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 童趣端午——教育基地端午实践课侧记

行知教育基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月五,是端阳。”教育基地的教室里已备好粽叶、糯米与红枣。一场充满童趣的端午实践课,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解锁传统节日的文化密码。</p> 故事里的端午:穿越千年话习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粽子为什么成为端午的符号?”老师以屈原的爱国传说为引,从汨罗江畔的投粽习俗讲到“驱邪避疫”的端午文化。孩子们触摸着粽叶的纹理,闻着艾草香囊的清香,古老传说在实物体验中变得生动可感。“原来每个习俗都藏着古人的智慧!”有孩子轻声感叹。</p> 小手包粽欢乐多:“看!我的粽子会‘站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卷粽叶、填糯米、系棉线……在老师示范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动手。教室里时而传来“糯米漏啦”的惊呼,时而响起“我帮你扶粽叶”的互助声。尽管粽子形态各异——有歪扭的“三角粽”、圆鼓鼓的“枕头粽”,但每一个都裹着孩子们的专注与笑意。阳光映着沾满米香的小手,童真与粽香在指尖一同流淌。</p> 劳动成果分外甜:“自己包的粽子最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热气腾腾的粽子上桌,剥开粽叶的瞬间,糯香与蜜枣的甜香扑鼻而来。孩子们咬下第一口便眉眼弯弯:“比买的好吃十倍!”“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劳动的成果呀!”老师的话让孩子们恍然大悟。分享中,有人说“包粽像解谜”,有人计划“教爸爸妈妈新技能”,小小的粽子成了劳动教育的最佳注脚。</p> 一颗粽子,两份传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聆听故事到动手实践,孩子们在包粽、品粽中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也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的意义。当童真与粽香相遇,传统便有了最鲜活的传承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