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 在黄天棉图,半个世纪前,有一群少不更事的后生,从四面八方走来,稚气未脱,可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让工作生活组成了一个个悲喜交加的传说,苦也暖心窝。</p><p class="ql-block"> 这些故事,历经半个世纪的花开花落,它是那年那月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生活需要历练与打磨,上帝都允许年轻人懵懂试错,如今我们把它还原,一笑而过。</p> <p class="ql-block">【地震预报】</p><p class="ql-block"> 1976年,适逢多事之秋。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发生6.2级大地震。7月28日 河北省唐山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破坏之惨烈,损失之惨重,震惊中外。</p><p class="ql-block"> 陶瓷厂制订了应急预案,严阵以待。正值盛夏,厂里要求:家家户户,睡觉不要插门,以便于地震袭来逃生,家里最好安排轮流休息,二十四小时有人警戒;我们住职工宿舍,自己安装了简易地震预警装置——睡觉时把两个啤酒瓶子嘴对嘴立于宿舍地下正中央,如果地震发生,啤酒瓶倒地发出声响会惊醒大家,谁第一个发觉赶快起来跑出去敲钟(一截钢轨立在宿舍外,平时上工敲集合铃)。</p><p class="ql-block"> 唐山大地震初,我们一段时间夜晚睡觉不脱衣服,囫囵身子休息,一有情况,便于快速逃生。一天晚上,徒工宿舍一工友后半夜起身出去小便,当酒瓶跌到,他出去还没解手,就跌跌撞撞跑过去使劲敲响了集合钟声。</p><p class="ql-block"> 当——当——当……一排徒工宿舍的人们,纷纷跑出来,清脆的钟声在后半夜迅速划过夜空。西岸的人们醒了,东岸的人们也醒了!人们从家里跑出来,有的还往高处跑。很快人们意识到:大地并没有震动,原来是一场误会——那个莽撞徒工起夜跌跌撞撞踢倒了酒瓶,自己浑然不知以为发生了地震敲响了警钟,惊醒了黄天棉图陶瓷厂熟睡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好在有惊无险,警报迅速解除,人们纷纷回家,但睡意全无。</p> <p class="ql-block">【争执裁判】</p><p class="ql-block"> 我们刚入厂那年春天,基建大会战一个接着一个,下班后如果工地拉来运出建筑材料,我们还得承担装卸工的角色,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随叫随到,不能迟到。随时随地投入劳动,不叫苦,不说完不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这样长时间紧张而繁忙的体力劳动,对于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徒工们,体力透支过度,人的情绪脾气不好在所难免。一天,刘大与杨二在新开辟的煤窑坡地上突然争吵了起来,一人手持扁担,一人提着两只箩头,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比他们年长几岁的王三闻讯走过来,询问了争执的原委。</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副扁担寬扁平顺,弹力十足,光滑细腻,担负同样的重量好看不累;那两只四系箩头用细红柳精工打造,编织实密,手法娴熟,大小合适,轻盈耐用,乃高手所为。一句话,用这副扁担,搭配这副箩头担运同样的重量,省力、出活、舒服。俩人同时发现,同时跑过去,一人拿起扁担,一人提起箩头,俩人都想使用,互不相让,都说要按照先来后到的规矩,让对方放手。其实扁担箩头有的就是,但是其余的没有这一副好用。</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火气大,越吵越凶,几乎要动手了,王三比他俩多吃了几年盐,说话能压住事。他听完争吵的起因后,给他俩每人定格了三秒钟的笑脸,接着慢条斯理说到:依我看:刚才这事,刘大也对!杨二也对!他俩几乎同时反问:那是谁的不对?箩头和担杖(扁担)的不对!剩下的箩头担杖不配套,不标准,累人不出工,是担杖箩头有问题!</p><p class="ql-block"> 王三说完,自己大笑起来,刘大杨二接着也噗嗤一声都笑了。</p><p class="ql-block"> 王三从此赢得一个绰号:和稀泥匠。</p> <p class="ql-block">【吃紧岁月】</p><p class="ql-block"> 1976年夏,黄天棉图川发大水,连续七八天浊浪翻滚,流淌不息。当时,厂里的煤矿、粗瓷车间、职工食堂、厂部、小卖部等都在川东,我们新来的徒工住在川西,川西正在建设新厂区、新职工食堂等。遇上下大雨河川发大水,我们过不去旧厂区,下班吃不上饭。</p><p class="ql-block"> 怎么办?我试图相携徒工们过河,被警卫下夜的老郭拦住,说千万使不得,命当紧。我们向周围邻居借点粮食,自己凑乎做饭,等雨停了再说。西川新厂区那时只有几户人家,徒工人多,两三天就把周围几家能借到的粮食都借遍了,再借人家也难以为继。雨不停,河槽大水不断,我们眼看就要面临无米之炊,每天与厂部东岸的人们隔河喊话,他们也爱莫能助。