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著名小说《红岩》的读者,对息烽集中营这个名字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吧。<br> 息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设立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秘密监狱,位于贵州省息烽县。<br> 息烽集中营对外挂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军统内部称为“大学”,始建于1938年,于1946年7月撤销。近8年间,关押共产党人、爱国志士1200余人,600多人被秘密杀害和折磨致死,400多人下落不明,幸存者不足百人。息烽集中营作为军统在西南地区设立的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级别最高、杀人最多的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江西上饶集中营并称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三大集中营。<br> 在息烽集中营,被关押的人员中,包括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中共川康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深入军统内部的共产党员张露萍、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共和国年龄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红岩》小说中“疯老头”华子良原型韩子栋、仗义执言的著名学者马寅初和致公党领导人陈其尤……<br> 息烽集中营旧址,见证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历史,是共产党人、爱国将领、进步人士,与军统特务进行意志、信念、人格较量的特殊战场。在这座“魔窟”中,无数革命先烈体现出坚定信仰、宁死不屈的顽强精神。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染红了共和国旗帜,铸就了共和国巨大的红色基石。<br> 纪念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贵州省党史教育基地、贵州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div> </div> 纪念馆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展示革命先烈英雄群像的雕塑“忠魂曲”。 烈士们虽然身披锁链,受尽酷刑折磨,却依然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其英勇形象和不屈精神,让人深感震撼。 雕像前,摆满了人们敬献的鲜花 …… 在旧址大门处,写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几个大字,这是国民党当局为了掩人耳目而对外宣称的名字。在军统特务内部,他们称重庆渣滓洞为“小学”、重庆白公馆监狱为“中学”,而息烽集中营“等级最高”则被称为“大学”。军统抓获的革命志士,需先经过“小学”“中学”的关押审理后,再被送往息烽集中营,这一过程称为“升学”,而”留学”则是处死的黑话。 步入旧址大门,路中央“抬起头来”四个大字引人注目,意为关进这里的“犯人”要抬头看清现实,早日“交代”。路的左侧停放着当年特务们使用过的美式吉普车和三轮摩托车。 集中营包括设在阳朗坝区的集中营本部,和与之相距14公里的玄天洞杨虎城将军囚禁处两个组成部分。集中营本部设立在贵州息烽县城南的阳朗坝猫洞村,又被称为猫洞集中营。由于行程的原因,我们只参观了集中营本部。 军统把整个集中营分为了天堂(办公区)和地狱(监房)两部分。监房不称“监”而称为“斋”,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加上“特斋”共九个监号。 <b>义斋</b> 集中营用于关押“女犯”的地方。巾帼英雄张露萍、小萝卜头宋振中、监狱之花孙达孟等曾被关押于此。 义斋围墙外的特务岗亭。 义斋监舍。 这是“小萝卜头”的监室。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著名小说《红岩》中烈士原型宋绮云和徐林侠的幼子,是“共和国最小的烈士”。<br><br> 他出生后仅8个月就随母亲入狱。在狱中,由于极度缺乏营养,发育严重不良,脑袋显得特别大,因此被难友们称之为“小萝卜头”。又因他年龄较小行动相对自由,成为狱中难友之间传递消息的小交通,在息烽集中营被关押3年多。息烽集中营撤销时,“小萝卜头”随父母被转押至重庆,在那里,与父母一起遭到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他的一生基本都在狱中度过,遇害时不满9岁。 这是关押“小萝卜头”等人的监室内景。睡觉的通铺每人一尺三寸,翻身都难,用黑纸糊着的窗户不透一丝光线;“犯人”吃喝拉撒都在牢房,不能理发洗澡,个个惨不忍睹,肠胃病、痢疾肆虐。 <b>猫洞</b> 天然岩溶洞,系军统对革命志士残酷刑讯、秘密杀害之处,又是关重禁闭之处。洞中施用的毒刑达12种之多,被杀害的人就地掩埋。在洞中严刑逼供,受刑者即使发出撕心裂肺的叫声,洞外一点都听不见。