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25日 多云</p><p class="ql-block"> 下午16时05分,在蕉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魏阿斌的带领下,区委宣传部、区委党史方志室、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融媒体中心一行七人,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搭乘厦航MF8155航班踏上了前往山西的征程,去寻访抗日英雄黄家祥烈士曾经工作、战斗并壮烈牺牲的地方。而我,作为烈士后代代表,有幸受邀参与此次意义非凡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飞机在云端穿梭,仿佛是在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不禁想象,当年的外祖父是怀着怎样炽热的爱国热血与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毅然告别妻小,离开富裕的家庭,投身于那片陌生土地,工作与战斗,最终血洒疆场,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里。</p><p class="ql-block"> 航行出奇地顺利,比预计时间提前了十多分钟,18时20分便抵达太原机场。21时12分,我们在太原南站换乘D2568动车,经过五十多分钟的疾驰,夜色中在雁门关站下车,随后登上公共汽车,经过半个多小时后抵达代县。当踏入丽华大酒店大堂的那一刻,忻州市委新闻中心冯建忠副主任以及代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们早已在此等候多时。冯副主任不辞辛劳,驱车一百多公里前来迎接,这份满满的热情与重视,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瞬间拂过我的心头,感激之意油然而生,对接下来的寻访之旅更多了几分期待。</p> <p class="ql-block">5月26日 天气晴到少云</p><p class="ql-block"> 上午9时,我们与当地陪同的同志一同前往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档案馆、县党史办进行座谈走访。尽管得到了他们热诚的迎接,但收获却不尽如人意。他们在接到我们的传真文件后,精心收集了《代县革命历史图集》《中国共产党山西省代县组织史资料》《代县军事志》《代县烈士纪念图集》《代县英烈谱》等相关资料,然而关于黄家祥烈士的内容却寥寥无几。在泛黄的纸页间,除了名字、职务、牺牲时间、地点和籍贯等基础信息,几乎难以寻觅其英勇事迹的详细记载。或许岁月太过漫长,在当地,除了部分本地英烈有着相对详尽的介绍,许多外籍英烈仅留下了名字,黄家祥烈士便是其中之一 。</p><p class="ql-block">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些资料的字里行间,我们还是挖掘出了有价值的历史片段,还原出当年山西尤其是代县地区抗日的基本形势。1937年9月17日,两架日军飞机侵入代县领空侦察,并在城内东南街青龙泉旅店投下两颗炸弹。至9月29日,繁峙陷落,代县国民党党政军团人员闻讯连夜弃城南逃。次日,日军察哈尔兵团第2、第15混成旅团,从繁峙西进,黄昏时分侵占代县县城;10月1日,重镇阳明堡及西南飞机场也相继沦陷。代县沦陷后,八路军总部迅速行动,并派遣工作组到代县开展工作,致力于建立县、区、村动委会,组建民众武装,发展党的地方组织。同月,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飞机场等战斗的胜利,迅速打开了抗日局面,极大地鼓舞了士气。</p><p class="ql-block"> 从我们已掌握的资料中知道,黄家祥1937年经过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培训后,翌年来到这里工作,很快便积极投身到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中。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曾经给宁德县人民政府发过一份黄家祥生前事迹的函,介绍了当时他的工作情况:该同志对待工作一贯热情认真,品质优良,勇于斗争,敢于斗争,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当时虽是知识分子,但在恶劣的环境下,老区群众被敌日封锁,只能吃糠拌菜,该同志却能与民同甘共苦,在对敌斗争中胆大勇敢,每次遇到敌人袭击,总是让别的同志先转移,自己最后走,一句“你们先走,不要管我”,给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在五台县红表乡榆林村工作時,凌晨被敌人将村子包围了,他怕全村群众跟上自己受害,毅然决定跑出村外设法突围,当时因跳沟把腿跌坏,难以突围,敌人小队长发现后,亲自过去活捉,最后在关键时刻,他拉响手榴弹英勇牺牲。</p> <p class="ql-block"> 在县档案馆访谈、查找资料时,一位工作人员拿出手机,向我们展示了几篇文章,并告知我们当地有一位热衷研究历史的民间人士,或许知晓黄家祥烈士的情况。这一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的寻踪之路。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很快与这位名叫武凌宇的年轻人取得了联系。