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灵儿<br>美篇号:156893800<br>图/网络(感谢原摄影老师) 端午,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与情感的节日,在华夏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着独特的印记。在丹东,这座与朝鲜隔江相望的城市,端午节更是有着别样的风情,它将传统的习俗与当地的人文特色完美融合,宛如一首悠扬的民谣,在岁月的长河中传唱不息。<br>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的凉意,丹东的老人们便已早早起身,带着孩童走向郊外。在草丛间,露珠在晨曦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他们弯下身子,让双脚感受着露水的清凉,仿佛这样就能洗去一身的晦气,迎来一年的安康。这是丹东端午的第一个仪式——踩露水,传统民俗认为五月是瘟疫开始的季节,端午早上的露水有驱瘟辟邪的功效。孩子们嬉笑奔跑,手中挥舞着刚刚采下的桃树枝、艾蒿和蒲草,这些散发着清香的植物,即将被扎成小捆,悬挂于门楣、中堂,寓意着逃瘟疫,驱邪气,顺顺利利。满族人还有在门楣悬挂红布扎的小猴的习俗,用以看家护院。 回到家中,屋内弥漫着糯米与粽叶的香气。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泡好的糯米、红枣、豆沙以及翠绿的粽叶。长辈们手法娴熟地包着粽子,一边包,一边讲述着端午节的由来,讲述着屈原的故事。孩子们在一旁有样学样,虽包出的粽子模样千奇百怪,但那份参与的热情却丝毫不减。粽子下锅,随着水温升高,香气愈发浓郁,这香气中,饱含着家的温暖与传承的力量。 午后,来到鸭绿江畔,江面上虽没有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但江边的人群却也熙熙攘攘。江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让人忘却了夏日的燥热。远处的鸭绿江断桥静静矗立,它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今在端午的阳光下,更显庄重肃穆。江边的街道上,许多商店挂着中朝两种文字的牌匾,店内销售着具有朝鲜族特色的服装、食品、首饰摆件等。走进一家朝鲜族风味的餐厅,点上一份年糕、海带汤或是朝鲜族拌饭,感受着不同民族文化在这座城市的交融。 在丹东的乡村,端午的氛围同样浓厚。村里的妇女们早早准备好了五彩线,在孩子还未睡醒时,就轻轻系在他们的手腕和脚腕上。孩子们醒来,发现自己手上和脚上多了这五彩的丝线,相信是老天爷和神仙赐给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村里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回忆着过去的端午时光,感慨着岁月的变迁。年轻人则趁着节日,放下忙碌的工作,陪伴在父母身边,享受着这难得的团聚时刻。 端午,于丹东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一种对家与国的深情眷恋。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有了一个停下脚步、回归本真的理由;让我们在品尝粽子的香甜、感受习俗的魅力时,铭记历史,珍惜当下;让我们在与家人、邻里的相处中,传递温暖,增进情谊。 在这一方土地上,端午的习俗如同古老的树根,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汲取着生活的养分,绽放出绚丽的文化之花。而我们,便是这文化传承的使者,在岁月的流转中,将这份独特的端午记忆,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让丹东的端午,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