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制作:净一 <p class="ql-block"> 一、缘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知道拜石博物馆的消息比较早,因为创建博物馆的贾长华先生,与我老伴是师大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与长华先生相识,是缘于一次他们的小型同学聚会,</span>这次聚会有个要求,就是各自都得带着另一半和孩子一起来,这就是我与长华先生第一次见面的缘由。那时孩子都不大,我们最多是处于中青年。</p><p class="ql-block"> 与长华先生第二次见面,就是在今年五一过后,他们大学毕业五十周年的同学聚会上,长华先生已是七十五岁的老先生了,他驼背比较明显,这可能与他长期伏案写作有关,但他的精神状态很好,还是那样为人谦逊、和蔼,做事还是那样认认真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样,他的同学们虽然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同学见面时的场面依然是那样的融洽热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为什么我与老伴的同学这么熟悉?是因为</span>疫情之前的那个时期,她们组织的一次新疆十天的专列旅游,其要求就是,要带上自己的老伴。那次旅游我与她的同学们,彼此都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大大小小的同学聚会,都会约我一同参加,毕竟都是老年人了。但是长华先生退休前后一直忙于工作和社会活动,我与长华先生见面的机会最少,所以这次见面,感到长华先生的变化较大,驼背较明显,但精神面貌不减当年,这或许正是长华先生在老年还能创建博物馆的重要因素之一。</p><p class="ql-block"> 二、时光即逝,岁月留痕</p><p class="ql-block"> 拜石博物馆坐落在五大道民园广场的欧式建筑里。我们全家前去参观那天,长华先生需要出席一个换届大会,他委托了吕馆长接待,在微信通话中,老伴得知博物馆是随时开放,便想不打扰吕馆长了。于是我们自己从一楼沿着石阶而上,到了二楼博物馆自行参观。</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整体结构是弧形,白色的建筑基调,加上灯光布局,显着素雅而宽敞明亮,两边是依墙展柜,墙上有展品、展画,展厅中间是按顺序排列、有间隔、全透明的玻璃展柜。</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展品很多,以奇石为主线,融入各种雕塑、书法、书画、以及摄影等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如水乡风情的自然石,真的像一幅南方水乡的画卷,栩栩如生,不能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p><p class="ql-block"> 而引起我思考的,是进到博物馆后,首先看到的那幅“米芾拜石”图。</p><p class="ql-block"> 米芾拜石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我也查阅相关资料,基本都是对米芾性格狂放,多么酷爱奇石,如何对奇石的痴迷达到极致程度等,但是米芾为何如此拜石?却没有找到更深层面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笔者愚钝,且才学疏浅,但是在参观拜石博物馆后,却感受颇深,对大自然的敬畏油然而生,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就是:<b>时光即逝,岁月留痕</b>。</p><p class="ql-block"> 时光即逝,这是谁都无法留住的,然而,凡是走过的岁月,都会留下无法掩饰的痕迹。人是如此,大自然亦是如此,那一块块奇石,无不是大自然的岁月留痕啊!</p><p class="ql-block"> 达摩面壁九年,石壁留痕,这博物馆里奇石,又何尝不是大自然的岁月,留下的迹痕,奇石就是一台我们无法看到超级别、超高端的“录影、录像”仪。不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奇石的魔幻魅力,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敬畏崇拜吗?</p><p class="ql-block"> 三、别语新声</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出拜石博物馆,意犹未尽,但也有遗憾,就是没有拜访长华先生委托的吕馆长,不去打扰吕馆长,怕影响他的正常工作,这是对的。但同时也失去一次系统受教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不过长华先生在后来的微信中,也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新的资讯,就是为了迎接“上合”会议在津召开,根据市里要求,拜石博物馆近期将要闭馆,进行升级改造,长华先生热情的表示,待升级改造后,欢迎我们再到拜石博物馆。我想这也是我和他的同学们共同期待的。</p><p class="ql-block">2025-5-29</p>