武凌宇虽为代县人,却在外地工作,自高中起便醉心于当地革命战争期间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尤其对英烈事迹有着深入的跟踪了解,掌握了大量珍贵资料。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他表示知晓黄家祥烈士的遗骨已被其儿子女儿取回老家,还透露自己曾深入研究过黄家祥烈士在代县工作战斗的情况,不仅沿着烈士的工作轨迹实地勘探,还撰写了相关文章,并且计划今年七月左右前往宁德进一步深入了解黄家祥烈士的生平。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我们兴奋不已,纷纷表达了期待他早日来宁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我与他互加了微信,很快他发来了文章,进一步补充了黄家祥在山西的工作情况:1938年冬,他被上级分配到晋察冀边区政府工作,1939年他先随着八路军在阜平、繁峙、五台等县打游击,1940年冬在繁峙县八路军临时医院养病。他痊愈后于1941年任山西省代县司法科科长。1942年9月牺牲于代县榆林村(现属五台县)。</p><p class="ql-block"> 同时他的文章里还描述了黄家祥具体的工作事例:当时他担任代县的司法科科长,主要管理一些抗日根据地中民政纠纷、审判汉奸恶霸一类的事情。1941年冬,代县南山村民李维跟本村财主侯山的山林纠纷呈白热化。以前侯山借口李维的爷爷欠他家的债务没还,便将李家的山林霸占。李家不服,便于1936年到代县城请人写了诉状,交到县衙门去告状。旧社会的官府是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侯山买通了官府,官府做了假文契,竟将李家山林判给了自己。李维此后几年越想越气,但侯家有权有势,一直告不过。鬼子在当地建立日伪政权后,他也曾告过一次,反而被日伪判了几个月的苦役。1941年,该村建立起抗日政权,要求地主减租减息。当时黄家祥正住在该村,李维把自己多年的遭遇告诉了黄家祥,黄家祥说:“老乡,你的冤屈我们抗日政府管了!”黄家祥开始给李维写诉状,李维一边口述,黄家祥一边写。写好后李维拿出两块银元放在桌上,说:“黄老爷,这是写状钱和交状钱,我懂得这规矩。”黄家祥连忙把银元往李维手里放,说:“老乡,你应该叫我同志,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抗日政府为穷人打官司不收钱,我们跟以前的旧衙门不一样,写状子不要钱,我们是为穷人伸张正义的!”李维心里一惊,觉得抗日政府真是为老百姓说话办事。黄家祥很快着手进行调查,并开始寻找证人。很快真相大白,侯山当年买通官府做假契的事情被当年在代县衙门里做事的人检举。宣判那天,远近村庄来了不少人旁听,法庭就在打谷场上召开,黄家祥当场判定侯山霸占他人产业,要求即日起将山林归还原主。</p><p class="ql-block"> 侯山在抗日政府的压力,被迫将山林返还原主李维。李维逢人便说:“黄科长真好!八路军真好!”</p><p class="ql-block"> 这意外的收获,真可谓“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高手在民间啊。</p> <p class="ql-block"> 代县烈士陵园其前身是明清两代雁平兵备道署衙门遗址,也曾是山西省省立第五师范校址。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代县县委、人民政府为纪念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修建了这座陵园。在主人的陪同下,我们找到了刻有黄家祥烈士名字的石碑,怀着崇敬之情,恭敬地三鞠躬,以表达我们对烈士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驱车前往五台县,途经徐向前元帅的故乡——五台县永安村,顺道参观了徐向前元帅纪念馆和故居。在纪念馆门口,工作人员表演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小节目:解放后,参加革命队伍的英雄子女本应胜利归来,母亲、媳妇、女儿在村口日夜守望,然而等来的却是儿子牺牲的噩耗。伴随着悲壮的画外音音响,那凄惨的场面直击心灵,泪水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此情此景,让我不禁想起当年外祖父牺牲在异乡,家人苦苦期盼却只等来悲痛消息的情景。我听母亲说当年她与外婆一起去宁德城关很出名的算命先生——“盲人算”那里给外祖父算命,“盲人算”一句:命都没有了还算什么命!外婆回到家里,一个人关在屋里痛哭,联想起这些怎不让人恸情潸然泪下呢?新中国的诞生,凝聚着无数英雄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万里山河的安宁 ,是多少英雄用生命换来的馈赠啊。</p> <p class="ql-block"> 5月27日 晴</p><p class="ql-block"> 上午我们如约到了五台县县委宣传部,与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局、党史研究室、阳白乡相关部门同志一起召开了座谈会,通过座谈会我们从阳白乡组织部门的负责同志和一位七十多岁的中学退休老师(是个民间研究历史的爱心人士名叫李贵武)那里我们得到了黄家祥同志的相关信息和当年我党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五台县地处山西东北部,位于五台山脚下。其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在抗日战争期间,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这里创建根据地,依托五台的山地地形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组织和发动群众,使五台成为抗击日军的重要战场 。