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刀尖舞蹈”说街拍

顾桐

<p class="ql-block">花店前的父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引:我生疏街拍,主要原因是懒于购物,不大喜欢逛街;也觉得人头攒动,眼花缭乱,茫茫然无措,这就使街拍失去了“街”的物质基础。我的一些摄影朋友长于此道,他们现在多集中于钟楼街中段,以“长枪短炮”猎取世相,镜头中的人影活色生香,也是乐此不疲了。应晚报小潘女编约写摄影文字,在许多熟悉的题材写过,无什么可写时,匆忙中就捉出陌生的街拍虚应文章。又因要以图证理,只得赶早去街头拍数张,以期报面上“图文并茂”。在这里,实在说,几帧配图,严格意义上讲,还不算正经街拍,只是平常街景,没有“刻画”出生动的个性人物。可见我的确是赵括之辈,其谈夸夸,不过是纸上搬兵。)</span></p> <p class="ql-block">今日文稿见报的版面</p> <p class="ql-block">街景一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街拍,即街头拍摄,有摄影人也将其归为“扫街”类,很形象,用长焦镜头左移右摆,扫描街道、捕捉人影。过去,这是专业人士(媒体摄影记者)的技能。如年节前,报纸上要有生动的新闻场景,就到街上抓拍:如准备返乡的民工,如牵手购物的情侣,如年货满篮的主妇,如提着灯笼的稚童……街拍的特点是随机性,不需导演。这样,拍出的片子自然、真实、鲜活,光影画面充溢着社会生活的原汁原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相机进入数码时代后,加之物质程度的丰富,许多高端的专业摄影器材“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使各样拍摄题材,有了硬件支撑,街拍也不例外,也随之大众化了。而且因为多是向人而拍,其时代性、多样性、趣味性十足。现在,很多城市都有相对集中的街拍地,如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安福路、成都的太古里,都闻名遐迩。太原的街拍地是钟楼街。这条“千年老街”是最具特色、最为繁华的商业地标,前两年改造完成后,重现明清建筑风尚,美轮美奂,古色古香,赢得人们喜爱。又与时下的风气开放、个性张扬相合,一条街上,汉服、唐装、旗袍、马褂……杂色纷呈,世相穿越,使得街拍在此大盛,长枪短炮(相机)乐而云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街拍,除一般性的街景入镜之外,似乎存在先天的“道德缺陷”,即街拍多是对陌生者的抓拍。如未经同意而摄人入镜,总是缺乏“磊落”一面,这就涉及到对他人(自然人)的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的尊重问题,我国《民法典》对此有明确规定。街拍人像,在未取得被摄者同意下,绝不可作商业用途;即使无营利目的的图片分享,如未征得被拍者授权,也会触碰法律边界。所以,街拍者对此应有清醒认识。当然,这不是说,街拍要被禁绝,是说,你有拍的自由,但他人亦有不被拍的自由,社会文明的本质,是平等与尊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事实上,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于街拍,大多是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这就使得街拍的环境,处在宽松之中。但越是如此,街拍者就越须自觉,要主动与被拍者沟通,说明拍摄想法,让自已的镜头纪录时尚并展示文明。如未及商量先于抓拍时,一些被拍者有所察觉,他或她不愿被拍,或扭脸背身、或摆手拒绝,街拍者此时就应放下相机,终止拍摄,并礼貌举手表达歉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街拍做为摄影题材中的一个大类,既是艺术活动的本色承载,又是社会风貌的前沿记录,用欧美街拍鼻祖比尔·坎宁安的话说,是:“最时髦的东西,就在街头。”这于街拍的启示是,街拍作品的意义,并不仅在当下,也在数十年、数百年后的回望。此际一幅幅真切的画面:车水马流,衣装鬓影,成为之后一帧帧直观的历史。就如早些年出版的许多“老太原”画册,其许多都是昔时街拍的留存。从这一意义上讲,街拍光影,映射变迁,也是善莫大焉。但,仍然要说,街拍有类刀尖上的舞蹈,万千精彩伴同着一个“危险”,即镜头自律,永远不可逾越法律边界。</span></p> <p class="ql-block">“自食其力”的稚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为钟楼街之钟楼之晨。另,做此《美篇》,个别文字有所增饰调整。所配图片均为作者所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