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大院的故事》(四)传承

风采依然

<p class="ql-block">作者:李彩霞</p><p class="ql-block">图文、饰品、原创</p> <p class="ql-block">  端午了,我们聚在娘家,小妹做了艾草花束,我做了香包,分送给兄弟姐妹一家一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妹妹突然泪眼婆娑地说,想吃妈包的粽子了,我的眼泪也就跟着落下来。母亲离开我们两年了,这两年让我们流了很多的泪,日子里哪里都是母亲的影子,却再也没有了妈妈味道的粽子...</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世的时候,总是提前一两天就把粽子包好了,泡在凉水里,等着她的孩子们,谁有空就先到家里拿。母亲的粽子,没有记号,剥开一个一口咬下去,大枣的。再来一个,蛋黄的,这时候母亲会说,还有其它馅的。她不做记号,就是想让她的孩子们拆盲盒,好多吃几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大院人不像过年那么忙,可以安静地泡米,不慌不忙的买艾草,买粽子叶,买大枣,买花线……。有时候会几家围坐在一起包粽子,成了传帮带,所以几乎家家都会包粽子。或各家把各家的粽子相互的分享,尝尝各家不同的味道,粽子就有了传承和更新。</p> <p class="ql-block">  母亲最拿手的不是包粽子,而是做香囊,母亲叫缝荷包。荷包是端午节的重头戏。过去的女人们,都是忙完了白天的活,在灯光下绣制,端午节的一大早,孩子们会跑出来玩,脖子上,手上,腰上,戴着不同的香包,花花绿绿的,有蝎子,蚰蜒,蟾蜍,蛇,蜘蛛,祝福着孩子们平安,健康,五毒不侵,衬托着端午独有的仪式感,也展示着每位母亲的手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想起小时候的端午节,那才叫人雀跃!每当端午节的头几天,妈妈总是睡的很晚。孩子们睡了以后妈妈便为端午节的礼物忙开来。后来我大了些,便和妈妈一起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爱上了手工。再后来我就接了妈妈的班。</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端午节饰品更漂亮、艺术气息更浓厚、更有传统文化。真正的手工制作。记得那年,妈妈为我们做的手链以及胸前的挂饰是用染了五颜六色的麦秸杆儿和染了色的草珠子串成的,七彩的麦秸截成半厘米的小段,一节麦秸杆一个草珠子每个珠子中间又吊着缝制的不同的小荷包:小辣椒小桃子等。艳丽喜气漂亮的不的了。脖子上的挂饰更是艺术,用了五彩绳用了五色欢气团。吊着装了香料的荷包。荷包有石榴形的,有荷花形的。也有蟾蜍样子的。每个荷包上都绣有不同的图案。</p><p class="ql-block"> 可惜是没有留下任何一张照片。那个时候拍张照片也是太奢侈太不容易的事。</p><p class="ql-block"> 端午一大早,天还不亮,母亲就拿出她的礼物一一给我们戴上,一边戴一边说着祈福的话,祝福她的孩子们五毒不侵、平安健康。给我们的那份喜悦,让我无法用文字表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有了女儿,母亲的“小壁虎”就缝在了女儿的衣服上,那活灵活现的样子,有时候会把人吓一跳。后来的后来,我给母亲做,给我的外孙做。</p><p class="ql-block"> 我传承了妈妈的爱,会在节日里为亲人祈福,也会给朋友们送上几个,表达对她们的祝福及谢意!</p><p class="ql-block"> 小妹说,只有姐姐做的她才喜欢,有温度!的确是这样的,每一只荷包里都有我满满的爱意,满满的祝福。我把美好幸福缝进了每个香包,缝进了一针一线,也缝进了我对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