晋察冀边区抗日武装力量和根据地的日益发展扩大,牵制了日寇的大批有生力量,阻碍了日寇大举南下的战略部署,成了日寇的心腹之患。侵华日寇指挥部,为了隔断晋东北抗日军民与驻在翼西山区的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的联系,以图摆脱他受晋察冀抗日军民围堵夹击的局面,实现其大举南侵的战略目的,于一九四一年八月,从华东、华中等战场抽调了五、六万日军和大批伪军,对晋察冀边区西部地区进行了为时三个多月最残酷的大扫荡。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蹂躏百姓、无恶不作。他们将地处晋东北与冀西交界地的五台一、二、三区消水河以东一线,南从牛道岭,北至长城岭,长达百余里,宽三、四十里,总西积约四百平方里以内的房屋尽数烧毁,把劫后剩下的老百姓全部强迫迁往日寇所谓的“治安区”居住,制造了史无前例,惨绝人寰的“无人区”。</p><p class="ql-block"> 黄家祥同志正是在这个时候被党组织分配到代县当任司法科长。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工作,任劳任怨,不畏艰难困苦,不怕牺牲,动员群众返乡,变“无人区”为有人区,粉碎治安强化,劳武结合,除奸反特,打击敌人窜扰,组织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等工作。1942年秋季日寇实行了第五次治安强化,对五台山区进行了搜索,黄家祥同志就是在这个时间,不幸被敌人发现,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座谈会之后 ,我们七位与五台县委宣传部、阳白乡组织部门以及那位李老师一起驱车前往英雄就义的榆林村。该村当年属于代县红表乡管辖,现在已与邻近的大林、天池沟合并为天池沟行政村,归属五台县的阳白乡管辖。</p><p class="ql-block"> 从县城出发沿着国道G388道的海天线行驶约半个多小时后,离开大道左拐进入一条小道,几个曲折盘山而上进入山谷内,数分钟后在一个小山塘边停了下来,我们下车走过山塘,山那边有3位村民正等着我们,一位是天池沟村的书记,是个女的,她旁边两位年纪大的村民,一位是叫智效玉已经八十岁了,另一位是原榆林村的支部书记智宪康,年纪近七十岁。于是我们就跟着他们一起朝着山谷里走去,路上我们与两位老人边走边聊,令人惊喜的是,对于黄家祥的事他们居然如数家珍,耳熟能详,他们亲切地叫他黄科长,他们说虽然他们没有见过他,但都从老一辈那里知道他牺牲的故事。走了约五六分钟在一处山坡突起处,他们说这里就是黄科长埋葬的地方,他们说他的子女1984年来过,已将英雄的遗骸从这里挖出来运回老家安葬了。我在外祖父当年的安葬处深深地掬了躬,感谢这里的青山安放了他的尸骨,让他四十多年后有机会魂归故里,与家人团聚。</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往村里走,路上老人继续讲83年前英雄的故事。老人说大约是1942年的十月,黄科长来到榆林村,与当地的地下党、民兵负责人上红表村的温进宝和探头村的韩如林两位同志在榆林村韩如林岳父家的窑洞里开会,开完会就住了下来。第二天一位村民上午起来挑水发现了进山的日本鬼子,他连忙返回村里,将石子扔到黄科长他们仨人住的窑洞下面通报紧急情况,于是他们3人立即跑出窑洞实行突围。温进宝、韩如林两位都是当地人熟悉环境,很快就利用熟悉的地形逃脱了鬼子的搜索。而黄科长撤退中因丢失了眼镜,又不熟悉地形,离开窑洞不远后,跳下一个有两棵柳树的沟坎时葳了脚,被敌人团团围住,最后拉响身上一棵手榴弹壮烈牺牲了,同时炸死鬼子1名,炸伤敌人2名。</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访了黄家祥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次工作、休息、睡觉的地方,站在空无一人的山冈上,看着他人生最后200米不到的旅途,内心翻涌着难以言表的情绪。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看到了外祖父坚定的眼神和毅然决然的身影。多希望时光能够倒流,他能跨越这200米的距离,那样他就能突破鬼子的包围,他的人生又将是另一种可能,他与家人或许还能有朝一日团聚重逢。可是,历史没有如果,他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33岁的年轻生命,从此与家人天隔阴阳两界,这怎能不让亲人们悲伤欲绝啊!然而,他走得那么决绝,为了理想,为了心中的信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他又是幸福的,因为他为了伟大的事业奋斗到了最后一刻。</p><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离开了五台前往太原,路途上我的思绪却依然沉浸在这段难忘的旅程中。我以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像黄家祥烈士这样的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的事迹,不应被岁月掩埋,而应被一代又一代的人铭记、传颂。</p> <p class="ql-block">5月28日 晴</p><p class="ql-block"> 上午8:49,我们一行踏上G1958次高铁,挥别太原,奔赴河北邢台。