凡有“违反监规”者,就会被投入阴森、黑暗、潮湿的洞底关押。1946年息烽集中营撤销,军统特务从外地运来粘性极强的泥土,将洞堵塞。在解放后的一次发掘中,挖出一堆白骨,有的骨架上套着脚镣或手铐。1997年,人民政府组织修复工作,又进一步挖出了石梯十多级。 <b>集中营刑讯手段</b> 1.快活椅:电椅;2.半边吊:悬吊一手一脚;3.坐飞机:两手反绑悬吊;4.打针:在十个指尖钉入钢针或竹签;5.老虎凳:将人捆在长凳上,在脚下垫砖;6.吃汽水:用辣椒粉兑水或酒,从鼻子灌入;7.车轮战:轮番审讯,使被审讯者极度疲劳;8.绣花针:特制的钢针,扎入心脏部位通电施刑;9.喷鼻香:用香一束,点燃后放入竹筒内专熏鼻孔;10.点天灯:把浸上油的棉花,绑在十个指头尖上,点火燃烧;11.猴子搬桩:两手大拇指用细麻绳捆在一根劈破的木棒上,中间夹楔撑开;12.用钉满铁钉的木棒,来回抽打至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再用麻布一层层裹上,十天半月新肉长出后,再将麻布连皮带肉一起撕下来。 这是猫洞外景。由于内部过于恐怖、阴森,参观者常有不适感,现在很少对外开放。 这是“猫洞”前的雕塑《抗争》。 <b>忠斋</b> 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的诞生地。中共党员罗世文、车耀先、许晓轩、文策、宋绮云、韩子栋、周科征及党外人士刘丕光等曾被关押在此。 忠斋外景。 <b>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组织表</b> 书记:罗世文 支委:车耀先、韩子栋 党员:谭沈明、陈策、周科征、许晓轩、宋绮云、徐林侠、张露萍、张蔚林、冯传庆、杨洸、赵力耕、王锡珍、陈国柱、阎继明、王品三等…… <b>中共狱中秘密支部 </b> “中共狱中秘密支部”是以罗世文、车耀先为首的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内的中共党员,在和党失去联系、深陷绝境的特殊情况下,在集中营内这种特殊的环境里成立的党的基层组织。集中营内关押的人中,中共党员占多数。<div> 1940年底,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军事委员车耀先不幸被捕后,送押到息烽集中营。他们都是有多年地下斗争经验的我党高级干部。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观察、了解,他们认为应该成立一个党的组织,来领导狱中党员和团结难友,开展对敌斗争。他们借周养浩(时任军统局息烽监狱少将主任)搞“狱政革新”、放“修养人(指集中营囚犯)”出牢房参加劳动的有利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暗中联络,于1941年,成立了以罗世文为支书、车耀先、韩子栋为支委的“秘密支部”。支部成立后,立即制定了适合于特殊环境里开展斗争的行动纲领,多次以“合法斗争”形式,抵御和挫败了集中营当局的“政治攻心”阴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在押者们的利益。在以后的五年中,“秘密支部”一直是集中营内领导党员、团结难友共同对敌斗争的坚强堡垒。</div> <b>中共狱中秘密支部行动纲领</b> 1、团结难友,要求改善生活待遇,以便在局势好转时争取出狱。2、争取阅读书报的权利。3、同叛徒、变节分子、动摇分子作斗争。4、尽量想与外界取得联系,让党了解狱中情况,进行援救或里应外合,举行暴动。 <b>孝斋</b> 孝斋设监房10间,曾关押200多人。正房曾是集中营先后设立的印刷厂、卷烟厂、缝纫厂生产车间,张露萍等曾在此劳动4年多。 孝斋外景。 孝斋内景。 这是“犯人”劳动的酒厂蒸馏器具。 缝纫车间。 印刷车间。 <b>《七月里的榴花》 张露萍</b><div>七月里山城的榴花,<br><div>依旧灿烂地红满在枝头。</div></div><div>它像战士的鲜血,</div><div>又似少女的朱唇。</div><div>令我们沉醉,</div><div>又让我们兴奋!</div><div>石榴花开的季节,</div><div>先烈们曾洒出他们满腔的热血。</div><div>无数丰富的血啊,</div><div>汇成了一条巨大的河流!</div><div>这七月里的红河啊,</div><div>它冲尽了民族百年来的耻辱与仇羞!</div><div>我们在血海中新生,</div><div>我们在血海中迈进,</div><div>今天,胜利正展现在我们的眼前。</div><div>我们要去准备着更大的流血,</div><div>去争取前途的光明。</div><div>——发表于息烽监狱党支部《复活周刊》</div><div><br></div><div><b>张露萍</b>(1921年—1945年),女,原名余家英,四川崇庆人。1938年奔赴延安,当年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18岁的张露萍受党派遣,到重庆打入国民党军统电台。 在中共南方局军事组领导下,为党获取了大量情报。1940年3月,地下党支部不慎暴露,张露萍等7人不幸被捕。后被转押到息烽集中营。在狱中,张露萍经常给“小萝卜头”讲故事。 1945年7月,就义于贵州息烽集中营,时年仅24岁。</div><div><br></div> <b>红岩石榴树</b> 该树苗,由许晓轩烈士当年在重庆白公馆监狱种植的石榴树繁衍而成。 <b>许晓轩烈士刻字</b> 1943年的某一天,周养浩强迫政治犯许晓轩在两棵树上,分别刻“先忧后乐,忠党爱国”八个字。许晓轩刻完“先忧后乐”后,故意摔伤手臂而拒绝刻“忠党爱国”。