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广东醒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起源于唐代宫廷狮子舞,随着中原移民南迁至岭南地区,逐渐演变为今日的南狮。醒狮在明代首次出现在广东南海县,如今已广泛传播至广东、香港、澳门、广西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醒狮便成为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象征。2006年,广东醒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Ⅲ—51。</p> <p class="ql-block">醒狮表演融合了武术、舞蹈与音乐,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一场热闹非凡的舞狮活动中,观众围成一圈,场地布置简单却庄重,氛围热烈喜庆。舞狮者身着传统服饰,狮子的颜色丰富多样,黄色、红色与粉色交织在一起,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无论是拍照留念还是驻足欣赏,这场民俗活动都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南海县被认为是南狮最早最正宗的发源地。明代初期,南海便有专门制作舞狮和锣鼓的能工巧匠。每逢节庆或喜庆之事,当地墟集与村落都会出动舞狮助兴,逐渐成为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随着四乡和相邻郡县前来采购狮子和锣鼓,南海的舞狮技艺得以流传和推广,后逐渐传至广州和遂溪。</p> <p class="ql-block">佛山醒狮原名为瑞狮,意为吉祥如意,是佛山民间庆祝方式。然而,随着鸦片战争战火蔓延至南方,“瑞”字因方言谐音“睡”,具有民族忧患感的佛山人将其改为“醒狮”。从此,“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这不仅成为扬民族之威的重要仪式,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国时期,醒狮与佛山的武馆紧密结合,几乎每个武馆都设有醒狮。然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醒狮被当作封建迷信而被禁止。20世纪80年代以来,醒狮活动逐渐恢复,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上街采青、巡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广东醒狮活动得以恢复并日益繁荣。佛山、湛江、广州等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群众性狮艺普及,不少地方成立了醒狮队。1980年,荔湾华林武术醒狮团成立,成为荔湾区最早成立的醒狮队,也是广州市唯一一家由街道组织的醒狮团。</p> <p class="ql-block">1985年,广州工人醒狮协会在广州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登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醒狮协会。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冲击下许多年轻人外出谋工,遂溪村民的娱乐方式也随之增多,很多人不再愿意从事枯燥又没前途的醒狮活动。1997年,番禺沙湾镇沙坑村龙狮团成立,为醒狮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醒狮表演项目丰富多彩,分为贺庆、竞技、联谊、驱邪、阵式和演艺六类。贺庆活动中,群狮齐贺,狮鼓齐鸣,通过拼砌吉祥语句和图案表达祝福。竞技中,多个狮班同台献艺,各显高难灵巧狮艺,以求扬名乡里。联谊则通过点香交拜,群狮起舞,同庆共乐,增进友谊。</p> <p class="ql-block">驱邪表演中,醒狮对各种邪毒物类予以撕咬、吞食,以求达其驱邪镇恶之目的。阵式表演中,主家的狮班为应邀前来的各个狮班设下阵式,各狮班按狮坛规矩以不同招式套路技艺破阵,场面热烈。演艺则通过表演各类采青套路,如采桥青、盘凳青等,展现醒狮的技艺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佛山舞狮深受古典戏曲影响,其面相造型选取三国时期的英雄为偶像。刘备狮装扮成白脸、黄脸或粉红脸,关公狮为红脸,张飞狮为黑脸,赵云狮为银色或青色脸,黄忠狮则为黄灰相间的脸。这些脸谱完全体现了粤剧中的好汉形象,赋予舞狮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不同颜色的脸谱配以不同的装饰物,如刘备狮双腮上的“帽球”和狮额正中的明镜,表现威猛与正气;关公脸配以大红彩球和白胡须,展现仁义忠勇;张飞脸谱则饰以黑色绒球,表现凶悍骁勇。舞狮者通过选择不同脸谱的狮头,赋予其相应的性格特征,体现各自的英雄崇拜倾向。</p> <p class="ql-block">醒狮表演中,舞狮者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包括“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采青”作为醒狮的精髓,具有戏剧性和故事性,通过起、承、转、合等过程展现醒狮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醒狮的桥步采用南派武术的四平马、子午马、丁字马、座盘马、吊蹄马等步法。步法多样,包括麒麟步、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提步、摆步、丁步、越步、扑步、跳步等,展现出醒狮的多样技艺。</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舞法包括佛引狮、采灵芝、出洞、过山、滚球、吐球、上楼台、过云桥、桥底寻青、八仙贺寿、七星伴月及各式采青。“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佛山醒狮所采之“青”用生菜和利市悬挂,将迎春、添丁和发财三大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祈求吉祥。</p> <p class="ql-block">醒狮表演配以鼓、锣、钹等乐器,亦根据地方特色和表演需要,配螺号、中堂鼓、小钹等。鼓点打法多样,包括传统三声、七声、三七声、梅花七声、混合声等,通过轻、重、缓、急节奏转换,营造现场气氛。</p> <p class="ql-block">醒狮种类繁多,包括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尤以佛山、遂溪和广州的醒狮最具代表性。广州沙坑醒狮道具造型独特,表演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通过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八态,表现威猛与刚劲。</p> <p class="ql-block">广东醒狮不仅成为全国知名的民间舞品牌,更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深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佛山舞狮风俗的形成与一则民间故事有关。某年佛山流行瘟疫,居民患病,人心惶惶。长者建议用狮子镇住邪气,于是大家扎狮头、绘狮形,敲锣打鼓入宅舞狮。不久患病百姓逐渐痊愈,由此形成了舞狮风俗。佛山狮头制作工艺始于清乾隆年间,狮头在石路(头)铺生产,成为醒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