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主题歌《啊,朋友再见》的歌声朗朗上口,至今不绝于耳。塔拉大桥(Đurđevića Tara Bridge)——连接历史与自然的钢铁传奇,这座大桥是当年德军从希腊撤出时必经之路。在二战期间,前南派战斗小组为了阻止德军的撤退,将这座桥炸毁。如今我们看到的塔拉大桥,是1946年重新建成的,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成为了黑山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内一道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塔拉大桥横跨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峡谷(深达1300米),这座建于二战期间的混凝土拱桥,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战争象征。它因电影《桥》(1969年)而声名远扬,成为巴尔干地区最著名的文化地标之一。站在桥上,游客们可以俯瞰峡谷的壮丽景色,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宁静交织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土地上,还有一位战斗英雄的故事广为流传,他就是“老虎”弗拉多·达普切维奇(Vlado Dapčević)。作为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指挥官,他在二战期间领导了多次对纳粹德国及其傀儡政权的成功袭击。他的英勇事迹被铭刻在山间的纪念雕像上,供后人缅怀。每当人们经过这里,都会停下来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对这位英雄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在塔拉大桥附近,还有一座石碑,它是为了纪念那些参与炸桥行动的工程师们。这些工程师在完成任务后被德军抓住并杀害,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大桥的暂时毁灭,也成为了电影《桥》中感人至深的一幕。如今,这座石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提醒着我们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南斯拉夫电影《桥》(Most, 1969年)中的经典场景,正是以塔拉河峡谷大桥为背景。在现实中,这座大桥在1942年至1944年间多次遭到美英联军的轰炸,目的是切断德军的补给线,支援南斯拉夫游击队。电影中的情节虽然经过艺术加工,但那份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家园的守护,却是真实存在的。</p> <p class="ql-block">塔拉河峡谷大桥(现称“拉捷维奇大桥”)位于黑山北部的塔拉河峡谷附近,是连接贝尔格莱德与黑山海岸的重要交通要道。在二战期间,这座桥成为了德军运输物资和军队的关键节点。1944年5月,南斯拉夫游击队与盟军合作,最终成功炸毁了大桥,这一事件也成为电影《桥》的灵感来源。</p> <p class="ql-block">电影《桥》不仅还原了那段历史,还通过艺术加工赋予了它更深的意义。影片中的“工程师”角色虽然虚构,但他的牺牲精神却让人动容。当游击队队长在炸桥前感叹“真是一座好桥啊!”时,观众能感受到那份复杂的情感。而插曲《啊,朋友再见》(Bella Ciao)更是成为了反法西斯斗争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如今,塔拉大桥依然横跨在峡谷之上,它的蓝色护栏在晴朗的天气下显得格外醒目。远处的山脉被云层部分遮挡,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的美感。站在桥上,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余温。</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塔拉大桥已成为黑山的地标之一,它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是游客们体验激流漂流、俯瞰峡谷全景的理想之地。在夏季,这里吸引了无数冒险爱好者前来挑战自我。而当你漫步在桥上时,或许还能听到风吹过峡谷时,仿佛在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桥的护栏上,常常可以看到人们挂上的红色玫瑰花束。这些花束不仅装点了大桥,也寄托了人们对和平与美好的向往。下方郁郁葱葱的山林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除了红色玫瑰,还有白色的花朵装饰品挂在桥的栏杆上。这些装饰品与周围的山谷景色相映成趣,为大桥增添了一份温馨与浪漫。在阳光的照耀下,整个场景显得格外宁静而美丽。</p> <p class="ql-block">塔拉大桥并不是唯一一座在二战期间被轰炸的南斯拉夫大桥。德里纳河大桥(波黑)和贝尔格莱德铁路桥(塞尔维亚)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命运。这些大桥的遭遇,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也展现了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如今,它们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提醒着我们珍惜和平,铭记过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