</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我们抵达邢台浆水镇,邢台市信都区区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早已在此等候,稍作休整后,在主人的陪同下,我们满怀崇敬之情走进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p><p class="ql-block"> 这座位于邢台浆水镇南峪村的抗大陈列馆,建成于1999年,是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全面反映抗大发展史的专题性陈列馆。馆中陈列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资料,诉说着抗日军政大学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摇篮,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并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1939年9月起,又先后辗转至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办学,直至1943年春迁回陕北绥德。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抗大培养出20余万名德才兼备的抗日军政干部,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和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 我们此行,是为了探寻黄家祥同志在抗大的学习足迹。此前,从黄家祥战友回忆的来函来信中,我们得知黄家祥同志于1937年6月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派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为进一步充实他的生平资料,我们向陈列馆提出帮助查询相关证明。然而,由于抗大办学时期正值战争年代,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学校又频繁转移办学地点,许多资料业已遗失。馆内现存的展出图片尚不齐全,实物更是稀少,加之岁月流逝,近八十年的时光让许多珍贵信息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当年的学员大多也已离世,即便有幸健在者,也已年事极高。经过工作人员耐心查找搜索,终于在一份由国防大学苏士甲教授两年前提供的抗大学员名单中,在1937年8月至1938年4月举办的第三期学员名录里,搜索到黄家祥的名字,这一发现,进一步夯实了黄家祥曾在抗大学习的经历。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黄家祥同志极有可能是我们蕉城区乃至宁德市参加过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第一人!这一刻,我们深感不虚此行,所有的奔波与努力都化作了内心的欣喜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 此次山西、河北的外调工作,至此圆满落下帷幕。回顾这段旅程,收获颇丰,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实地的寻访,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知情人的讲述,为我们还原了往昔的场景;资料的查询,更让我们勾勒出黄家祥同志那光辉灿烂却又短暂的革命人生轨迹。英雄的形象,在我们心中从模糊变得清晰,从遥远变得鲜活。大家心中都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决心尽快整理此次寻访所得的资料,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多元形式,将黄家祥烈士的故事传播开来,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希望,英雄的事迹能够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灯塔,让先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傍晚在前往石家庄的途中,华北大地广袤无垠,一望无际的金黄色麦田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浪,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作为英雄的后代,我深刻地意识到,这绝非一场普通的调研与文史资料收集工作,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是一次对先辈精神的虔诚追寻与坚定传承。每一步踏过的土地,每一处寻访的旧址,都仿佛在与历史共鸣。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已然成为我生命中十分珍贵、熠熠生辉的回忆,它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间。</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的印记永不磨灭。青山会铭记每一段奋斗的故事,大地会珍藏每一份奉献的精神,往事从不如烟,它们化作精神的火种,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