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时光的长河里,二十四节气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岁月的更迭之间。它们不仅仅是农耕智慧的结晶,更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篇章。品读二十四节气,便是品读自然的韵律,感受岁月的流转。让我们随着节气的脚步,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去寻找生活的诗意和远方的梦想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自然界从冬藏转向春生。此时东风解冻令冰雪消融,成为万物生长的起点。正如宋代诗人张栻在《立春偶成》里写的:“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但却是很少,农谚说“春雨贵如油”。这个时节天气变化不定,忽冷忽热、乍暖还寒。春天的雨水让枯木得以逢春,让种子得以萌发。唐代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所谓“春雷惊百虫”,就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昆虫。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民间谚语:“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春雷响,万物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春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的平分”,春分正处于立春到立夏之间,平分了春季。另一个含义是“昼夜平分”,昼夜等长,各为十二个小时。春分在天文学上也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唐代诗人刘长卿在《春分》里写到:“日月阴阳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清明,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又称祭祖节、踏青节,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2008年,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清明节是祭祖扫墓与踏青赏春的传统节日,体现“慎终追远”与“珍视当下”的和谐统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谷雨之名源于《醒百谷》的自然现象,此时日照增长,降水充沛,为水稻移栽、棉花播种等提供最佳条件,是中华农耕文明精神的象征。农谚:“谷雨下秧,大致无妨”。“谷雨前后,种瓜种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夏在古语里是“大”的意思,万物至此已经长大,得名立夏。时至立夏,日照增加,雷雨增多,是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有诗曰:“立夏节气日渐长,绿荫浓密映斜阳。蝉鸣声声催人急,荷花初放醉池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八个节气,是夏季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段时期,气温显著升高,昼夜温差增大。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不是大满。宋代诗人欧阳修在《五绝、小满》中写到:“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芒种”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时即失效,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所以民间也称之为忙种。芒种忙种,连收带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其含义是炎热的夏天来临。有诗曰:“夏至炎光盛,幽林静意长。荷香盈水榭,蝉噪满池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即小热,还不十分热。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开始进入伏天,三伏天通常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又多雨的时段。但这个时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面的“中伏”前后,气候特征是高温酷热、潮湿多雨、狂风频繁。故有诗曰:“大暑来临气温升,骄阳似火酷热蒸。蝉鸣伏日声嘶竭,借问凉风何处乘?”但此时农作物却生长最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立秋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开始。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个炎热节气。在节气排序上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中有三暑,(大、小、处)暑,中间加着个立秋,立秋之后才是处暑。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三暑和三伏都代表高温酷热天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处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终止之意,表示暑热终止。但受“秋老虎”影响,天气仍可能闷热,这时候也是农作物关键成熟期。故有诗曰:“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移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白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白露时期基本上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故有诗曰:“初生白露草凝霜,夜入秋风始觉凉”。此时也是全国大部分农民的大忙季节,一边收获秋作物,一边准备播种小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秋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分即为平分,同春分一样,一天二十四小时昼夜均分。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按农历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之日正是属于秋季90天的中间,是初秋和深秋的“分水岭”。古人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当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被视为自然界阴阳平衡的极致体现。也成为中医理论、哲学思想中“和谐共生”理念的自然象征。有诗曰:“暑退秋登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黄菊万径香”。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将秋分这天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标志着深秋的开始,气候由凉爽向寒冷过渡。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雨季结束。受冷高压控制,昼暖夜凉,气温比白露更低,晨晚略感寒意。有唐诗云:“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霜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中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秋燥明显。东汉王充《论衡》里解释霜为地发而非天降,强调其与地面温差的关系。这个时节大部分农作物已收获完毕。有诗日:“霜降时节寒意浓,枫叶红透滿林中。岁月匆匆如流水,又見一年秋色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开始。冬即终,表示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立冬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冬季以立冬为起始,至下一立春前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小雪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个节气,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时间在公历11月22或23日。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频数较高的节气,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因“雪”是寒冷的产物,这其间寒未深且降水量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个节气的气候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大雪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时间为公历12月6至8日。大雪时节人们会明显感到气温变低,降水量增多,白昼缩短。最低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寒气逼人。冬季大雪以后,积雪堆积,保持地面及农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再降低,给于了农作物较好的越冬环境。故尔俗语道:“瑞雪兆丰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天的第四个节气。冬至是最早被测定和纪录的节气之一。汉代视其为“冬节”,官府有“贺冬”仪式并放假七天。唐宋时它是祭天祭祖日,皇帝祭天,百姓拜尊长。如今,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饮宴的传统,北方地区每逢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是一个吉日,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故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诗曰:“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寒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冬季的第五个节气。于每年公历元月5至7日。冷气积久而寒,但还没到极致。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降到最低。民谚说:“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有“小寒胜大寒”之说。但南方地区全年温度最低会出现在大寒里。有诗曰“寒天冻地小寒临,霜华凝枝冷意侵。风舞琼花飘满径,炉火暖屋话冬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1月20至21日。大寒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民间有“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有古诗曰:“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大寒至顶端,日后天渐暖”。大寒作为一年中的最冷时节。也预示着阴阳转換,春意即将萌动。大寒以冬至落幕,作春之序曲,极寒中喑藏生机。所以有“岁暮听风雪,静待春归来”的诗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品读二十四节气,我们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与古人共赏大自然的规律,感受岁月的深邃,领略自然的无穷魅力。让我们怀揣着对这份文化遗产的敬仰与珍视,继续前行在生活的旅途中,用心灵去聆听自然的声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