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活动面面观——黎族文化探秘

取名困难户

<p class="ql-block">一、黎族源流与分布</p><p class="ql-block">黎族是海南岛世居民族,在岛上有超 3000 年历史 。据文献、语言学等研究,其源自古越族一支。西汉称“骆越” ,东汉“里”“蛮” ,隋唐“俚”“僚” ,“黎”这一专称始于唐末并沿用。黎族人口主要在海南,约占全国黎族总人口 87.3% ,分布于琼南地区 3 市 6 县 ,三亚是黎族地区唯一地级市 ,有着悠久历史,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黎族传统建筑</p><p class="ql-block">黎族民居建筑因地制宜 ,传统房屋以茅草为顶、竹木为架、泥土涂墙,如高架船形屋、低架船形屋和落地船屋 ,后来受汉族建筑影响出现金字形草屋 。建筑类型多样,涵盖主屋、隆闺(女子居住场所)、谷仓、牛栏等 ,体现其生产生活方式与家族观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黎族婚恋与饮食</p><p class="ql-block">(一)婚恋习俗</p><p class="ql-block"> 黎族婚姻制度多为一夫一妻制 ,禁家族谱系血缘成员通婚 。青年通过劳动、赶集等社交活动自由恋爱 。部分地区有独特习俗,如“放寮” ,女子在特定场所与男子对歌交流 ;结婚时男方送女方酒、肉、衣服等彩礼 ,婚礼热闹,亲友欢聚。</p><p class="ql-block">(二)饮食文化</p><p class="ql-block"> 黎族饮食以采集野生植物、种植谷物薯类及狩猎捕捞食物为主 ,具有浓郁地域和民族特色 。特色美食如竹筒饭、糯米糕 ,还有用野生蔬菜、肉类制作的菜肴 ,反映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黎族宗教信仰与丧葬</p><p class="ql-block">(一)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 黎族宗教信仰多处于原始宗教阶段 ,村寨多无公共神堂、固定崇拜神和专职神职人员 。信奉万物有灵 ,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认为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由鬼灵主宰 ,常见在门上、墙上悬挂物品驱邪。</p><p class="ql-block">(二)丧葬习俗</p><p class="ql-block"> 黎族相信灵魂不灭 ,有祖先崇拜思想 ,丧事办理严格规范 ,包括报丧、洁身、殓仪、守灵、出殡等环节 。不同村落葬礼有差异 ,如乐东永益村、正满村等,体现对逝者尊重与对生命轮回的敬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黎族文身与民间竞技</p><p class="ql-block">(一)文身文化</p><p class="ql-block">文身是黎族独特古老文化现象 ,是母系氏族社会遗存 ,反映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 ,是力量、勇气和生命力标志 。关于起源,民间传说与文献记载相关 ,认为与原始宗教信仰及氏族标志有关 ,文身图案分布于身体不同部位 ,承载深厚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二)民间竞技</p><p class="ql-block">海南黎族长期生活山区 ,形成独特民间竞技项目 ,如射箭、粉枪射击、“顶牛”(顶膝盖)、摔跤、拉乌龟、打狗归坡、打花棍、卡咯(跳竹竿)、崖洞(串藤圈)和钱铃双刀等 ,这些项目兼具娱乐性与竞技性 ,是黎族人民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方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六、黎族舞蹈与艺术</p><p class="ql-block">(一)舞蹈艺术</p><p class="ql-block"> 黎族舞蹈在海南岛特定环境中发展 ,具浓郁生活气息 ,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 。祖先舞如招龙舞 ,用于祭祀;生活舞像打柴舞 ,在竹竿开合间跳跃;生产舞如春米舞 ,模仿舂米动作 ,节庆娱乐时表演,是文化重要表达形式。</p> <p class="ql-block">(二)竹木乐器</p><p class="ql-block">黎族竹木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有独木鼓、叮咚、口弓等超 50 种 。取材当地竹木 ,在节庆、祭祀、娱乐等场合使用 ,或独奏或合奏 ,俗语“歌不停,笛音不止”体现其与民歌紧密联系 ,传递黎族人民情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