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华文化的广袤天地里,书法与佛教文化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当书法艺术与佛教文化相遇,便碰撞出了震撼人心的火花,而作为中国捐赠大型心经照壁第一人的舒德庆先生正是这一美妙融合的践行者。</p> <p class="ql-block">舒德庆先生身兼数职,作为枣庄市中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兴书画院院长、枣庄市书画学会副会长、枣庄市中书协副主席,他在艺术领域造诣颇深。多年来,舒德庆先生心怀对佛教文化的敬重与热爱,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传承之旅。他在完成百幅心经馈赠百寺的基础上,于2025年5月28日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河南,将自己精心书写的第101、102幅心经作品捐赠给少林寺和白马寺,为这两座千年古刹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文化韵味。</p> <p class="ql-block">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部,坐北向南,面对少室山阴,背依五乳奇峰 ,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太室山与少室山相接的山口中间。这座古刹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天竺高僧跋陀所建 。它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见证了无数高僧大德在此修行弘法,是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寺内的建筑、碑刻、壁画等,无不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是佛教文化与艺术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十二公里,北靠邙山,南望洛水 ,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后的第一座寺院,有着“中国第一古刹”“释源”“祖庭”的美誉 ,是全球唯一具有中、印、缅、泰四国文化风情佛殿的国际化庙宇。它的建立,标志着佛教正式在中国扎根,开启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之旅。白马寺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讲述着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舒德庆先生已捐赠了亲自书写的五块照壁。这些照壁分别安放在甘泉寺、护国万寿寺、清泉寺、莲青寺、青檀寺。值得一提的是,除甘泉寺照壁外,其他四块照壁的背面为舒德庆先生之女舒予涵书写的榜书“福”字。书写时,舒予涵年仅十岁,便能挥毫泼墨,展现出非凡的书法天赋。如今,舒予涵是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副社长孙慰祖先生的入室弟子,同时还受教于中国大写意画家张立辰先生 ,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p> <p class="ql-block">舒德庆先生此次向少林寺和白马寺捐赠心经作品,意义深远。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经则是佛教文化的经典之作。他用书法书写心经,将两种文化完美结合,让更多的人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领略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辟了新的路径。每一幅心经作品都是他心血的结晶,蕴含着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虔诚敬意。这些作品进入少林寺和白马寺后,成为了两座寺庙珍贵的文化财富,丰富了寺庙的艺术收藏,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从社会影响层面而言,舒德庆先生的善举促进了社会各界对宗教文化的尊重与理解。他的行为向人们展示了宗教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也激励着更多的艺术家和书法爱好者关注佛教文化,推动佛教艺术的发展。在他的带动下,或许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事业中来,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舒德庆先生的墨香佛缘之旅仍在继续,他用书法传递着佛教文化的智慧与慈悲,用行动诠释着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相信在他的影响下,书法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之花将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和精神滋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