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书中,不仅有眼前,还有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好书,像师长,淳淳教导</p><p class="ql-block">像朋友,心心相印</p><p class="ql-block">像阳光,滋养身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一次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路径的有益探索——5月跨学科主题学习研修心得</b></p><p class="ql-block"> 东区紫岭小学 晏利红</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2日下午,东区街道晏利红小学语文行知工作室联合东区柏苑中心小学、东区紫岭小学语文科组,在柏苑小学芯苑三楼多媒体室开展了“端午论教,黄河寻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主题学习教研活动,工作室成员及两校教师代表、东凤小沥小学教师代表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提供了教师跨学科主题活动实践平台,提升了老师们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识,培养了老师们实践操作能力。</p><p class="ql-block"><b>一、主题研修活动回眸 </b></p><p class="ql-block"> 1.课例与案例:展现跨学科实践</p><p class="ql-block"> 王晓玲老师执教《端承新韵——为老字号粽子店设计创新活动方案》第五课时,以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融合语文、劳动、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体验艾草香包制作,并为香包制作体验活动拍摄宣传视频,课堂上学生香包作品精美,并完成分组拍摄与上传,在学习中渗透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随后,梁桂英、王晓玲两位老师结合课例,汇报“端承新韵”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呈现从“粽子文化探究”到“创新方案设计”的完整脉络及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 钟泳绮老师代表“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跨学科案例进行介绍。她围绕黄河源头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黄河诗词、历史文化等,从“初识黄河之水”“探究黄河之象”“体悟黄河之魂”三个层面,设计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合活动,展现前期对黄河文化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b>2.论坛分享:展现学习思考</b></p><p class="ql-block"> 主题论坛环节,甘小丽、莫家敏、何婉盈、向宝芬等教师聚焦“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展开讨论,如“跨学科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多维路径”,包括创设真实情境、培育跨学科思维、强化过程指导、构建多元评价等等实践建议,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教学方法、学科协同、学习成果评价等,引发共鸣。</p><p class="ql-block"><b> 3.专家指导:凝聚教研共识</b></p><p class="ql-block"> 中山市教研室教研员林晓洁老师作专家指导,她分析了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的现状,既肯定了课例和案例的亮点,如在教学中,能采用跨学科学习视角、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是对课标的落实与有益探索,同时强调了跨学科学习中要有目标意识,一是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建立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二是摒弃单一学科试题式的简单任务,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培养分析问题、整合资源、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她对两个案例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为教师们下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b>二、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主题”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 从字面上理解,跨学科学习,就是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技能、方法、观念以及思维,围绕特定主题,或者为了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展开的探究性、实践性学习活动。在这个定义中,跨学科学习,既指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指一种综合性的主题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多学科知识、技能、方法、观念和思维的综合运用;作为一种主题学习活动,指向的是在多学科关联中促进跨学科的、融合性理解,形成对事物和世界整体认知的思想和观念。</p><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活动,使我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我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主题,分别从主题来源、主题提炼、主题论证三方面谈谈我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 1.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多元来源</b></p><p class="ql-block"> (1)基于学科的关键内容</p><p class="ql-block"> 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彼此支撑。例如语文,从第二学段开始,教材开始出现“综合性学习”板块,成为跨学科学习的直接载体。如,三下第三单元编排《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材内容也可以成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载体,如工作室五月案例“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有教材内容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 (2)基于生活情境的真实问题</p><p class="ql-block">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从生活情境中提炼真实问题作为跨学科主题,能让学习更具现实意义和趣味性。比如过好校园中秋节的问题,对醒狮文化的好奇,数学学科的流量统计建模、物理学科对交通工具运行原理的研究,甚至社会学中对居民出行习惯的探讨。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收集、模型构建等方式,尝试提出改善交通拥堵的方案,既能将课堂知识学以致用,又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p class="ql-block"> (3)基于周边社区的特有资源</p><p class="ql-block">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若社区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可开展“探寻三溪社区古建筑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主题学习。历史学科追溯建筑的建造年代、背后的历史故事;语文学科通过查阅古籍、撰写建筑介绍文案来传承文化;美术学科则对建筑的外观、装饰进行写生、绘画创作。借助社区资源开展跨学科学习,能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p><p class="ql-block"><b> 2.跨学科主题的多维提出</b></p><p class="ql-block"> (1)课标提出的主题转化</p><p class="ql-block">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将课标中的主题转化为跨学科主题,能确保学习方向的正确性与目标的达成性。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强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将其中内容直接作为主题,比如“中华传统节日研究”,在这个主题下,精准定位学科连接点,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节日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2)教材提出的主题活化</p><p class="ql-block">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教材中的主题进行活化,能让静态知识动起来。