</p><p class="ql-block"> 总得想办法,大活人不能把肚子饿瘪了,他助不得我们只能自救。我们每天到河边,把眼睛擦亮,观察上游漂下来土豆,扁豆,以及一切可以充饥的食材,用木杆,竹棍打捞上岸,回去用饭盒煮着吃,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同甘共苦,终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度过了艰难的一个星期。</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徒工,也是重体力劳动者,我们核定的供应粮是42斤/月,只有12斤细粮,一个月三两素油,吃肉平时想也别想,玉米面是大宗主食,三月不知肉味是常事。重体力劳动,馋肉了,我们就用三斤粮票到附近农村换一斤羊肉吃。</p> <p class="ql-block">【文比人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半个世纪前的黄天棉图,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迂腐守旧,蒙昧落后,别说农村,就陶瓷厂职工,文盲半文盲也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吃大苦,出大力,流大汗是天然的通行证,衡量一个人特别是男人是否优秀,并不看重学历学问学识,主要看劳动态度以及力气经验。厂里附近村里没有一个图书室,书籍是稀罕物,原始的劳动工具俯拾即是。笔者因厂里的事情曾经与当地一大队支书摆事实,讲道理,他直给我摆手,我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还没说完,支书头摇成了个拨浪鼓:不听不听不听!这里的话语系统不支持现代汉语,日常交际只认乡言俚语。</span></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们不惧怕吃苦,如果不停歇地持续用牛马般沉重的劳动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然,采用最原始最笨拙的办法,也会看到一些渺茫的希望曙光,甚至也会令人折服它内在逻辑的合理性。然而,文明的演进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地区一个工厂要想保持活力,追求卓越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持续创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p><p class="ql-block"> 笔者到黄天棉图工作,听到第一个奇才的故事是:附近有一个羊倌,文盲,智障,五个碗分开三摞不会数。但是,他给生产队放羊是一把好手,极端负责,风雨无阻。傍晚回去独创奇葩数羊法:哉个有了,这个也有了,乃个有了,那个也有了。</p><p class="ql-block"> 不识数但没有丢失过一只羊,有人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的回答是肚记。虽然如此,他是公认的标兵!</p> <p class="ql-block">【补丁工服】</p><p class="ql-block"> 初到黄天棉图陶瓷厂,给我们徒工发了工作服,但由于我们劳动强度大,工作服不耐穿,就得打补丁。再说,当时社会主流价值以朴素为美,吃苦耐劳为美,打补丁是服装审美的标配。</p><p class="ql-block"> 与如今衣服特别是裤子漏洞一样时尚,补丁衣服是那个年代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客观需要,是无产阶级革命意志坚定的具体表现。上衣肘关节处,下衣臀部膝盖处,鞋子鞋帮鞋底胶粘,缝补,订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p><p class="ql-block"> 为此,厂里把历年职工穿过回收的旧劳保服存放在库房,作为补丁用布,给职工无偿提供,其实,那些旧工作服本身许多部位就已经是补丁摞补丁了,好不容易剪下一块布,也只能凑乎用,作为补丁用布,并不结实,只能破了再补,加上男徒工拙手笨脚,缝合粗针大线,不美观,不结实,不平整在所难免,只能以不露肉为原则。</p><p class="ql-block"> 在一线受苦岗位打拼,比的是劳动效率,劳动质量,劳动成果,其他都不重要。艰苦与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女人走开,一群男人一帮后生,补丁与笔挺让谁来观看!没有人关心这些。</p><p class="ql-block">劳动是工作,</p><p class="ql-block">劳动是天职,</p><p class="ql-block">劳动是使命。</p><p class="ql-block">默念五个字,</p><p class="ql-block">难看不是事!</p> <p class="ql-block">黄天棉图聚宝盆</p><p class="ql-block">艰苦创业遐迩闻</p><p class="ql-block">感天动地谱佳话</p><p class="ql-block">愚公陶工共筑梦</p> <p class="ql-block">笔者于北京寓所谨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