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眼是镜 映现人品——眼睛的“罪过”杂谈之四

杨家老兵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心眼清净,所见皆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丰子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扫除心眼事,双笑送平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朱祖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君终日,怎安排心眼?”</p><p class="ql-block">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这个诗句,理应作为“吾日三省吾身”式的灵魂诘问,拟可列为日省其身的第四问:“为人的心眼不正乎?”</p><p class="ql-block">心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义词,本文仅聚焦于道德人品层面,取其善恶有别的含义,与心肠、心地之意相近似。</p> <p class="ql-block">心与眼(目)两个单词,早在商代就分别出现在甲骨文中。古人出于“心眼两相亲,心眼自相照,心眼共追寻”的认知,早就从道德人品层面把心和眼两个字同心灵画上了等号。而心眼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最早见于公元424年南朝翻译的佛经《观无量寿经》,自唐宋以后,心眼二字便被确切地赋予道德人品的属性。在此之前,大概民间早就流行将心眼作为心地善恶的代称了。</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心眼?简而言之,它是人品的通俗表达,它用于衡量人的心地善恶,品性优劣与格局大小。心眼好,意味着人性善,人品好,人气旺。反之,则不然。心眼二字,是人们评价人品优劣最常用最有代表性的尺度,也是界定常人、好人、小人和坏人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好心眼,以善良、正直和诚信三大优良品性为根底,大致可分为三个层级或境界。第一个层级是独善其身,包括内观自省,主动择善而从,从善如流,勇于改过从善。这类人既利己又利人,绝不损人、骗人、坑人和害人。第二个层级为施善利他,心怀慈爱,待人友善,乐善好施,热心地扶贫救弱。第三个层级是臻善为公,他们能做到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以至公而忘私,积极遏恶扬善,展现出大公大爱、至善至美的崇高境界可以说,心眼,既是三观的基石,又是三观的重要内涵。心眼好,人品才好,这是一个人成为好人、好党员和好干部的基础和前提。:!:..::..一直—∵...:二零一..丶二巷。</p> <p class="ql-block">宋代陈著曾感叹: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世人心眼最无常,景物流禅争顷刻。</span>”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载道德智慧的心眼,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在现实生活中,不良诱惑纷至沓来,精致个人主义肆意蔓延,使不少人对心眼的善恶界限愈发含混甚至倒错。互联网虚拟世界造成了许多道德真空地带,匿名隐性削弱了法纪的约束力,从“网络暴力致死”的群体狂欢,到“科技伪造技术”引发的信任危机,不断吞噬着人们心眼中人性善的光芒。由此看来,重提审视心眼的修炼之道,重拾对“心眼”的敬畏,不仅关乎个人品格的塑造,更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反之,若普遍忽视心眼的修炼,则可能引发诸多矛盾与纷争,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p><p class="ql-block">“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要想准确判断一个人的心眼好赖并非易事。然而,日久见人心,板荡识诚臣,时间和困境往往能成为看透人心的试金石。苏轼和王安石、章惇三人的情感纠葛,便是有力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苏轼与王安石,原本是北宋政坛与文坛的双子星,两人交往甚密。后因王安石变法成为政敌,苏轼多次直言不讳地批评新政弊端,王安石也设法阻挠神宗重用苏轼,双方在文章上也互相攻讦。但是,当苏轼乌台诗案获罪时,已罢相归隐的王安石星夜上书宋神宗,为苏轼求情,—句“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救了苏轼一命,尽显其良善宽容‌的好心眼。‌‌后来,苏轼绕道江宁拜访王安石,身着便服的王安石骑驴相迎,两人尽释前嫌,一同畅游山水,论诗文,成为君子之交的一段佳话。王安石也因此被后人誉为“千古名相”,就连政敌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也称赞他“视富贵如浮云”‌。</p><p class="ql-block">苏轼与章惇两人年轻时就交情深厚。然而,当章惇因拥戴王安石变法得势拜相,却力主将政见不同的苏轼贬至惠州,当见苏轼在诗中呈现乐观态度,章惇恼羞成怒,又将他贬到当时的“荒蛮之地”儋州(今海南岛)。他还派人搜查苏轼诗文,断章取义,以“讥斥先朝”罪名构陷苏轼,甚至剥夺苏的官舍居住权,逼迫他借住民房,迫使苏轼在一封私信中写下了"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的血泪文字。 章惇这种不讲情义挟私报复的恶行为人不齿,宋史称其“ 穷凶稔恶"(稔恶rěn è,罪恶深重),并将他列入《奸臣传》。后来,章惇失势被贬雷州,此时苏轼遇赦北归,有人劝他报复章惇,苏轼不仅果断拒绝,还托人给章惇捎去治病药方。苏轼这种以德报怨的君子风范,赢得后人夸赞:“东坡胸次,广大若天地。”</p><p class="ql-block">苏轼的人品与文品有目共睹,从王安石和章惇在苏轼落难时的不同表现,二人的心眼和人品高下立判,昭然若揭。</p><p class="ql-block">除了生死危难关头可映现人的心眼,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对利益、困难、荣誉和过节等问题的处理方式,同样能体现人品的优劣高下。比如,重利当前,是主动谦让,先人后己,还是见利忘义,争抢独占;看到他人事业有成,是乐见其成,同喜同乐,还是吹毛求疵,嫉妒仇视;当他人遭遇困境,是伸手相助,雪中送炭,还是冷漠旁观 ,落井下石;与人有矛盾或过节,是主动化解,重建信任,还是耿耿于怀,伺机报复;自己得势时,是谦和待人,不忘人恩,还是谄上傲下,忘恩负义等。在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上,一个人的人性善恶往往会暴露无遗,心眼好坏也就一目了然。虽然经历一件事未必能看清一个人,但多经历几件事,便能逐渐认清对方的人品。</p><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心眼不好的人,往往是算计别人,却暴露了丑恶嘴脸,结果落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下场都很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岂知尽日劳心眼,只在尘寰腐鼠间。”(宋代田亘)</span>民间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也有”,网络又衍生出“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的说法。这两句话合在一起意味着,群体中难免存在品行不端之人,而这些人会对群体造成不良影响。对于个别心眼狹窄、盘绕于“腐鼠间”的小人,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失察失防。就像《羊脂球》中的羊脂球,为救众人牺牲自己,最终被众人抛弃;演员孙俪资助一名大学生,反被对方诬陷。这些事例警示我们,道德在利益面前往往不堪一击,善良必须带有锋芒。我们所提倡的好心眼,不仅是向善的心眼,还包括防范和批判恶行的心眼。当然,在人际交往中,要以信任他人为基础,同时保持适当的防备之心,平衡好信人与防人的关系,才能既保护好自己,又收获真挚的友情和信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所知心眼大,别自开户牖”(yǒu,窗户),“翠满东窗阴,心眼扫恶俗”。</span>防备他人是一种处世技巧,而防治自己心眼的恶俗,牢固向善向阳向上的心眼,才是根本之道。我们要将防范外界小人与抵御内心私欲邪念相结合,坚持修身养性,端正三观,及时清除心眼中的汚浊,提升辨别和抵制丑恶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自我,让心眼之镜久久保持洁净澄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