<div><b>许晓轩烈士(著名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b> 许晓轩(1916年—1949年11月27日),男,江苏江都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许晓轩赴重庆,参加了党领导的各项活动。1938年5月,许晓轩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刊物《青年生活》的编辑和发行工作。1939年春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书记。1940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许晓轩不幸被捕,后被押往贵州息烽集中营。1946年7月被押到白公馆监狱,他用秘密方法和党员相互联系,成立了狱中临时党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和领导狱中的地下斗争。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蒋介石下令对狱中的革命者进行杀害。临刑前,许晓轩高举双手,向牢房的战友道别。随后从容就义,年仅33岁。</div> <b>和斋</b> 1938年10月,杨虎城将军一家被押到息烽时即囚于此,1939年春,转押到离此14公里的玄天洞。<div> 1943年,和斋改作集中营印刷厂铅印部,许晓轩烈士曾在此当刻字工。</div> 和斋门口。 监房一角。 监房一角。 狱中围墙上,军统特务书写的标语“天堂地狱,惟人自择”。 <b>木笼</b> 集中营前主任何子桢主监期间,残酷迫害革命志士。凡重犯放风时,皆从牢房赶进木笼。经狱中支部团结党内外同志,强烈谴责和抵制,周养浩继任后,被迫同意取消了木笼。<div> 这是小号的木笼。</div> 这是大号的木笼。 监房一角。 监房区域有特务的岗楼居高临下监视着。 监房外墙上有密布的铁丝网。 监狱里“犯人”放风的地方。 监区里的刑讯室。 悬挂的手铐。 臭名昭著的“老虎凳”。 镣铐和烙铁。 <b>明心湖</b> 明心湖是军统人员休息娱乐的地方。湖中标牌是军统头目戴笠1942年来集中营时书写,湖畔石刻为周养浩书写。 这就是戴笠书写的那块标牌。 <b>礼堂</b> 集中营被囚者集中训话的场所。张露萍曾在此演出《日出》、《女谍》等进步戏剧。 礼堂外景。 礼堂内景。 <b>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b> 馆内系统地介绍息烽集中营的历史和设施,重点向观众介绍了杨虎城、黄显声、罗世文、车耀先、许晓轩、张露萍等七烈士、宋绮云、“小萝卜头”以及其他烈士的生平和斗争业绩。展厅内的展柜里还展出有80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车耀先自传手迹、杨虎城遗物和其他烈士遗物等,还有已是海内外孤本的《复活月刊》三期。这些都是息烽集中营这个军统魔窟的历史见证。 杨虎城将军塑像。 “小萝卜头”狱中情景复原。 1946年7月,息烽集中营撤销,将七十二名“犯人”转押到重庆。1946年8月18日,罗世文和车耀先被特务杀害在重庆松林坡戴笠停车场。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军统监狱中,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的重要成员许晓轩、谭沈明等人在重庆白公馆重新组建支部,许晓轩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和领导的地下斗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狱中八条”。<div> 狱中秘密党支部是党在狱中领导党员、团结难友、开展对敌斗争的秘密组织、坚强堡垒及精神支柱。狱中秘密党支部犹如黑夜里的一点星火,一盏明灯,指引着奋勇前行的方向,让党员和难友们看到斗争的希望,看到胜利的曙光,始终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成功,并为之而不懈奋斗!</div> 走出那低矮、潮湿的牢房,我们走在集中营狭窄的小路上,想象着当年那些革命志士、无辜群众在此遭受的非人待遇,内心久久难以平静,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历史的沉重和压抑。阳光洒在路面和树林里,却驱不散那份深入骨髓的阴冷。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黑暗的历史。我们仿佛能听到空气中隐约传来的呐喊与低泣,感受到那些被囚禁者不屈的眼神和求生的渴望…… 走出集中营,阳光似乎也变得格外温暖。回望那片曾经阴森、恐怖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对逝去生命的痛惜,也有对反动派暴行的愤慨,更有对先烈们崇高精神的无限敬仰。<div> 这次参观,不仅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它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自由,也让我们明白:历史不容忘却,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牺牲的先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精神,将如同不灭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