久的历史,展示了南阳灿烂的文化,讲述着诸葛亮躬耕南阳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建筑群融合了园林建设、祠庙建筑,总体格局婉转盘桓,结构幽雅精致,氛围古色古香,意境如诗如画,既不失名士祠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新景象。</p> <p class="ql-block">  这座牌坊上的“九州名郡”,彰显了秦汉时期南阳郡的辉煌。在武侯祠参观游览了一个半小时。驱车去下个景点,医圣祠。</p> <p class="ql-block">  途中看到,矗立在道路中间的一尊张仲景雕像。手持医书,目视远方,心系百姓。</p> <p class="ql-block">  汉阙大门,是一对高大雄伟的子母阙,门阙既可登高望远,又是权威的象征,阙身下面镶嵌着一对朱雀,西南而立,展翅欲飞,象征着方位和吉祥。在宏伟壮丽的金黄色琉璃瓦的映衬下,正门上方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更加显得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  山门为朱红色三孔拱形山门,单檐歇山式顶,红墙黄瓦。</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张仲景墓及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南阳医圣祠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汉代风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后攀连,结为一体。墓前有清顺治13年(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石碑,高8尺,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一莲花台坐,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p> <p class="ql-block">  张仲景还发明了饺子,救斯民于病痛和冻饿之中。张仲景还被称为”琴祖“,是因为他曾经救过一个千年老猿,老猿为了感谢他送给他一段千年古木,此木一分为二,做成了一阴一阳两把琴,据说中国十大名古琴中就有这两把琴,因而张仲景被称为”琴祖“。</p> <p class="ql-block">  大殿:大殿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下联“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南阳有名山名水名胜,但更因出了张仲景这样的名人,而使南阳更加有名。大殿内陈列着《伤寒杂病论》的各种版本及国内外医界同仁捐赠的文献资料。</p> <p class="ql-block">  六角碑亭:碑亭里矗立六块石碑,有毛泽东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有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有周恩来的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为医圣祠撰写的碑记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谭震林为医圣祠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  张仲景铜像:高大的医圣张仲景铜像,凝眉深思,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眉宇间。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 (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p> <p class="ql-block">  南阳是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总让人三顾而不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仿佛一本翻不完的史书,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p> <p class="ql-block">  离开南阳市,一路高速,畅通无阻,下午5点半钟平安抵达合肥。全天行驶530公里。</p> <p class="ql-block">  此次山西之行历时十六天,共行驶4288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途经河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span>走过了七个AAAAA景区,十多个AAAA景区。走过风景,留下回忆,度过时光,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说:“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遵照执行,继续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