以语文教材中“书信文化”主题为例,教材内容跨越一年级至六年级,课型包括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写作教学,但没有主题研究,我们可以结合综合实践开展“做书信文化代言人”代言人活动基于学情提出驱动性问题,结合书信文化了解与汇报,美术科组开展信纸的设计、明信片的设计,体验火漆封缄,结合劳动学科开展书信折叠、造纸术体验,开展电子信制作、调查问卷制作,为书信文化代言做准备,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书信文化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3)学校提出的主题细化</p><p class="ql-block"> 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提出跨学科主题,并进一步细化落实。如学校提出“四年级成长礼暨露营节”主题,可细化为“设计成长礼暨露营节方案”子主题。在这个子主题下。通过统筹规划、细化主题,为跨学科学习提供清晰的实施路径 。</p><p class="ql-block"> (4)学生提出的主题深化</p><p class="ql-block">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提出跨学科主题并加以深化,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比如学生对校园植物感兴趣,提出“校园春景大发现”主题,科学研究植物种类、生长习性;进行植物写生、制作植物标本;创作植物科普文章、诗歌。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索主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精准定位学科联接。</p><p class="ql-block"><b> 3.跨学科主题的严谨论证</b></p><p class="ql-block"> (1)生活导向,基于真实问题的解决</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主题应紧密联系生活,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黄河之水天上来”案例,若以“跟着诗词游黄河——制作一份研学手册”为主题,以黄河文化的了解与体验为主题,这是关乎文化传承的真实问题。学生通过语文、数学、地理、信息技术、美术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了解黄河某古都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文学作品以及交通出行、活动体验,提出研学的可行性建议,可以做到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 。</p><p class="ql-block"> (2)学生立场,身体力行的参与者</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端承新韵”案例中,学生围绕端午文化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从了解端午习俗、制作端午美食,到探究端午文化内涵、设计端午主题文创产品,每个环节都由学生亲自参与策划与实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沟通协作、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 。</p><p class="ql-block"> (3)因地制宜,保障条件适切可行</p><p class="ql-block"> 主题论证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确保主题实施条件适切可行。若学校缺乏专业的实验设备,却设置需要复杂实验操作的跨学科主题,就难以顺利开展。因此,在确定主题前要对学校硬件设施、教师专业特长、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保障跨学科学习的顺利推进。</p><p class="ql-block"> 总之,本次研修活动中大家的认真实践、林晓洁老师的指导引领,为我们照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之路。在未来教学中,希望大家以此次研修为契机,积极挖掘跨学科主题,科学论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让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教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p> <p class="ql-block"><b>从“边界”到“无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晏利红小学语文工作室五月研修心得</b></p><p class="ql-block"><b> 魏红丽</b></p><p class="ql-block"> “别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句教育箴言常被用以提醒教师深耕学科本位。然而,在参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深刻反思:固守传统的学科边界是否已成为跨学科教学设计的桎梏?通过本次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尤其是晓洁老师关于“打破学科壁垒,聚焦真实问题解决”的论述,这一困惑逐渐明晰。如何实现从“学科边界”到“跨界融合”的嬗变?以下从理念革新、角色重构与实践转向三方面展开探讨。 </p><p class="ql-block"> <b>一、理念革新: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跨越 </b></p><p class="ql-block"> 传统语文课堂多以讲授法为核心,其理论根基源于认知主义教育观,强调知识的单向传递与积累。而跨学科学习则以建构主义为底层逻辑,主张通过多学科知识整合与真实情境实践,促进学生意义建构。晓洁老师指出,新课标对“跨学科学习”的定位,本质在于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深度关联,让学生体悟知识的实践价值。 </p><p class="ql-block"> 基于此,教师需率先打破学科本位思维,主动研习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教学范式。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引入项目式学习策略,灵活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实践探究法,引导学生以"问题解决者"身份介入学习,而非被动接受碎片化知识。 </p><p class="ql-block"><b>二、角色重构: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共生者 </b></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实现身份的双重转型:既是教学设计者,亦是学习参与者。晓洁老师以“端午节主题任务”优化为例,原任务“老字号粽子店门面创新”因脱离学生生活经验而显生硬,调整为“如何策划有意义的端午节”后,学生得以从自身视角出发,融合历史、美术、劳动等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p><p class="ql-block"> 这一案例启示我们:教师需躬身实践设计任务,亲历问题解决过程,方能精准评估任务难度与适切性。唯有以“共生者”姿态融入学习场域,才能避免教学设计沦为空中楼阁,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p><p class="ql-block"><b>三、实践转向:从形式跨界到问题驱动的升华 </b></p><p class="ql-block"> 在香山小学与柏苑小学的观摩研讨中,晓洁老师反复强调:跨学科设计的核心不在于机械拼接学科标签,而在于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自然融合。教师若过度纠结“跨了多少学科”,反而易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例如,某教师在“校园植物观察”主题中,未刻意标注科学、语文、数学的学科边界,而是围绕“如何建立植物档案”这一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记录(数学)、特征描述(语文)、生态探究(科学)达成学习目标,实现无痕跨界。 </p><p class="ql-block"> 更具启发性的是,幼儿园教育因其天然的整合性,常能更自如地设计跨学科活动。这一现象提示基础教育者:弱化对学科藩篱的执念,回归问题本质,方为跨学科实践的精髓。 </p><p class="ql-block"> <b>结语:无界之界的教育新境 </b></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主题学习并非对学科本位的否定,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让知识在真实问题中流动,让学习在生活情境中生根。实现这一转向,需要教师以理念革新为基,以角色重构为径,以问题驱动为魂。唯有如此,方能真正破除“边界”迷思,抵达“无界”的教育理想之境。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撰稿:晏利红、魏红丽</p><p class="ql-block">美篇:钟泳绮</p><p class="ql-block">一审:钟泳绮</p><p class="ql-block">二审:晏利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