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唱京戏(2025年5月29日)

湄萍

<p class="ql-block">  我的图文里大多是我自己唱的京戏,只因我受爸爸的影响,爸爸平常能唱两句京戏,还经常同我讲他家人早年在上海里弄居住时唱京戏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13号,.日军侵略并占领上海。正像京剧《沙家浜》里沙奶奶唱的那样:“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江南国土都沦亡 …… 。</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爷爷在上海交通大学教书,家就租住在当时上海市区内的极斯菲尔路元善里2弄2号(现上海的万航渡路),爷爷一大家子包括爷爷的妈妈。爷爷的兄弟姐妹,还有我爸爸兄弟姐妹,老少三代共10多口人居住在一幢3层的小楼里。因为当时极斯菲尔路一带是英租界地,所以日本人不敢贸然进入。人身相对就安全。恰在此阶段我奶奶娘家上海嘉定县的家宅屋遭日军飞机轰炸毁损,为躲避战乱,一大家子便来到上海投奔我爷爷奶奶家里。他们一大家子连老带小也有10多口子人。就一起住在爷爷家的3层小楼里。楼下客厅吃饭,楼上两层住人。两大家子聚在一起可热闹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爷爷自家三代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奶奶娘家一大家子三代人</p><p class="ql-block">(中排戴眼镜的是我的爷爷,后排女人有两个最漂亮的小女子先后嫁给了我爷爷为妻。)</p> <p class="ql-block">  我爸爸兄弟姐妹5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奶奶娘家是嘉定的大户人家。投奔来上海爷爷家,自然带着佣人和奶妈。两家加起来也有30来口人了。楼下客厅开饭就得开上三桌。平日里两大家子就分成两大摊儿。一摊儿由我奶奶娘家父亲为首做糕团。各式的上海糕团糖果勾引着孩子们的食欲,因此孩子们最开心在糕团人堆里来回穿梭。另一摊儿就是由我奶奶的兄弟们一起唱京戏。还专门请了琴师来家伴奏,舅舅们唱的热火朝天,还拼命的拉小孩子们进来唱,唱的最多的就是程派唱腔,爸爸说那时他只喜欢吃糕点,不喜欢唱京戏,无奈舅舅们非得要让他学唱。因此他极不情愿地学会了唱几句。但几十年后,他老的日子却喜欢唱上两句,因此也深深的影响到我,也几分喜欢京戏。年少时就喜欢唱样板戏(那年代人人都会唱样板戏)。我现在年老了,也学会唱几段传统京戏了。</p><p class="ql-block"> 家族的先人喜欢唱程派,但他们的唱段没有流传下来。那我就传上一段我唱的程派《锁麟囊》里“春秋亭”的一个段子吧。</p> <p class="ql-block">正儿八经的唱京戏我不会。普普通通唱一段,大家听了觉得我唱的有点戏腔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奶奶的父亲,就是我爸爸的外公,也是个咬文嚼字儿的文人,但他无意仕途。喜欢做些手工和糕团生意,凭着多才多艺、足智多谋。他在上海嘉定也拥有一个大庄园。</p> <p class="ql-block">他十分欢喜我爷爷这个教书匠女婿(竞把他两个如花似玉的亲生女儿先后下嫁给了我爷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他亲笔写给我爷爷的信笺。</p><p class="ql-block">六十余天占鹊居,</p><p class="ql-block">途中困苦顿消除。</p><p class="ql-block">最难性有容人量,</p><p class="ql-block">独处楼头任我舒(住亭子间)</p><p class="ql-block">课暇惠邀观电影,</p><p class="ql-block">梦回时恐燬云庐。</p><p class="ql-block">河沙聚散原无定,</p><p class="ql-block">冦退依然返里闾。</p><p class="ql-block"> 相距两月,不能无感于怀,赋此以博菊人(我爷爷的字号)贤倩一哂(博君一笑)。愚舅王德彝未是草(并不是正式的诗作,只是一个草稿而已。)。</p><p class="ql-block"> 过了几个月,战事刚刚有些平息,我奶奶的娘家人便打道回嘉定府,重修他们被战乱炸毁的房屋,毕竟还是自家的宅地好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段家事在我爸的印象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迹,所以爸在我跟前经常提起这些事情,于是我就用笔记录下来。以做先辈们的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